书名:基于半导体涉及电荷转移的SERS及其增强机制研究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杨立滨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8112972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包括Au/ZnO/PATP组装体中ZnO对电荷转移诱导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贡献、TiO2纳米粒子作为SERS基底及其增强机制研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4-MBA分子在TiO2纳米粒子上的吸附行为、Zn掺杂对纳米TiO2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的影响等几部分内容。
第l章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与半导体纳米材料
1.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简介
1.2 半导体纳米材料简介
1.3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Au-ZnO—PATP组装体中ZnO对电荷转移诱导SERS效应的贡献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TiO2纳米粒子作为SERS活性基底及其增强机制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用SERS光谱研究4-MBA分子在TiO2纳米粒子上的吸附行为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zn的掺杂对TiO2纳米粒子SERS性能的影响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Ag—TiO2纳米复合体上电荷转移诱导的SERS效应
6.1 概述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杨立滨,佳木斯大学教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白色文字,给人一种专业又前沿的感觉。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住了——“基于半导体涉及电荷转移的SERS及其增强机制研究”。虽然我对SERS(表面增强拉曼散射)领域有一些了解,但书中“半导体”和“电荷转移”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前景上都有独到之处。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比如载流子的动态行为如何影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效率,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调控这些过程,从而实现更优异的增强效果。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痕量分析或者生物传感,那就更好了。总体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本常备参考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的结构所吸引。第一章的铺陈非常扎实,没有急于进入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先为读者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逐步过渡到SERS现象的各个方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半导体材料特性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将不同能带结构和表面态对电荷转移的影响阐述得非常透彻。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定期回顾基础知识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详略得当的讲解方式无疑是最高效的。书中对不同增强机制的划分也很有条理,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电磁增强和化学增强各自的作用机理,这对于优化实验方案至关重要。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更多地展现一些实验层面的细节,比如表征手段的选择和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在讨论电荷转移机制的量子力学模型部分,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作者似乎没有回避任何技术难点,而是选择直面并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了阐释。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界面电子态与激发态耦合的章节。那种将光子激发、电子转移和分子振动耦合在一起的描述,非常精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它迫使我跳出传统的、偏向宏观现象的思考模式,深入到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中去。虽然有些部分读起来需要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深度,让这本书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本真正具有启发性的专业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在讲解复杂的结构和过程时,作者配的图例非常关键,它们不仅直观,而且信息的密度恰到好处。很多教科书在展示三维分子结构或者能带图时,往往显得拥挤和晦涩,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粗细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让人一目了然。此外,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显得非常全面和前沿,这表明作者在撰写过程中确实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工作,确保了书中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样的书籍对于从事前沿研究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依赖的就是这些最新、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来指导我们的下一步工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激发了我对现有实验方法的反思和改进。在阅读了关于“电荷转移对背景信号抑制”的章节后,我立刻意识到过去在优化SERS基底时,可能过于关注于表面的粗糙度而忽略了能带匹配的重要性。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半导体材料(比如特定的氧化物或硫化物)来构建具有特定功函数或电子亲和力的界面,从而更有效地引导电子从基底转移到吸附分子上,进而影响拉曼散射的非线性效应。这种从基础物理机制指导材料设计的思路,对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看到了解决老问题的新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