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武术是一种由肢体动作、呼吸吐纳与意念 引导,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累积而成就的一种自身拥有 的内劲力与防卫技巧。
内家拳武术不尚于拙力的运使,也不借外物、器 械或外敷药洗,内服伤药或运动散之类,而是以松柔 平和的练气方式,令气敛入筋骨,成就内劲,达到健 康之目的与技击之效果。
苏峰珍著的《内家拳武术探微(下卷)》主要围绕 《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论述。其中主要对 何为内家武术、为何要沉肩坠肘、气与劲的实战运用 等155个内家拳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苏峰珍,1984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自幼喜爱武术,苦无机缘学习。当时,凤山有一拳师,名大鼻师,身材高挑魁梧,南北跑场打拳,卖膏药。心向往之,恳请母亲往说,欲随练拳,大鼻师回曰:“以手击壁可也,不必随师。”自创土法炼钢非拳术究竟之道,终而蹉跎岁月。其间虽练过跆拳道、外家拳及其他武术,但总觉得不能相契而放弃。1980年缘遇林师昌立先生,学习形意、八卦、太极,历二十余年之久,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同门中,练拳*为精勤,从无间断,为林师所赏识,而尽得其传。1982年至1992年参加高雄县市、台湾省推手比赛,常名列冠、亚军,为师门争光。1994年取得省市级太极拳教练证及重量太极拳教练证,经林师认可,开始授拳。2008年参加美国新唐人电视台举办**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荣获第三名。其拳论著作常于髙雄市太极拳杂志社发表,颇获读者喜爱。著作有〈汰极拳行功心解详解》《内家拳武术探微(筹备出版中)》《太极拳经论详解(筹备出版中)》等。现于高雄市凤山区文华儿童公园授拳。生平*大之愿望,乃能将内家拳武术承授有缘者,永续流传。
第88章 形意的奥妙尽在五形中
第89章 内家拳万法出于三体式
第90章 阻力与内劲之关系
第91章 内劲的威力
第92章 习武应有的礼节
第93章 从师不宜貌取
第94章 形意拳“八字诀”解析
第95章 练拳如登山
第96章 武术与街头实战
第97章 蜈蚣草之根
第98章 后发先到
第99章 道场
**00章 门外学功夫
**01章 气沉的感觉
**02章 折迭
**03章 学力而有为
**04章 “引”与“合”
**05章 快何能焉
**06章 太极拳的内涵
一、桩功
二、手的拥劲
三、气劲的聚集与储藏
**07章 文人式的太极
**08章 太极拳要不要练气
**09章 内三合与外三合
**10章 练拳与毅力
**11章 借力
**12章 打桩
**13章 论“见招拆招”
**14章 新武术与传统武术
**15章 “斯技旁门”
**16章 练拳与呼吸
**17章 太极拳没有秘传
**18章 为师莫误人子弟
**19章 师傅留一手
**20章 改拳
**21章 进退须有转换
**22章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23章 落胯
**24章 撞墙功与发劲
**25章 腰胯带动四肢
**26章 双重之病未悟耳
**27章 拳之规格与风格
**28章 懂劲
**29章 接劲与粘黏
**30章 专气致柔与顽松
**31章 意在精神不在气
**32章 太极之腰
**33章 教拳应以功体为主轴
一、要“力由地起”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授具体的技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武术的长期发展。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更像是一份武术修炼者的“人生指南”的武术篇章。作者在最后部分对“传承与创新”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他并没有鼓吹墨守成规,而是强调了在坚守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发展。这让读者感到,自己手中的武术并非是一堆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系统。这种鼓励独立思考、强调实践检验的态度,是真正武术精神的体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多年的习武计划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坚定的方向,充满了继续探索的动力。这本书,是武术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评分从装帧和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图文配合得当,尤其是一些关键动作的示意图,线条流畅且精准地勾勒出了力点的传导路径,这在没有实物演示的情况下,极大地帮助了理解。当然,作为一本深入的武术著作,它必然存在一定的门槛。对于初学者而言,某些术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基础教材来对照学习,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它就像是一本“进阶指南”。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流派之间异同的比较分析,也相当公允和客观,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求从共性中提炼出内家拳的通用规律。这种客观的梳理,为我们打通不同武术体系之间的壁垒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评分这本书对于探讨武术的“哲学”层面,做得相当出色。很多武术书籍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但这本书显然更高明,它触及到了“道”的领域。作者对于“天人合一”、“动静相宜”这些传统哲学概念在武术中的体现,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了心神在武术中的作用,强调了“心静自然功自成”的道理,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专注力和心流状态的研究不谋而合,只是用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来阐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的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跌扑,是否真的达到了那种“意在形先”的境界。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修炼者能够跳出单纯的招式训练,从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武术之路。对于那些追求武术意境而非仅仅是搏击技巧的人来说,这部分的探讨价值远超其字面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老派”和“务实”。没有花哨的语言和夸张的宣传,全篇透着一股扎实的学问气。它没有像某些武术理论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引用,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去阐释那些流传已久的核心概念。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发力机制时的那种严谨性,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严密的物理学分析,但又丝毫不失武术的韵味。比如,对于“棚、捋、挤、按”这些基本劲法的剖析,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动作要领,而是追溯其在人体结构和运动学上的合理性。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习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读起来不累,但需要反复咀嚼,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武术探微》下卷,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对传统武术的理解所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武术书籍,仅仅停留在套路招式的表面,而是真正钻进了内家拳的精髓——那种“内”劲的修炼和“意”的引导。特别是关于“听劲”和“化劲”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有段话专门讲到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小感知来捕捉对方力量的来去,描述得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那种微妙的触感和反应速度。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传授一种心法。读完之后,我对以往练习中遇到的瓶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尤其是那种“僵劲”与“松柔”之间的转换,书里提供的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于一个长期习武,却总感觉隔着一层窗户纸的修炼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门。它没有提供快速成功的捷径,而是强调了日积月累的内功磨砺,这恰恰是真正内家拳所要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