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校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吕德忠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11009361
字数:
页码:2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历时1169年的293届古代奥运会;从1896年到2008年的第29届奥运会,历时112个年头。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技、从体育运动到社会发展,当今,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走进,《高校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刻的解读。开篇对神圣的奥林匹克进行阐述,接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古代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三大体系;在第二篇阐述了奥林匹克与现代社会,重点突出了奥林匹克与文化、现代科技的关系;在第三篇里主要解答了中国与奥运,重点介绍了北京2008奥运知识,意在让更多的人通过本书了解奥运、了解2008奥运;结尾部分用奥运百科结束,意在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本书进入奥运、了解奥运、更多的了解北京2008奥运。
篇 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章 古代奥运会
节 古代奥运会的起源
第二节 古代奥运会的盛衰
第二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体系
第二篇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社会
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
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发展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体育合作
第二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
节 现代社会提供了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
节 政治介入奥林匹克运动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政治介入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
第四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其他文化形式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文化的融合
第五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
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科技进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反对使用兴奋剂的斗争
第三篇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章 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
节 旧中国与奥运
第二节 新中国与奥运
第二章 新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中国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新中国的发展
第三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
第四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
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背景的冲突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背景的融合
第五章 中国现代奥林匹克事业
第六章 北京2008奥运会
第七章 方针与口号
第八章 标识和吉祥物
第九章 机构与赛事安排比赛场馆
第十章 奥运与北京文化
第十一章 北京奥运交通
第十二章 了解其他协办城市
第四篇 奥运百科
附录1 历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
附录2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
参考文献
读完这本洋洋洒洒的大部头,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对社会学视角的运用,它绝非一本简单的体育赛事年鉴。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将奥林匹克运动放在了更广阔的社会思潮背景下去审视。比如,它深入剖析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利用体育竞赛来重塑民族认同和个体纪律性的复杂心态。书中对不同国家大学间,在文化交流与潜在的意识形态竞争中体育扮演角色的分析,尤其令人深思。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光彩的层面,例如,早期某些大学对“非主流”运动参与者的排斥,或者赞助商介入后带来的商业化暗流,使得整体论述显得非常平衡和成熟。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当下校园体育的某些现象,是否也能在这些历史脉络中找到源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分析框架,让我得以跳出“输赢”的层面,去理解竞技体育背后深藏的文化权力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详尽的文献梳理和跨地域比较的视野上。它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而是横向对比了英美、法德以及北欧多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奥林匹克价值的采纳和本土化过程中的差异。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尽管奥林匹克运动有着普世的口号,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落地生根,却充满了地方性的变异和调整。例如,关于大学体育的行政管理结构,不同国家是如何借鉴或抗拒国际体育管理机构的影响,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大学董事会的会议记录和财政报告,描绘出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权力地图。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体育社会学、教育史或者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的珍贵资料。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体育书籍侧重于运动员的个人奋斗史,那么这本书则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机构”和“氛围”。它让我明白了,一所大学的体育传统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规章制度、不成文的规矩,以及代代相传的“校友精神”来维系和强化的。作者对“业余精神”这一概念在大学语境下的反复界定和解构,非常精彩。在那个时代,如何区分“真正的学者”和“沉迷于运动的机器”,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难题,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社会学观察。它清晰地展示了,当奥林匹克理想——那种强调普遍性、和平与卓越的精神——被引入封闭的精英教育系统时,必然会产生文化上的摩擦与适应。这种对“制度与精神的张力”的捕捉,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它提供了理解现代大学精神构成的一个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古典的学院派气息,行文庄重,逻辑严密,但绝不枯燥。它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路径,将历史学、人类学乃至建筑学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体育空间”的探讨,作者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期,大学如何规划和建造新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这些场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训练或比赛的需求,更是为了彰显特定的社会地位和对“健康公民”的想象。书中穿插的那些珍贵的建筑蓝图和老照片,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每一章似乎都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追溯某一项特定运动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轨迹,比如水球在东欧大学中的兴起,或者击剑在德国贵族教育中的衰落。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探索知识考古的旅程,每揭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和洞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体育史和校园文化交织点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几所著名大学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悄然融入其学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似乎拥有挖掘旧档案的超凡能力,书中详述了牛津和剑桥的划船比赛如何逐渐沾染上国际体育赛事的仪式感,那种将传统挑战与新兴的全球视野相结合的微妙过程,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青石板铺就的古老校园。特别是关于早期学生组织如何游说校董会接纳田径运动的章节,那种夹杂着理想主义热情与保守派阻力的拉锯战,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比赛结果,更是深入探讨了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化”工具,在精英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变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比如某次校际橄榄球赛前,学生们自制的宣传海报的设计风格演变,这些微小的文化侧写,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鲜活的历史图景,远超出了传统体育史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