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奥运,看场馆
定价: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法制晚报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2176848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2008,珍藏奥运场馆,珍藏永恒的记忆。
《奥运,看场馆》以宏大的整体画面来解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通过制作精美,色彩亮丽的3D场馆剖面图,直观、生动地介绍了奥运场馆的结构、功能及特点,充分体现了“节俭办奥运”的指导思想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设计理念。此外,还融进相关的奥运文化知识,是一本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较强的奥运读本。
4.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
高屋“剑凌”
项目介绍
击剑是从古代剑术决斗中发展而来,中世纪作为高尚运动在欧洲流行。它是两人手持特制钢剑、穿戴护具在规定的场地、时间和剑数内,以刺或劈的动作进行格斗的一项体育竞技运动。19世纪初,击剑运动逐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
现代击剑分花剑、重剑和佩剑三个剑种。历史沿革中,花剑初用于战斗训练,重剑由决斗剑演化而来,佩剑则源于骑兵使用的弯刀。1896年届雅典奥运会设有男子花剑、佩剑比赛项目。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上增加了男子重剑比赛。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上又增加了女子花剑比赛。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女子重剑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佩剑于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奥运会项目。
观赛礼仪
裁判员不仅是场上的执法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比赛进行的节奏和气氛。当运动员有出色的表现,做出了精彩的进攻或躲闪时,观众必须在主裁判喊“停”并倾听裁判员的判罚之后再喝彩。
在主裁判宣布比赛“开始”时,击剑赛场就必须安静下来,使运动电能听清裁判员下达的每一个口令,以免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如果有观众走动、说话,主裁判有权暂停比赛,环视赛场以强调赛场秩序。
观赛指南
花剑和重剑是完全的刺击武器。只有剑尖刺中才有效,剑身横击无效。花剑剑身轻,重剑剑身重。
佩剑是既劈又刺的武器。在比赛中,以劈中得分为多。
花剑和佩剑比赛中,讲究击中优先权,先攻击而击中者得分。
花剑更具运动性,佩剑速度快,重剑则更需要技巧和准确性。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完了这本名为《奥运,看场馆》的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奥运会的激动人心的比赛去的,期待着能看到那些刷新世界纪录的瞬间,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故事。结果呢?这本书完全把我带到了另一个维度。它像一本精美的建筑图册,又像是一部严肃的城市规划报告。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关于“飞人”博尔特如何冲刺,或者“洪荒少女”傅园慧的经典语录,但书中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鸟巢的设计理念,从力学结构到采光效果,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一丝关于赛场上运动员汗水与泪水的描述,哪怕只是侧面烘托一下比赛的激烈,但收获的只有对“水立方”独特的ETFE膜材料的专业解读,以及它如何实现节能环保的论述。对于一个彻头彻尾的体育迷来说,这阅读体验无疑是“出乎意料”的。我感觉自己像被直接拉到了建筑设计研讨会的现场,而不是坐在观众席上为精彩的比赛而呐喊。这书,与其说是给体育迷看的,不如说是给结构工程师准备的入门指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干燥,像撒哈拉沙漠里的沙子,每吸入一口都让人感到喉咙发紧。我尝试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阅读,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各国建筑风格融合的趣味谈资,毕竟奥运场馆往往是各国文化交流的窗口。然而,作者似乎对“趣味”这个词完全不感冒。他对不同文化元素的介绍,也是从材料学和结构受力的角度切入的。比如,他提到某个场馆如何融入了传统的东方元素,但随后笔锋一转,便开始详细阐述这种装饰性结构如何影响了主体的抗风荷载计算。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强行要求背诵一份建筑规范的实习生,而不是一个在享受阅读乐趣的普通大众。我尝试跳着读,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场馆如何被“激活”的故事——赛后这些巨大的空间如何被改造用于社区活动、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但遗憾的是,这些“后奥运时代”的想象空间几乎没有被触及,一切都停留在“建设完成,交付使用”的那个瞬间,凝固在图纸和混凝土之中,缺乏生命力。
评分如果说体育比赛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精神的展现,那么这本《奥运,看场馆》则展现了一种令人敬畏的、近乎偏执的“可预测性”和“工程学必然性”。我原本期待的是对奥运精神的歌颂,是对奥林匹克理念的阐释,是关于那些在赛场上超越自我极限的个体故事。这本书却像一个冰冷的机器,将所有这些情感的火花都熄灭了。它详尽地记录了从申办成功到场馆落成期间,各个部门之间复杂的协调过程,哪些材料采购出现了延误,哪些审批流程卡在了哪个环节。这种对“幕后工作”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普通读者所能承受的范围。举个例子,书中对某种特定类型的通风系统的能耗分析,占据了整整一个章节,数据图表密密麻麻,让人头晕目眩。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运动员站在那个精心设计的场地上时,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这个场馆的换气次数究竟符合哪条国际能效标准。这是一本将宏大叙事降维到微观工程细节的书,对那些只关心金牌和奇迹的人来说,简直是“避之不及”的冗长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慢得像夏日午后的柏油路面,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像在爬一座未完工的看台。我买它的时候,脑海里构想的是一幅幅关于各国运动员摩拳擦掌、准备决战的画面,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是奥运会最迷人的部分。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像一台老旧的慢镜头摄像机,对准了场馆的“骨架”和“皮肤”。他似乎对混凝土的标号、钢材的抗压强度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某个新建体育场的地基处理,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从土层性质分析到打桩深度计算,详细到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拿到了某工程公司的内部资料。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自动播放那些关于运动员的画面,试图用我的想象力来填补文本中缺失的“人味儿”。那种阅读的煎熬,就像去看一场没有进球的足球赛,你期待着高潮迭起,结果却只有无尽的倒脚和无聊的回传。对于追求速度与激情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完全没有抓住“奥运”二字应有的那种爆发力。
评分老实说,如果不是标题提醒我这是一本关于“奥运”的书,我完全会以为自己误拿了一本关于现代大型土木工程的学术专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彻底错失了奥运所蕴含的那种澎湃的人文精神和瞬间的戏剧张力。它没有描述马拉松选手在最后冲刺时双腿抽筋却依然咬牙坚持的画面,没有描绘射箭运动员屏息凝神、世界仿佛静止的瞬间。有的只是对预制件运输路线的规划、对复杂索网结构的受力分析,以及对贵宾席位视线盲区的精确测量。我甚至在某处读到关于消防通道宽度必须满足特定规范的冗长说明,这简直是冷水浇头。这本书的“看”场馆,似乎仅仅停留在“看”其物理形态和工程学意义上,而完全忽略了“场馆”作为承载人类荣耀与梦想的容器所具有的非物质价值。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建造”的百科全书,却对“为何而建”避而不谈,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的图表和坚硬的结构术语,实在是对“奥运”这个主题的一种“硬核”的、近乎反高潮的处理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