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一颗心长大:两位心理咨询师爸爸的育儿手记
定价:42.00元
作者:黄士钧(哈克)、黄锦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3032190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两位充满爱、愿意陪伴孩子、拓展孩子内在空间的心理咨询师,共同打造少见、从心理专业角度出发的亲子教养书!心理咨询师当爸爸,比一般人强吗?当然不见得!哈克和黄锦敦这两位专业谘商心理师做了父亲,反而发现自己也有很多限制!面对拗到不行、哭闹不已的孩子,理智线照样瞬间断裂;碰到孩子只要妈妈、不肯找爸爸时,心里还是会受挫。尽管如此,他们受过的专业训练,使他们能持续地、深刻地将自己心里所重视的事情传递给孩子。哈克能给爱、很温柔,于是他的两个女儿也一天一天有了温柔、有了给爱的能力;黄锦敦爱自由、很勇敢,于是养出了两个自由又勇敢做自己的小孩。因此,他们决定结合为人父的心情和自己的专业,告诉你如何把心理咨询上照顾“人”、照顾“心”的好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看了本书你会知道:如何在自己也有情绪的状况下面对孩子;如何管教而不会成伤;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爱、学会情绪管理、学会自主;如何养成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如何陪孩子找到天赋能力,成为他自己。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传递爱与被爱的父亲身影 (林祺堂) 倾听孩子,与孩子对话 (李伟文) 〈陪伴现场目击〉短裤、马尾、夹脚拖与咖啡 (哈克夫人 李泓) 一辈子的礼物 (黄锦敦夫人 范夙慧) 〈作者序〉没有奶,拿什么来喂养?(哈克) 当孩子温柔的阳光(黄锦敦) 部分 当心理治疗师成了爸爸 如此,我们就真的同在了 当我们“唉”在一起 (黄锦敦) 好好地“唉”,所以懂到了心里头去 (哈克) 深呼吸,不放弃给爱 “林北”就是不放弃 —— 孩子只要妈妈,无计可施的爸爸 (哈克) 还好,林北有两种爱 (黄锦敦) 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 一看,就看见整个人 (黄锦敦) 如果看见了整个孩子,就不那么担心了 (哈克) 拥抱孩子,也拥抱我们自己 爱女儿的同时,也爱着自己心里的孩子 (哈克) 牵起孩子的手 (黄锦敦) 带着祝福的视野,接上孩子的力量 她只是失望了 (黄锦敦) 这样的孩子,其实是纯真饱满度高的孩子 (哈克) 善用语言暗示,带来新可能 “让你的屁股黏在沙发下的灰色靠垫,非常好!” (哈克) 画出美丽的画面 (黄锦敦) 让我们彼此呼唤 生命,本是相互影响 (黄锦敦) 如果呼唤有了一个名字 (哈克) 第二部分 在有趣的暗示语法里,找回温柔继续爱 (哈克) 让“隐隐的声音”被听见 暗示词的设计元素 ——“今天,你可能会睡一个半小时喔!” 与潜意识沟通——跟小精灵说说话:“今天可以吃几根薯条?” 不一样的人生可能,可以这样开始发生——“但是啊,洗嘴巴,其实是很舒服的喔!” 让孩子学会为希望发生的事找到途径——“关大灯以后,爸爸要穿橘色那件,跟妈妈聊天喔!” 透过隐喻故事,新习惯可以这样发生 —毛毛虫与水龙头 不气死自己,也不因盛怒而把孩子吓死的催眠语法 第三部分 陪着孩子成为他自己 (黄锦敦) 让孩子的独特,有个可靠的家 成为自己的主人 真实接触自己的情感 —“我想妈妈有哭,我有做自己……” 让善意,健康地长大 如何管教而不会成伤? 爱,永远都要在家 爱,是会传递的
作者介绍
黄士钧又名哈克,有两个可爱的女儿——黄阿赧和黄毛毛。20年专业心理咨询训练资质。彰化师范大学咨询辅导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生涯咨询硕士。哈克用心看待触发思考与直觉的合作,不可自拔地享受着生命故事的新可能。黄锦敦叙事治疗取向训练讲师、督导、心理师,每年带领相关训练与督导近百场。他说,“这几年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家里的这两个孩子——采奕和小蔓,占了很多功劳。”
文摘
序言
终于翻完了手边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心里五味杂陈。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父母”这个身份的全新理解。书中娓娓道来的那些小故事,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透露着智慧的对话,真的让我这个焦虑的家长找到了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作者们那种不急于给孩子贴标签的耐心,他们没有急着去纠正所谓的“问题行为”,而是像园丁一样,细心观察每一颗种子的独特性。我们总是在教导孩子要“懂事”、“听话”,却忘了“懂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真实需求的压抑。这本书提醒我,比起雕琢一个完美的成品,更重要的是陪伴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慢一点。那种基于理解和接纳的教育方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育儿路径,觉得或许我一直以来都跑偏了方向。这本书不提供速效药方,它提供的是一种长期的、温暖的陪伴视角,对于深陷育儿泥潭的人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感,更像是听两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我最喜欢看他们处理那些“小冲突”的桥段,比如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脾气,或者在同伴关系中受挫时,作者们是如何引导而不是直接介入的。那种“等等看”的智慧太难得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冲上去解决一切,仿佛不干预就是失职。但书里展示的,是放手和信任的力量。他们教会我如何分辨哪些是孩子需要自己克服的“成长期的小考验”,哪些是需要父母及时提供安全感的时刻。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让他们背负了不该有的重担。读完之后,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因为我开始学着相信孩子内在的修复能力,相信“长大”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技巧性的指导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被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所打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把抽象的育儿哲学转化成了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他们描述孩子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那种“小小的反抗”或者“无端的黏人”,不是用病理性的词汇去分析,而是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描绘,让读者能立刻联想到自家孩子身上的影子。这种高度的共情性,使得这本书的代入感极强。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孩子在“故意捣乱”,其实他们只是在用他们有限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向我们发出求助信号,或者在测试关系的边界。两位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双能看穿迷雾的眼睛,帮助我们穿透表象,看到孩子心底那份最原始的需求。这让我学会了更专注地倾听,倾听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这比单纯的语言交流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父母自我成长”与“孩子养育”之间的关系上,展现了极高的成熟度。它清楚地表明,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父母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修正自我认知的过程。我过去总以为教导孩子是单向的灌输,但现在我明白,孩子是我们的镜子,他们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恐惧、不安全感和未被疗愈的童年创伤。书中对父母情绪管理的探讨,对我触动很大。它没有指责父母的失职,而是温柔地引导我们去处理好自己的“内核”,只有父母内心安定了,才能给予孩子一个稳固的支撑点。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观,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它不再把孩子视为需要被“塑造”的对象,而是视为一个需要被“看见”的独立个体,而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先看见自己。这种深刻的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非常富有生命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甚至带着一种幽默感。它巧妙地融合了两位不同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的视角,使得观点既有深度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我特别喜欢他们探讨“界限”的部分,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书中提出的那些实践性的建议,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步骤说明,而是融入在具体的家庭场景之中,显得既可操作又充满人情味。比如,他们如何处理“说不”的艺术,如何在给予自由的同时确保安全,这些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总的来说,这本书像一盏温暖的灯,它没有许诺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育儿未来,但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充满希望的陪伴态度,让我对接下来的育儿旅程充满了期待和一份平静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