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教师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教师妈育女手记(万千教育)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杨文娟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9847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在学校里,很多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上的行家里手,不仅教学成绩突出,而且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但是,回到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却成了失败的父母,能教好别人的孩子却教不好自己孩子的尴尬困惑着许多的教师。
本书作者立足于“教师家长”这一角色,从分析教师角色和家长角色的不同出发,结合自己的育女经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捕捉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掌握与孩子交流的契机等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帮助教师在成为好教师的同时,也能成为好父母。
能教好无数的学生,就证明你也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吗?是的教师,就一定也是的父母吗?很多教师的经历证明,如果不能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正确转换自己的角色,正确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即使再的教师,也可能是失败的父母。
本书作者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校长、一位特级教师,还是一位幸福、智慧的妈妈,有一个兴趣广泛、成绩优异、各方面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女儿。结合自己的育女经历,作者告诉我们,做好家长的关键不在于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能够捕捉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家长”的重心在“家长”,而把握住这个重心,“教师”的身份和角色更会让你在教子育女的过程中多一分优势。
导言 教好自己的孩子与学生的不同
威信不同
群体不同
角色不同
心理不同
章 把握“教师家长”的四种角色
做本色父母
误区1:我可以多教给孩子一些知识
误区2:我要像对待我的学生一样对待我的孩子
问题诊断与剖析:忽视了培养重心和方式,角色发生了错位
做孩子的榜样
误区1:我的孩子可以“特殊些”
误区2:我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照顾”
误区3:我的办公室孩子可以随时进出
问题诊断与剖析:破坏了教育公平,滥用了教师职权
做“甩手掌柜”
误区1: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一切
误区2:我可以给孩子送这送那
误区3:让孩子和我一起在食堂用餐
问题诊断与剖析:短视了孩子教育,模糊了角色意识
做“心理医生”
误区1:我不要听到对孩子的批评
误区2:孩子成绩不好我脸上无光
问题诊断与剖析:调整心理,摆正姿态
第二章 培养孩子的四种好习惯
重视生活习惯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条理性
培养孩子的计划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专注性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
培养孩子的自主观
培养孩子的任务观
培养孩子的钻研观
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强化法
订立公约法
反馈调节法
塑造法
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0—3岁阶段
7—9岁阶段
10—12岁阶段
第三章 捕捉孩子成长的五个关键期
抓住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自做事的习惯
不要错过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
引导孩子多做实验
引导孩子多做手工
留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关键期
参加兴趣小组
“偶像”的力量
喜欢上老师
重视培养亲情的关键期
抓住重要节日
抓住关键事件
利用闲暇时光
重视孩子的“表达”
把握升学的关键期
从幼儿园到小学
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初中升入高中
第四章 注重培养孩子六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让孩子学会宽容
理解父母
宽容他人
让孩子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他人学习方面的优点
学会欣赏他人个性品质方面的优点
学会欣赏自己
让孩子有成功感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捕捉日常生活细节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压力
帮助孩子积极疏导日常压力
帮助孩子积极疏导考试压力
帮助孩子积极疏导升学压力
让孩子学会感恩
言传身教
教诲
同伴的榜样作用
让孩子学会自律
抓住机会让其历练
创造机会刻意考验
目标激励催化自律
让“感兴趣的事”成为自律的加油站
第五章 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八个契机
当“做不做班干部”成为问题时
“我要不要参加竞选?”
“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吗?”
“当班干部就是得罪同学吗?”
当知道孩子的考试成绩时
当孩子考得不好时
当孩子考得非常好时
做好的自己
当孩子开始“追星”时
当孩子迷上了某个明星时
当孩子迷上了某个儿童文学作家时
当家人生病时
当孩子生病时
当父母生病时
当孩子有了兴趣爱好时
适当放任
适时鼓励
一起坚持
当孩子有了“创作”欲望时
给予充分认可
为其创造条件
适时进行点拨
当孩子遭遇青春期问题时
当孩子开始关注青春期问题时
当孩子真正遭遇青春期问题时
当孩子出现青春期“叛逆”行为时
当孩子遭遇青春期“异性好感”时
当孩子有了在集体中表现的机会时
不要让孩子为了表现而表现
创造条件配合学校的工作
附录 来自作者女儿潘数三位班主任老师的点评
后记
杨文娟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品德特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先后荣获“江苏省首届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常州市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现担任“常州市小学品德课研究杨文娟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主持过两项*课题,一项市级重点课题,编著出版三本专著:《与生活世界对话》、《学会分享》、《小学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有八十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以上的刊物上。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厚重感和书签丝带的配置,暗示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和心灵慰藉之书。我设想,在那些育儿的低谷期,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不是看到新的理论,而是看到一段相似的困惑和随之而来的,基于深厚教育理解的温柔回应。它或许能帮助读者跳脱出“别人家的孩子”的焦虑,重新聚焦于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和成长节奏。我希望书中能涵盖关于“家庭价值观的塑造”的深入探讨,毕竟,教师在学校传授的是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而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却是塑造这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内在指南针。这位教师妈妈是如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内化为家庭成员共同信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基石”的呢?我想知道,在这种双重身份的叠加下,她是如何确保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仅停留在口头,更能真正渗透到家庭氛围、日常习惯乃至亲子关系深处的每一个细节里去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盲区和潜能。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设想,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文字质感,仿佛作者在用毛笔而非打字机书写那些感悟。这种期待源于对“教师”身份的双重认同——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连接的建立者。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在课堂之外延续和深化教育”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平行的轨道,但这本“手记”的名字,暗示着一种融合与渗透。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关于如何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反馈机制,巧妙地植入到日常的亲子沟通中去。比如说,当孩子考试失利时,是像在考场上那样立刻指出错误并给出标准答案,还是会像对待一个尚未成熟的个体一样,引导他自我反思,寻找内在动力?这种技术层面的借鉴与转化,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职业倦怠”与“育儿热情”之间的平衡的。毕竟,日复一日地面对他人的孩子,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小客户”,那种精神上的切换与恢复,对一个母亲兼教师来说,想必是一场持久的修行。我期待看到她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用于自我调适的心灵“小窍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种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色彩堆砌,而是内敛而有质感的米白色调,配上典雅的字体,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私房手记。我特意翻阅了目录,虽然我没有这本书,但光是看标题的排版和章节的命名,就能体会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想象中,这本书的结构一定是井然有序的,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微观的日常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速成秘籍”的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跟年轻的父母们,特别是同样从事教育行业的母亲们,进行一次深入的、推心置腹的交流。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支撑,毕竟,理论再完美,也抵不过生活中的真实碰撞和智慧的火花。比如,当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是采用权威压制还是温和引导?不同职业背景的母亲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展现出怎样的独特视角和解决路径?这种基于职业身份的思考深度,无疑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如何教好孩子”,更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平衡职业身份与母亲身份的内心挣扎与专业实践的统一”。
评分从书名后半部分的“手记”二字来看,这本书的基调应该是非常个人化和反思性的,而非冰冷的学术论述。我更倾向于看到作者记录那些“走过弯路”的片段,那些并非教科书标准答案的、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比如,关于“树立榜样”这一永恒的教育主题,我想知道,一个深知教育原理的母亲,是否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做了错误的示范,随后又是如何进行“事后补救”和“真诚道歉”的?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坦诚,往往比完美无缺的指导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教育中的时间管理”的记录就更好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众所周知,如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保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间,这几乎是所有职业母亲的世纪难题。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分享她如何划分界限,如何做到“在工作时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家时则放下教师的身份,全然成为一个母亲”,这中间微妙的心理平衡艺术,一定值得细细揣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专业性与人情味的完美结合体”。它不像那些纯粹的心理学著作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纯粹的育儿经验分享那样缺乏系统性。它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教育学的理论根基与家庭生活的具体场景。我尤其期待看到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看重,也是家长在日常中最难持之以恒去做的。一个教师母亲,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会不会不自觉地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她是会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还是会因为时间紧迫而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在专业习惯与育儿需求之间的拉扯与选择,正是这本书能够提供独特洞见的领域。我想深入了解她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一个能独立面对未来社会的个体——融入到每一件小事的决策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