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李冬冬

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李冬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冬冬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钢琴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法
  • 女儿
  • 成长记录
  • 育儿经验
  • 李冬冬
  • 钢琴学习
  • 母女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51382
商品编码:2968926409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冬冬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13513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钢琴妈妈李冬冬,将自己十年培养女儿学琴的经验技巧与温馨故事娓娓道来,为所有家有琴童的家长关心的问题给予启示★一本书让孩子学好钢琴,让家长领悟教育真谛★阅读一部钢琴家庭的亲子记录,领略一份母爱融化于家教的力量★孩子学琴的陪伴读物,母女俩的钢琴课,与您分享爱的教育

内容提要


钢琴妈妈李冬冬将她十年与女儿的钢琴亲子培育经历和几十年外钢琴教育教学的体会经验,尽铺于纸上。图书讲述了她从女儿3岁半开始教她学习钢琴,一路有哭、有笑、有烦、有闹、有挣扎、有无奈、有主动、有被动、有忍耐、有坚持地走过来的。这些辛苦现在变成了女儿的自豪、享受、和精神财富。同时,这本书也是李冬冬老师自己三十年钢琴教学的总结。将多年在北方、南方、、国外所听到的、看到的、遇到的、知道的关于孩子学习钢琴的故事告诉大家。图书另一半重要的内容,是将女儿学习钢琴考过十级所使用的技术训练教材的大致顺序,孩子业余时间学习钢琴从起步到完成十级、从弹奏动作到使用教材范围比较高规格的古典钢琴训练过程陈述其中。书中除了技术训练教材,还介绍了与练习曲相对应的其他训练教材,同时介绍了钢琴发展历程和的钢琴家、部分古典钢琴作品,让孩子了解这些经典钢琴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我们能从中看到的是,她在说孩子学习钢琴,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弹奏能力,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老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留住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弹奏钢琴作为业余爱好的目标。可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更是一本借鉴的书。

目录


001

章 从胎教开始——给准爸爸准妈妈们

1. 胎教有意义吗 / 002

2. 听音乐、打节奏、玩玩具、捡豆子 / 003

3. 家长准备 / 007

009

第二章 起步——学“站”

1. 孩子启蒙使用的教材 / 010

2. 孩子学琴初期遇到的事 / 019

A. 起步动作 / 019

B. 在游戏中找到指尖 / 021

C. 孩子学琴初期环境、陪练、表演都重要 / 024

D. 孩子学习钢琴,家长的作用很大 / 028

E. 孩子学琴初期的兴奋期 / 029

031

第三章 一级——学“走”

1. 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技术训练重点 / 032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46

A. 哪些孩子适合练《哈农》/ 046

B. 关于高抬指训练 / 048

C. 在游戏中理解指尖力度 / 050

D. 棒棒糖音符 / 051

E. 学习好的孩子不能学好钢琴 / 052

F. 孩子练琴坐不住怎么办 / 054

G. 孩子学习钢琴遇到的个“坎”/ 056

059

第四章 二级——“走”好

1.《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技术训练重点 / 060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73

A. 女儿练习《小巴赫》/ 074

B. 踏板的使用 / 077

C. 学琴初期就要养成好的练琴习惯 / 079

D. 每天练习钢琴多长时间好 / 080

E. 做轻松的琴童家长不容易 / 082

F. 给孩子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 / 086

G. 学琴初期遇到的第二个“坎”/ 087

089

第五章 三级——“走”快

1.《莱蒙练习曲集》技术训练重点 / 090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96

A. 女儿学习《小奏鸣曲》/ 096

B. 钢琴训练的“四大件”/ 098

C. 钢琴考级 / 099

D. 女儿次考级 / 100

E. 考级曲目不要练习得时间过长 / 102

F. 三级——值得庆祝的小胜利 / 104

G. 自娱自乐的姐妹俩 / 105

109

作者介绍


李冬冬,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留校任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师,,1998年辞职去珠海创办曼陀铃钢琴专修学校,任教学总监,2008年移民澳大利亚继续从事钢琴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是一本深度记录了一位母亲与女儿共同踏上钢琴学习之旅的珍贵笔记。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启蒙的指南,更是一幅描绘亲子关系在艺术熏陶下悄然生长、蜕变的温馨画卷。本书以李冬冬老师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教导和细致观察为线索,真实呈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培养孩子音乐兴趣、激发内在潜能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挑战与成长。 十年光阴,指尖上的传承与蜕变 本书的作者李冬冬,并非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家,而是一位深爱女儿、对钢琴怀有热忱的母亲。她的身份转换,从一位平凡的母亲,蜕变为女儿的启蒙老师、人生导师,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她用十年时间,记录下女儿从一个对琴键充满好奇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能够弹奏出动人乐章的少女的历程。这十年,不仅仅是钢琴技艺的磨练,更是母女间情感的沉淀、理解的深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共同成长。 细节为王,真实记录下的教育智慧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极强的真实感和细节的丰富性。李冬冬老师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或理论化的阐述来堆砌内容,而是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下每一次练琴的场景、每一次跌倒的沮丧、每一次进步的欢呼。 启蒙初期的摸索与惊喜: 她详细描绘了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琴氛围,如何用最贴近孩子生活的方式引入音乐,如何在孩子对枯燥的音阶练习感到厌倦时,找到巧妙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她会把枯燥的指法练习编成小故事,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手指的灵活性;她会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为乐曲创作情节,让孩子在创造中体会音乐的乐趣。她记录了女儿第一次准确弹奏出音阶时的兴奋,第一次完整弹奏一首小曲时的骄傲,以及这些细微的进步如何一点点积累,成为前进的动力。 瓶颈期的挑战与突破: 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书中大量篇幅展现了女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手指不灵活、乐感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对某些曲目感到畏难等等。李冬冬老师没有回避这些困难,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以及她如何花费心思去分析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案。她会观察女儿的表情,分析她弹奏时的肢体语言,甚至在夜深人静时反复研究乐谱,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女儿。她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当女儿在某首曲子上卡壳时,她会先放慢速度,分段练习;或者,她会鼓励女儿模仿名家演奏,体会音乐的韵味;有时,她甚至会暂时放下技术层面的要求,让女儿自由地在琴键上“玩耍”,重新找回对音乐的热情。 音乐与品格的同步培养: 李冬冬老师深知,钢琴学习并非只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人格塑造的绝佳载体。她巧妙地将音乐教育与品格培养相结合。她会借由乐曲的故事背景,引导女儿理解作曲家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她会鼓励女儿在弹奏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自我抒发;她会借由参加小型音乐会或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培养女儿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书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女儿因为一次弹奏失误而哭泣,母亲不是简单地安慰,而是引导她分析原因,鼓励她从错误中学习;女儿在练习中表现出急躁情绪,母亲会适时地放慢节奏,提醒她享受过程。 亲子关系的深度互动: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深刻地展现了亲子关系在共同学习中的深化。钢琴课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母女间彼此倾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女儿在音乐中的成长,也映射出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反思和成长。李冬冬老师坦诚地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的焦虑、挫败感,以及在女儿进步时的欣慰与自豪。这种坦诚,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更多为人父母者产生共鸣。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限于音乐,也触及了人生、梦想、挫折等更深层的话题。女儿从最初依赖母亲的引导,逐渐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的能力,而母亲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放手,学会了信任。 超越技艺,触及心灵的音乐教育 《我和女儿的钢琴课》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并非局限于钢琴技巧本身。它更强调的是,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媒介和精神载体,如何能够滋养一个人的心灵,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拓展一个人的视野。 音乐的审美教育: 作者通过日常的引导,让女儿在弹奏和聆听中,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感知能力。她会引导女儿去分辨不同的音乐风格,去体会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情感色彩,去欣赏音乐的结构和逻辑。这种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音乐上,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对生活的感受。 挫折教育与韧性培养: 音乐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是培养孩子坚韧品格的绝佳机会。作者详细记录了如何引导女儿正视失败,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如何保持对目标的追求。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将伴随孩子一生。 内在驱动力的唤醒: 真正持久的学习,源于内在的兴趣和驱动力。作者始终致力于激发女儿对音乐本身的爱,而非仅仅为了取悦他人或完成任务。她通过各种方式,让女儿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作者并非将钢琴课视为孤立的训练,而是努力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她会鼓励女儿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比如,在生日时为家人弹奏一曲,或者在心情不好时,通过弹琴来抒发情感。这种融合,让音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适合谁读?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钢琴老师或有志于学习钢琴的孩子。它更适合: 所有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亲子教育的父母: 无论您的孩子是否学习钢琴,本书中所蕴含的育儿智慧、亲子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培养兴趣的经验,都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对音乐教育感兴趣的家长: 如果您希望为孩子开启一段美妙的音乐旅程,本书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热爱钢琴和音乐的读者: 您将在这本书中,看到音乐教育最真实、最动人的侧面,感受到音乐在家庭生活中的温暖力量。 任何喜欢阅读真实、温暖故事的读者: 本书以其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细节,能够触动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活、对家庭、对成长的深刻思考。 结语 《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是一部用爱与耐心书写的生命之歌。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关于陪伴、理解、信任和成长的过程。十年光阴,在指尖的触碰中流淌,在乐曲的起伏中沉淀,最终凝结成一本珍贵的教育手记,献给所有在爱与音乐中成长的家庭。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最真挚的情感;没有枯燥的理论,却蕴含着最朴实的智慧。它是一份来自母亲的深情告白,也是一份献给孩子最美的成长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如果能做到像音乐那样富有层次感,将会非常引人入胜。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时间跨度带来的变化。十年,足够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即将展翅高飞。这意味着母亲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严格的教练,到亲密的伙伴,再到最后的放手者。这种角色的渐进式转换,才是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特别想知道,在女儿进入叛逆期时,作者是如何避免将钢琴课变成“战场”的。是采取了迂回战术,还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沟通找到了新的契合点?如果作者能在书中穿插一些音乐理论或曲目赏析,并将它们与女儿当时的心境巧妙结合起来,那就更完美了。例如,某一首曲子的难度象征着女儿在学业或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瓶颈,而攻克这首曲子的过程,也同步完成了心理上的突破。这种“以曲喻人”的叙事手法,会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音乐的韵律美和人生的哲理深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传承”的定义。它似乎在探讨,我们留给孩子的,究竟是物质财富,还是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力和时间成本。作者用她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为“教育投资”提供了一种非功利性的解读。这种投资,回报周期可能是漫长的,甚至结果也难以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但其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质量的一种提升。我能体会到,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中,隐藏着母亲对女儿的深度信念——相信她有能力克服困难,相信她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比任何一句强硬的指令都有效。它更像是一种环境的熏陶,一种无声的榜样力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繁忙的日常中,保持住这份难得的“心流”状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始终将焦点锁定在眼前这个正在学习的生命上。这种强大的内在定力,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所有家长最宝贵的一课。

评分

读完后,我深深地被作者那种近乎哲学层面的反思所打动。她似乎没有将重点停留在那些技巧性的指导上,而是将钢琴课这个载体,作为观察和解剖“母女关系”的显微镜。我总觉得,真正的教育,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比如,当女儿在某个和弦上卡住时,母亲的沉默和眼神传递的信息,可能比一百句鼓励更有分量。作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她的文字中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坦诚,承认了在坚持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自我怀疑与挫败感。这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过度美化的“成功教育法”,反而更接地气,更真实可信。她笔下的十年,绝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必然充满了各种岔路口和反复。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放弃”与“坚持”的心理博弈。一个母亲如何平衡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与尊重孩子当下的意愿?这种在爱与规矩之间来回拉扯的经验,对于任何一位正处于“教育拉锯战”中的家长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共鸣性和指导价值。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教会你如何弹好一首曲子,而在于教会你如何与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共舞。

评分

从叙事手法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非常细腻的、近乎文学性的观察力。它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记录,而是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了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场景重现。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舞台上的小小失误,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震动,而母亲又是如何在那一刻扮演了救赎者和导师的双重角色。这种捕捉“高光时刻”和“低谷时刻”的能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我能感受到,钢琴不仅仅是琴键上的黑白键,更是母女俩共同搭建起来的一个情感堡垒。通过音符的起伏,作者巧妙地映射了女儿心境的变化——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青春期的叛逆抗拒,再到最终内化为自我驱动力的一部分。这种“将生活融入艺术,以艺术来淬炼生活”的理念,构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那些追求教育深度而非表面成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忽略掉的那些珍贵而转瞬即逝的微小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温馨而又充满挑战的成长旅程。我一直觉得,亲子关系中的“教育”二字,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得复杂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技能的习得,更是关于心灵的碰撞与理解。从这本书的描述来看,它似乎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平衡:一个母亲如何在一个看似枯燥的教学过程中,与自己的孩子共同经历青春期的风风雨雨,如何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找到教育的艺术。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种“不得不做”的坚持与孩子“不愿学”的抵触之间的张力的。是循循善诱,还是严格要求?亦或是两者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式”的沟通?这种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让人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的互动中,母亲和女儿最终收获的,究竟是音乐上的造诣,还是更深层次的、对彼此灵魂的洞察与接纳。一个家庭如何在这种长期的、目标明确的共同活动中,维系住亲情的温度,避免让“教育”成为亲子关系的冰冷枷锁,这是我最想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去探寻的答案。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钢琴教学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耐心与爱的成长编年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