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罪犯心理分析与治疗
定价:42.00元
作者:范辉清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872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罪犯心理咨询人员职业化和罪犯心理矫治标准化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心理教育与培训的职业化。本教材凸显心理教育职业化要求,在对罪犯心理研究涉及的心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和表述以及相关心理基本技能的操作规程和运用编写上,均体现了心理咨询师职业实践规范化标准及要求。本教材除了对罪犯心理进行成因、结构和类型分析外,还侧重对罪犯心理的临床诊断评估,以及目前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实践临床干预方法,如发展干预的心理教育辅导与咨询、基于各种心理理论治疗干预方法以及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等。既适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分析罪犯心理知识的掌握,也适合罪犯心理咨询职业技能的操作;既适合心理教学的开展,更适合各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者临床适用。 本教材“经典名言”与“心理学家”栏目旨在引导读者从心理学家的视角观察本章核心内容。为深入探索罪犯心理的分析与矫治,在相关的章节穿插了“延伸阅读”栏目。虽然罪犯心理研究的基本目的并不在于单纯解释罪犯个体的行为与心理,而是依据心理相关理论,通过对罪犯群体心理状态的真实描绘与叙述,进行描述性解释;或者依据对众多罪犯个案的研究后形成具有通识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归纳与类比,从而得到具有预测价值的结论。但是在内容编写上还是穿插了一些罪犯心理的个案,一则不忽略对个体“人性”的思考,二则通过激发读者对个案的思考与兴趣,将其引入对罪犯群体心理现象的研究学习与探索,又在实训项目的个案中检测熟练掌握的程度和学习水平。 本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简洁、实用、专业化、职业化,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目前研究罪犯心理的*成果,在教材的“参考书目”中进行列举,在此向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但愿本教材能为罪犯心理研究与实践提供一点思考,也能为心理职业化教育尽绵薄之力。
目录
章罪犯心理认识
节认识罪犯及其心理
一、认识罪犯
二、认识罪犯心理
第二节各心理流派对罪犯心理的相关认识
一、精神分析理论对罪犯心理的认识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罪犯心理的认识
三、人本主义理论对罪犯心理的认识
四、认知心理学对罪犯心理的认识
五、中西方人性论
第三节研究罪犯心理的基本方法
一、心理实验法
二、心理观察法
三、心理调查法
四、心理测验法
五、心理个案研究法
六、会谈法
第二章罪犯心理分析一:罪犯心理成因分析
节罪犯心理生物原因
一、遗传素质
二、生物化学物质
三、内分泌系统
四、脑损伤与脑部功能失调
五、其他生理因素
第二节罪犯心理社会原因
一、宏观环境因素
二、微观环境因素
第三节罪犯心理原因
一、认知水平和态度
二、情绪情感
三、意志
四、性格特征
第三章罪犯心理分析二:罪犯心理结构分析
节罪犯的常态心理
一、罪犯常态心理
二、罪犯常态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罪犯的犯罪心理
一、犯罪心理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的特征
第三节罪犯的刑罚心理
一、罪犯刑罚心理的特点
二、罪犯刑罚心理的具体表现
三、监狱化与监狱化人格
四、罪犯的再社会化
第四章罪犯心理分析三:罪犯心理类型分析
节罪犯心理类型研究现状
第二节罪犯心理类型划分标准
一、以犯罪性质划分
二、以刑罚种类划分
三、以刑期长短划分
四、以犯罪经历划分
五、以犯罪动机划分
六、以生物学特点划分
第三节犯罪动机类型罪犯心理
一、物欲型罪犯心理
二、型罪犯心理
三、情绪型罪犯心理
四、信仰型罪犯心理
五、过失型罪犯心理
六、暴力型罪犯心理
第四节生物学类型罪犯心理
一、未成年罪犯心理
二、女性罪犯心理
三、老年罪犯心理
第五章罪犯心理诊断
节罪犯心理诊断标准
一、心理诊断
二、罪犯心理诊断
三、区分罪犯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基本原则
四、罪犯心理正常与异常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罪犯心理诊断技术
一、初诊接待
二、初步诊断
三、确定诊断或转诊
四、深入探索病因诊断
第三节罪犯常形心理问题诊断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诊断
第四节罪犯常见心理异常诊断
一、感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情感性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五、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罪犯心理诊断方法
一、心理测验的特点
二、监狱系统常用的心理量表
三、监狱系统常用的心理测验方式
第六章罪犯心理评估
节罪犯心理评估内容
一、罪犯服刑态度评估
二、罪犯心理健康水平评估
三、不同阶段罪犯心理评估
四、特殊罪犯心理评估
五、罪犯心理矫治效果评估
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的方法与程序
一、罪犯心理评估的方法
二、罪犯心理评估的程序
三、罪犯心理评估报告
第三节罪犯心理评估的相关测验技术
一、问卷测验技术
二、投射测验技术
三、情境测验技术
第七章罪犯心理发展干预一:罪犯心理教育
节罪犯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罪犯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三节罪犯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人格教育的内容
三、人格教育的措施
第八章罪犯心理发展干预二:罪犯心理辅导
节罪犯心理辅导
一、罪犯心理辅导的概念
二、罪犯心理辅导的功能
三、罪犯心理辅导的模式
……
第九章罪犯心理发展干预三:罪犯心理咨询
第十章罪犯心理治疗干预一: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心理治疗
第十一章罪犯心理治疗干预二: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治疗
第十二章罪犯心理治疗干预三: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心理治疗
第十三章罪犯心理治疗干预四:基于认知理论心理治疗
第十四章罪犯心理治疗干预五:基于其他理论心理治疗
第十五章罪犯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犯罪心理治疗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希望,不仅仅是对罪犯的审判和惩罚,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修复和重建。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移情”和“反移情”等概念很感兴趣,了解到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被治疗者之间微妙的心理互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互动来促进被治疗者的改变。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看到了改造人性的可能性,也让我对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我开始思考,如果一个人曾经犯下过错,是否真的能够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重塑自我,回归社会?书中给出的答案,让我觉得充满力量,也让我对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静而略带压抑的色彩搭配,配合着醒目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瞬间就勾勒出了一种专业、严肃而又引人探究的氛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看着雨滴敲打着玻璃,手里翻开这本书,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仿佛也带着一种故事感。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虽然还没有深入到内容的具体章节,但仅仅是序言和目录,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期待。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到具体的分析方法,再到治疗的策略和实践,似乎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犯罪心理图景。作者的行文风格,从序言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同时又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反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走进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领域。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看到隐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复杂人性和社会因素。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那些真实案例的呈现,让我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案件的侦破和审判之中。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坏人”标签,而是隐藏着错综复杂的人生轨迹、心理扭曲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在解读这些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犯罪者的思维模式、情感状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体推向犯罪深渊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罪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恐惧,而是多维度、人性化的审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章节,看到那些年轻的生命因为种种原因走向歧途,内心感到一阵阵的唏嘘。书中对这些案例的解读,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思考如何在教育、家庭和社会层面,去预防和干预这些悲剧的发生。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身处其中,面对这样的案例,我会如何去思考和分析。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编排来看,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也为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个复杂领域的绝佳窗口。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理解比评判更重要”的理念,这让我对社会中的一些群体和事件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反思,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判断,是否过于简单和片面?是否应该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下结论?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犯罪的,更是关于人性的,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它让我意识到,犯罪心理学并非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冷门学科,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我真心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论文的逻辑性和专业性,又融入了大量的叙事和文学色彩,使得阅读过程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时,常常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名言警示,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某个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例如,书中在分析一些极端犯罪行为时,用到了“潘多拉的魔盒”这样的比喻,瞬间就将那种复杂而又不可控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文风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心理学家,更是一位洞察人性的哲学家和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它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也让我对学习和探索保持着持续的热情。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教科书”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