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仪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日常生活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生活技巧
  • 实用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8359
商品编码:29675645341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8-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是一块神秘的学术地带,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对其有所了解,但却觉得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心理学并没有那么复杂,也并非那么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心理学实验的效应,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选取了当今公证的多个著名实验,其令人惊讶的结果和过程,往往会引发人生顿悟和遐想。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往往和人生的规律惊人的相似。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悟了多久,而在于有没有悟到点子上。人的一生不停地在街头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并随时检验着实验的效果,有时还要反复实验。如果将人生比作以一生的时间跨度为实验周期,以人生布景为实场景的大实验也不为过。这是人一生下来就开始进行的、富有哲理与人文内涵的实验。 本书精心寻觅了许多实验,让读者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感悟与提升。

关联推荐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掌握了它,就等于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为我们打开全新的天地
掌握了它,就像找到人生的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奋力前行
写给每个希望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人
 
目录
DY章 你的心理,是否被人暗示了 经典实验:谁是“杀人”凶手// 002 相关实验 A. 关于墨菲效应// 003      B. 谁烧伤了我的手//003 测测你自己:暗示——巴布尔效应//005 小贴士:与快乐相关的心理暗示// 006 小结// 008 DY章 你的心理,是否被人暗示了

经典实验:谁是“杀人”凶手// 002

相关实验 A. 关于墨菲效应// 003

     B. 谁烧伤了我的手//003

测测你自己:暗示——巴布尔效应//005

小贴士:与快乐相关的心理暗示// 006

小结// 008

第二章 探秘潜能

经典实验:挑战高难度的乐谱//012

相关实验 A. 爱,有着不可思议的潜能//013

     B. 逼迫,也许真能让人飞翔//014

测测你自己:探索你的未知潜能//015

小贴士:九大潜能B为你所用//016

小结// 018

第三章 自信,让人更加高贵

经典实验:自信能够提高成绩//022

相关实验 A. 小狗因何而死//023

     B. 美丽的秘诀//024

测测你自己:信心小测试//025

小贴士:增强信心有秘诀//027

小结//028

第四章 “心理黑子” 

经典实验:“心理衍射论”//030

相关实验 A. 蜜蜂与苍蝇 // 031

     B. 一张“偏方”//032

测测你自己:偏执小测验// 033

小贴士:心理“黑子”//033

小结//035

第五章 认识自己,照顾自身的灵魂

经典实验:巴纳姆规律//038

相关实验 A. 我们喜欢处处抬高自己//039

     B. 这罐子是满的吗?// 041

测测你自己:走迷宫,找自己// 042

小贴士:马斯洛需求理论//044

小结//045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048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 049

     B. 如何将记忆遗忘//050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051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052

小结//053

第七章 傻瓜不是天生的,蠢材都是后天制造的

经典实验:智商决定了成绩?//056

相关实验 A. “让人聪敏”的奥秘//057

     B. 谁决定孩子的智商//058

测测你自己:爱因斯坦之谜// 059

小贴士:爱因斯坦的智商// 060

小结//061

第八章 性格,是先天遗传OR后天影响

经典实验:双胞胎性格的对照// 064

相关实验 A. 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性格//067

     B. 某些习惯可能是受遗传的影响//068

测测你自己:判断性格测试//069

小贴士: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性格?//070

小结//072

第九章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高度

经典实验:罗森塔尔实验//074

相关实验 A. 小白鼠的死亡// 075

     B. 告诉自己你能行//076

测测你自己:我一定要//076

小贴士:皮格马利翁和他的幸福生活// 077

小结// 078

第十章 拆掉思维那堵墙

经典实验:一盒火柴的作用// 080

相关实验 A. 单刃改双刃//081

     B. 药方的多种效果//081

测测你自己:一枚曲别针//082

小贴士:心理受功能所固//083

小结// 084

第十一章 完美,将束缚你的世界

经典实验:瑕疵也是一种美//086

相关实验 A. 真实比完美更可爱// 087

     B.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压力 // 088

测测你自己:你是完美主义者吗? //088

小贴士:Z完美的是“断臂维纳斯”// 089

小结 //090

第十二章 你要控制你自己

经典实验:谁能多等20分钟 //092

相关实验 A. 暴怒的野马 // 093

     B. 征服了自己才能征服其他// 093

测测你自己:你的自控力是多少// 094

小贴士:如何提高自制力// 095

小结//096

第十三章 毛毛虫效应 

经典实验:“苦命”的毛毛虫 //100

相关实验 A. 好感也有盲从性 //100

     B. 所罗门实验 // 101

测测你自己:自主性小测试//103

小贴士:苏格拉底的“苹果” //104

小结 // 105

第十四章 刻板印象的束缚 

经典实验:人不能机械地归类 //108

相关实验 A. 跳蚤的高度 //109

     B. 性别的印象 //110

测测你自己:你有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吗?//110

小贴士:博客火了// 112

小结 //113

第十五章 你寻找的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经典实验:中国城市幸福指数//116

相关实验 A. 主观的幸福 //117

     B. “冰激淋”实验 //119

测测你自己:你离幸福有多远 //120

小贴士:幸福的诀窍 // 121

小结 // 121

第十六章 增减效应

经典实验:阿伦森的实验 //124

相关实验 A. 递减的奖励 //125

     B. 朝三暮四 //126

测测你自己:哪种人会轻易迷惑你 // 127

小贴士:生活中的增减效应 //128

小结 // 129

第十七章 团队的威力

经典实验:积雪的解决方法 // 132

相关实验 A. 网络的集体语言//133

     B. 挑战者号的灾难//134

测测你自己:你在团队中的角色//135

小贴士:团体迷思 //139

小结 //142

第十八章 爱情的迷宫 //143

经典实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144

相关实验 A. “爱情毒药” //145

     B. 相约在危桥 //145

测测你自己:假如你化身为彩蝶 //146

小贴士:爱情三角理论 //147

小结 //148

第十九章 情感,妙不可言

经典实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50

相关实验 A. 感性的呼吁 //151

     B. 温度的安全感 // 152

测测你自己:你给的关怀足够吗? // 153

小贴士:“饥渴的皮肤” // 153

小结 //154

第二十章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 

经典实验:交叉的圆圈 // 158

相关实验 A. 婚姻方程式 //159

     B. “门当户对”的婚姻 // 160

测测你自己:你心中婚姻的样子 // 161

小贴士:不相称的婚姻 // 163

小结 // 163

第二十一章 合作,才生双赢 

经典实验:囚徒困境 // 166

相关实验 A.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167

     B. 私欲,置人于死地 // 168

测测你自己:合作能力测试 // 169

小贴士:鲶鱼效应 //170

小结 // 172

第二十二章 道德两难法 

经典实验:偷药的海因斯 // 174

相关实验 A. 诚信,是Z宝贵的品质 // 176

     B. 雨夜的选择 // 177

测测你自己:你的道德取向 //178

小贴士:道德负心理 / 180

小结 // 182

第二十三章 初次见面,让人难以忘怀 

经典实验:美的标准 //184

相关实验 A. “多看”效应 // 185

     B. 晕轮效应 // 186

测测你自己:你的魅力源自哪里? // 186

小贴士:相似互补 // 189

小结 //189

第二十四章 “人来疯”的行为 

经典实验:社会促进效应 // 192

相关实验 A. 异性效应 // 193

     B. 越是渴望越失望 //194

测测你自己:你是容易受人影响的人吗?// 195

小贴士:群体变化// 196

小结// 197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缺少了记忆的话,一切智慧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无从谈起。就算人发生了暂时性失忆,也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记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出我们过去的经验呢?换而言之,记忆的精确度有多大? 劳夫塔斯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1975年她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这个结论让我们不禁怀疑,我们的记忆能力还靠谱吗? 劳夫塔斯找来150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劳夫塔斯为他们播放一段车祸事故的片段,其中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片段播放结束后,劳夫塔斯将这群受试者分为A、B两组,每人B须回答10个问题。在A组中DY个问题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肇事车辆冲过停车标志牌的时候有多快?而B组的DY个问题是:影片中肇事车辆右转弯的时速是多少?Z后,两组受试者都被问道:该片中,你有没有看到标志牌?结果A组中有约占53%的人回答他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标志牌,而B组中仅有约占35%的人说他们看到了。其实,发生撞车事故是由于肇事车辆的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牌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而引起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回忆会在适当的提示中被更多地唤起。 接下来,A组的受试者被问道:那辆白色跑车在乡间公路上的时速有多快?B组的学生则需要回答:那辆白色跑车经过乡间公路的农仓时时速是多少?Z后,劳夫塔斯问这两组受试者:你们有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农仓?结果B组受试者有17.3%说看见过,而A组学生只有2.7%说看见过。但实际上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农仓。由此可见,我们的记忆在一个不经意的错 误提示中被篡改了。 第六章   你的记忆,是否受到了操控

※※经典实验:被篡改的记忆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缺少了记忆的话,一切智慧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无从谈起。就算人发生了暂时性失忆,也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但是,记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出我们过去的经验呢?换而言之,记忆的精确度有多大?

劳夫塔斯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1975年她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这个结论让我们不禁怀疑,我们的记忆能力还靠谱吗?

劳夫塔斯找来150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劳夫塔斯为他们播放一段车祸事故的片段,其中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片段播放结束后,劳夫塔斯将这群受试者分为A、B两组,每人B须回答10个问题。在A组中DY个问题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肇事车辆冲过停车标志牌的时候有多快?而B组的DY个问题是:影片中肇事车辆右转弯的时速是多少?Z后,两组受试者都被问道:该片中,你有没有看到标志牌?结果A组中有约占53%的人回答他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标志牌,而B组中仅有约占35%的人说他们看到了。其实,发生撞车事故是由于肇事车辆的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牌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而引起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回忆会在适当的提示中被更多地唤起。

接下来,A组的受试者被问道:那辆白色跑车在乡间公路上的时速有多快?B组的学生则需要回答:那辆白色跑车经过乡间公路的农仓时时速是多少?Z后,劳夫塔斯问这两组受试者:你们有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农仓?结果B组受试者有17.3%说看见过,而A组学生只有2.7%说看见过。但实际上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农仓。由此可见,我们的记忆在一个不经意的错

误提示中被篡改了。

美国警察认为这个结论对刑事调查有着直接的意义。劳夫塔斯指出,证人通常会在整个刑事案件调查过程中被多次讯问,比如警察对犯罪现场的讯问、检察官对案件的讯问、法官的讯问等。不管是在哪些讯问中,一些错误的信息很可能会误导证人的记忆,甚至改变证人的真实记忆。

所以劳夫塔斯认为,事件的完全再现并不能完全依靠证人的记忆,因为在讯问过程中很有可能改变了证人的真实记忆,这说明了:人的记忆并不是单纯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再现,而往往是对过去经验的再造。

※※相关实验

A. 为记忆“编码”

实验原理:自创记忆编码 联想。

实验主持人:锦州记忆研究所李维。

实验对象:李维。

实验过程及结果:

放置一块黑板于舞台中央,在上面写一些阿拉伯数字,让观众随便说一些什么,说出的内容依次按照阿拉伯数字记下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李维并没有看黑板,但他能把这些全记下来。不管是要求他讲出数字相关内容,还是讲出相关内容的数字号码,他都能马上说出来,而且还表现出倒背如流的水平。

实验原理:

这种表演看似显得不可思议,其实只是运用记忆术而已,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运用这种方法并不困难,你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举例来说,(1)帽子,(2)眼镜,(3)围巾,(4)衣服,(5)腰带,(6)裤子……牢牢掌握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联结。假如你要记住以下几个词汇:(1)大象,(2)打气,(3)洗澡,(4)电风扇,(5)自行车,(6)水……这样你就可以进行联想了,比如记到大象头上戴了一顶帽子。记住“水”时,将它和裤子产生联想——用水来洗裤子。通过这样的联想,记什么都不再显得那么困难了。

实验联想:

这种记忆方法的固定编码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部位编号,也可以按照亲友的名字进行编码。我们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就可以避免学习枯燥和记不住等难题,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了。

B. 如何将记忆遗忘

实验原理:记忆的Z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实验主持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实验对象:艾宾浩斯。

实验过程及结果:

随着时光的迁移,我们的一些记忆会渐渐变得淡薄,更有甚者会消失不见,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什么原因让记忆消失了呢?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的一项相关实验后,发布了实验结论的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他以“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对记忆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并将“无意义”的音节分为八组,每组八个,首先测出自己要记住这些音节总共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大约用了1000秒的时间。过了20分钟后,当他将相同的内容重复记忆后,结果显示整整缩短了近600秒的时间,用百分比来表示省时率的话,即省时60%,与此相反,遗忘率是40%……

通过这个图表表明,遗忘的时间是长短不一的,不是说一天固定丢掉多少记忆,第二天也是如此。事物在记忆的Z初阶段Z容易被遗忘,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如记忆某事物相当长时间,该事物几乎不可能被遗忘,“先快后慢”就是记忆遗忘的规律。

实验联想:

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光是艾宾浩斯,在他之后也有很多人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虽较前者而言有些偏差,但曲线的运动规则“八九不离十”。根据艾宾浩斯的结果,美国某公司就开发出了一款记忆核系统(Memoy Nucleon System),该系统能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每个人不同的记忆遗忘点(亦是Z佳记忆点),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在大家的学习

时间接近遗忘点时,重复所学内容,以此来达到加深其记忆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该规律,在记忆力到临界点时,不断重复信息,以此达到牢牢掌握该内容的目的。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探险家,在某荒岛上四处寻宝,经过一番周折后,发现四扇门,凭自己的感觉猜猜哪扇门背后藏着惊天宝藏?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的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的单扇毛玻璃门

测试结果

A.说明你是个记得快,忘得更快的人。举例来说,昨天你在“昆百”影城看的电影,今天你就能记成“百昆”剧院。没错,你的忘性就是

如此之大。

B.选择该项的人说明你根本没什么记忆,对于小时候的记忆用拼凑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你Z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像……好像……”,天哪!

C.你的记忆力中规中矩,可以用“一目十行,过目即忘”来形容!Z让你难忘的事却偏偏是那些让你出糗的片段!另外,你有一项强大的记忆功能,对人的相貌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D.该选项代表了Z好的记忆力,你不是路盲,在认路方面你堪称是“老马识途”!你对孩童时期的记忆也超乎了别人的想象,连哪天做过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地点你都记得,你真厉害!

※※小贴士:“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识,甚至是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预见,就像你经历过这些事情一样,但你又不能准确说出该记忆源自何处。

当今科学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据美国某心理学会的调查显示,“似曾相识”的经历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身上发生过。想象力越是丰富就越有可能发生该现象;喜欢旅行的人比不喜欢的人经历“似曾相识”的概率更高;较其他人而言,高学历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发现,青年时期是发生“似曾相识”概率Z高的阶段,然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当人们开始枯燥单一的生活后,发生这样现象的概率低了很多。

当弗洛伊德理论在一个世纪以前还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似曾相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看成是亚健康人群潜意识的矛盾体现。但现在的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这一现象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健康的大脑也会产生这一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常常出现在压力和疲惫感大的人群中。与此同时,“jamais vu”(法语)也会随之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该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的信息过多但对信息的来源并未注意。似曾相识感渠道广泛,有的是虚幻的,有的是真实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某电视剧或是小说的情节时,很有可能会把它当成是之前的经历。或者,当身处电视剧中的真实场景时,表面看上去是忘记了,但潜意识还会勾起某些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有时,人们是不需要真实的记忆的,熟悉的感觉有时候是大脑在作祟。

※※小结

俄国教育家鲁宾斯坦曾这样说过:“假如没有记忆,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由此不难发现其对记忆推崇之至。失去了记忆,人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一样,更加失去了生命传承下去的意义。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我们将丧失从事一切活动的能力。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你将忘记一切,更加不会懂得亲情、爱情、友情……这一切,都将消失。

如果没有记忆,这个世界将会少言寡语,人们不懂得喜怒哀乐,幸福更是无从找寻。

如果我们丧失了记忆,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激情的青年……曾经的经历,都会变得陌生,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苦苦寻找着自己的根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找到。

世上Z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人类将记忆丧失。当你遭遇挫折灰心丧气的时候,你已经想不起应该找谁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你也想不出该找谁来一起庆祝,世间的一切好像变得了无生趣……

我们找不出人类记忆的根源来自何处,就像“我是谁”这样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样,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也无法找出满意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记忆加以利用,令其发挥出Z大功效。

显示全部信息
探索未知: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边界,深入探索人类尚未完全理解的领域。本书并非对已知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那些正处于科学革命前沿、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并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理解的重大发现和理论。 第一部分:宇宙的奥秘与空间的界限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揭示现代天文学在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膨胀速率等核心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你将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其绝大部分组成部分——暗物质和暗能量——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超新星观测等多种手段,试图捕捉这些“隐形”物质和能量的踪迹,以及它们对宇宙结构和演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探讨宇宙学模型最新的修正与争论,例如关于普朗克常数测量精度提升后对标准宇宙模型的冲击,以及“哈勃张力”等令人困惑的现象,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可能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随后,本书将进入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我们不再局限于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叙事,而是潜入微观粒子的奇异领域。你将接触到量子纠缠这一“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理解它如何在不同粒子之间建立起超越空间距离的神秘联系。本书会详细阐述量子计算的革命性潜力,解释它如何通过利用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上远远超越传统计算机,为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我们还将探讨量子力学在理解黑洞信息悖论、霍金辐射以及宇宙大爆炸最初时刻的作用。这些前沿研究不仅在挑战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宇宙最深层秘密的窗口。 第二部分:生命的起源与意识的边界 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向地球,聚焦于生命本身的奥秘。我们将深入探讨生命起源的最新科学假说,从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到地球早期环境如何孕育出第一个生命的详细推演。你会了解到,科学家们正通过分析陨石成分、模拟早期地球环境,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寻找生命迹象等方式,不断逼近生命诞生的真相。 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这项革命性技术如何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去修改生物体的遗传密码,以及它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甚至可能实现“设计婴儿”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伦理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例如根除某些顽疾,以及潜在的风险,例如基因滥用和生态失衡。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索意识的本质。意识,这个我们自身最熟悉的体验,却是科学界最难以捉摸的谜团之一。我们将回顾神经科学在揭示大脑活动与意识涌现之间的关系上的最新突破,从脑成像技术到神经回路的精细测绘,科学家们正在试图理解意识是如何从物质的神经活动中产生。 本书将介绍关于“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等理论,解释意识可能是一种将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息整合起来的分布式过程。我们还将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拥有意识,以及如何界定和检测这种可能出现的“人造意识”,这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第三部分:计算的未来与智能的边界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聚焦于信息和计算的革命。你将了解到,计算的界限正在被不断拓展。除了量子计算,我们还将探讨生物计算的可能性,即利用DNA分子或其他生物分子作为计算介质,它们在存储信息密度和并行处理能力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我们将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本书不会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层面,而是会剖析其内在的工作原理,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努力克服深度学习在可解释性、泛化能力和常识推理方面的局限。我们将探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前景,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还将讨论关于“强人工智能”的哲学争论,即机器是否能够真正拥有理解、感受和自我意识。我们将审视图灵测试的局限性,以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其他评估人工智能智能水平的方法。 超越已知:未解之谜的驱动力 《探索未知》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科学家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科学前进的动力——那些尚未被解答的巨大谜题。从宇宙的终极命运,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再到意识的起源和人工智能的未来,本书将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并鼓励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那些可能挑战我们既有认知的革命性思想。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清晰、生动,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力求让任何对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它将是一次关于人类智力边界的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以及我们所处宇宙的深刻反思。它将展现科学的魅力,以及人类永不停歇的求知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对“平常心”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那些高深莫测、需要专业人士才能接触的领域,没想到作者能把那些复杂的理论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就像邻家大姐在跟我拉家常一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选择困难症”的那一部分,我过去总是觉得这是一种矫情,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做选择时,背后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机制,什么“损失厌恶”、“承诺效应”之类的,听起来高大上,但作者用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子来解释,比如点外卖时纠结了半个小时,或者在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所措,瞬间就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还有关于“社交焦虑”的部分,我也受益匪浅。我一直是个有点内向的人,每次参加聚会都觉得浑身不自在,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但书里讲到,很多时候这种焦虑是源于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过度解读,以及对自身不完美的放大。读完之后,我试着在下次聚会上放轻松一些,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反而发现大家其实都很友善,而且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拘谨,甚至还主动和别人聊了几句。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滤镜,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发现原来那些让我们困扰的“小毛病”,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而且这些原理是可以被理解和改善的。

评分

这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自我觉察”的指南。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析“习惯养成”和“拖延症”时所采用的视角。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老毛病,就是想做的事情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动手,然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我们大脑为了规避“不适感”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比如,任务难度太大、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对失败的恐惧,都会成为拖延的导火索。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设置具体的奖励机制,以及如何与内心的“阻碍声音”进行对话。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番茄工作法”,确实发现专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那种成就感都能激励我继续下去。另外,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总觉得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丢三落四是常态。但书里解释了记忆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记忆效果的各种因素,比如睡眠、情绪、以及我们对信息的加工方式。这让我意识到,与其抱怨自己记不住,不如从改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入手。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学习新知识时,尝试去理解它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效果也确实比以前好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其实都有可以被理解和优化的途径。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一本!我一直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规则”感到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人际关系奥秘的大门。最让我惊叹的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部分。我过去总是在和家人、朋友发生矛盾时,习惯性地用指责、抱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结果往往是让事情变得更糟,甚至引起更大的冲突。书里详细介绍了如何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并且鼓励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我尝试在一次和伴侣的争执中运用这种方法,虽然一开始有些生疏,但效果出奇地好。我不再情绪化地指责,而是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原因,也更耐心地听取了他的想法。最终,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感觉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都更深了。此外,关于“群体心理”和“从众效应”的内容也让我非常有共鸣。我过去常常会不自觉地被周围人的想法和行为所影响,即使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也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随波逐流。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群体压力所裹挟。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社交场景。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这本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让我看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非理性”角落,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温和、不带评判的方式展现的。最吸引我的是关于“决策偏差”的讨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的,但书里揭示了许多我们不自觉就会陷入的思维陷阱,比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等。举个例子,我过去在购物时,总会被商家的“原价”和“折扣”所迷惑,觉得好像占了大便宜,但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时候那个“原价”可能就是为了制造这个折扣的假象。书里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这些心理效应悄悄地影响着。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做过的很多决定,发现原来有很多都是受到了这些偏差的影响,比如投资、甚至是一些个人选择。此外,关于“动机与奖励”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会为了追求某个目标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感受,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弃。书里强调了过程中的乐趣和即时奖励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加关注过程中的体验,也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想”,而是更懂得“如何”去行动,并且以一种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的生活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常常被一些小事弄得心烦意乱。读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才真正理解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更好地管理它们。《情绪认知与调节》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过去总以为情绪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自然反应,只能被动地承受。但书里详细解释了情绪的生理机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认知、调整行为来影响情绪。比如,当我感到焦虑的时候,书里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呼吸练习和放松技巧,我尝试了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而且,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负面情绪,而是学会了将其视为一种信号,去理解它背后真正的原因。这本书还提到了“感恩的力量”,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每天写下一些让我感到感恩的事情。我发现,这样做真的能显著提升我的幸福感,让我对生活充满更多的积极能量。另外,关于“心理韧性”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过去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感到沮丧和气馁,甚至想要放弃。但书里强调了从逆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种能力。现在,我不再害怕困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挑战,一个让我变得更强大的机会。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没有那么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