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
定价:60.00元
作者:郭睿 王向葵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37081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结婚25年来,每年春节都带着儿子回到乡下和老人一起过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母亲生日,一家人都能回到老人身边团聚,平日里遇到应急的事,也都回到父母身边及时处理,尽其所能,照料好父母,让父母在乡村过得开心快乐。
人世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作者这样常回家看看,让父母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然,“百善孝为先”,具有传统敬老美德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把孝敬父母作为强制性规定写入法律呢。新法中提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规定。新法中的“家庭成员”,主要指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女、外孙子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从子女那里获得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亲情。“常回家看看”的规定,目的是为了引导家庭成员关注老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变得日益迫切。该新法的实施,说明法律正在顺应这种文明发展的要求。正如作者在书稿中体现的主题,陪护好父母,儿女怎么做都不为过!因为,陪护好父母,也就是陪护好将老的自己!
内容提要
郭睿母亲因患严重的腹膜炎与肠梗阻,生命病危。作者迅速将母亲从乡下接到武汉救治,母亲在中南医院住院了37天。37个日夜,作者没有请护工,也没有请保姆,自己休假和请假,日夜精心地照料着母亲。正是因为夫妻俩日日夜夜精心地陪护,母亲的情绪一直很安定,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与其他患者相比,其康复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母亲出院后,又在家精心调养了21天,让母亲康复得越来越好。
本文为作者在陪护母亲时每天记录的日记选编。
目录
作者介绍
郭睿,夫,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别山南麓,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先后在湖北省文联、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委政法委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总编辑、副主任、省领导秘书、处长等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王向葵,妻,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别山南麓,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先后在湖北省粮食局直属单位、湖北日报社、湖北法制报社、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工作,历任工程师、记者、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夫妻二人热爱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文艺创作,先后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知音、家庭、中国妇女、中国故事等报刊上发表长篇通讯、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共300余万字,多篇作品被《文摘报》《报刊文摘》《青年博览》等报刊转载,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奖励。2001年出版纪实文集《隐情》(18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私情》(24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长篇青春励志小说《因为爱情》(百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10月出版纪实文集《拯救姐妹》(25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纪实作品《女警官的真情故事》改编拍摄18集电视连续剧《爱是一个美丽的错》。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是一本过于煽情或者说教的作品,毕竟“情感”主题的书籍很容易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的情感表达非常内敛和克制,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场景和细节来烘托气氛,而不是直接用大段的抒情文字来轰炸读者的情绪。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季节光影变化的描绘,那种细腻到令人心颤的笔触,反而比直接描述“悲伤”或“思念”要有效得多。它营造出一种氛围,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由内而外地被触动。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充满了高级感和持久的阅读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消品”,更像是一杯需要时间发酵的好茶,越品越有滋味,后劲十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生命韧性的哲学思考。它并没有直接提供任何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者僵硬的教条,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角落。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在追求效率和物质丰富的道路上,是不是不小心把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遗漏了?这本书里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那些极其细微的瞬间——可能是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也可能是一段被遗忘的童年旋律。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和感悟,被作者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共振。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陪伴”这个词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存在,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和无言的理解。我花了很长时间只是坐着,消化这种沉甸甸的温柔。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别致,它似乎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主轴,更像是一组围绕着核心主题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每一个章节或者每一篇小的单元,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音符或乐章,它们各自有着鲜明的色彩和情绪,但组合在一起时,却又完美地服务于整体想要传达的宏大主题。我喜欢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带来的探索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把你带到哪个时空片段。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贴合我们真实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充满了回溯和联想。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即便是涉及严肃主题,阅读过程也充满了惊喜和发现的乐趣,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叙事可能带来的沉闷和拖沓,保持了阅读始终如一的活力与新鲜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太迷人了,它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边缓缓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作者对词汇的运用极其精准,时而用词古朴典雅,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时而又忽然跳脱出来,用非常现代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形容那些复杂的情感,这种交织让文本产生了奇妙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他从不把话说满,总是留下一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想象,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让读者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因为注意力集中在情节而忽略掉的那些埋藏在句子深处的韵味和深意。这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字,绝不适合囫囵吞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温暖而厚重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使用的那种柔和的色调,像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老旧木地板上的颜色,一下子就让人心神安定下来。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出乎意料的好,字迹清晰,墨色饱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排版非常人性化,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很舒服,不像有些书那样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仅仅是看着那些精心挑选的字体和版式,就感觉作者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了多少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用心打磨的工艺品。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柜上,每次睡前都会忍不住去触摸一下它的封面,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本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收藏品,让人愿意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