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活学活用电子技术丛书 电子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
:21.00元
售价:14.3元,便宜6.7元,折扣68
作者:黄继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83976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是写给初学电子技术者的书,详细介绍了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电感器与变压器、电声器件、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集成电路共十大类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选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并介绍了使用万用表检测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广大电子爱好者和家用电器维修人员阅读,也适合大学生及职高和技工学校学生学习使用。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工程师的思维习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系统需求导向微观的元器件选型,再到最后的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不同于那种按元件种类分类的工具书,这本书更多地是围绕“应用场景”来展开论述。比如,在讨论到高频电路设计时,它不会单独拿出一个章节讲射频元件,而是将高速信号完整性对电容的选型、PCB走线对电感参数的影响,整合在对“信号衰减”这个问题的探讨中。这种基于问题的组织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对应起来。我发现自己以前在选购诸如光耦、晶闸管这类隔离器件时,往往只关注了绝缘耐压值,却忽略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电流传输比”(CTR)变化率,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在户外设备中,CTR的温度特性曲线比静态值更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让理论服务于可靠性。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电子元器件的书籍很多,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让人望而生畏,要么过于偏重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汽车电子或医疗器械),适用范围有限。这本书的平衡性做得非常好,它涵盖了从基础的被动元件到中等复杂度的半导体器件,内容既有深度又不至于太专精到脱离主流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新型材料器件时的谨慎态度——没有一味鼓吹新技术有多么完美,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在寿命、成本和可替代性方面尚未解决的挑战。比如,在讨论新型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其高效率,更详细列出了早期批次产品在开关频率和dV/dt耐受性方面需要注意的限制条件。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期维护和开发产品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规避“技术陷阱”的书,其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项目的成败和职业声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选用与检测”的标题所暗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的“踩坑记录大全”。很多初入行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在反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没有充分考虑PCB散热对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或者盲目相信供应商提供的测试报告。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经历过所有这些失败,并且把教训总结成了清晰的判断标准。其中关于“检测”的部分,我认为是精华中的精华。它没有停留在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阻值这种基础操作上,而是深入到了非理想状态下的判断:如何通过观察芯片外壳的微小灼烧痕迹判断过载情况;如何通过示波器观察电源纹波的频谱分布来推断电感饱和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它对“失效分析”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提出的“五步排除法”在实际故障排查中极其管用,把模糊的“可能是电容坏了”提升到了系统性的逻辑推理层面。这种从宏观系统到微观元件的辩证分析能力,是传统教科书里很难获取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元件为什么会坏”的理解深入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简单地替换零件了事,而是开始思考背后的系统设计缺陷。
评分作为一本技术丛书中的一册,这本书在图文的配合上处理得相当出色,没有那种为了凑页数而生硬插入的复杂电路图,所有的图示都是为了服务于概念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热设计”的图示,它用非常直观的颜色和箭头变化,展示了不同散热方式(自然风冷、强制风冷、导热垫)对MOSFET结温的影响曲线,这比纯文字描述要有效率得多。此外,本书对“标准”的解读也很有个人见解。它没有简单地罗列MIL标准或JIS标准,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指标,解释了这些标准背后的“制定意图”——为什么某些标准对可靠性要求如此严苛,而另一些则更侧重成本控制。这种对行业背景的剖析,让读者在做成本与质量权衡时,有了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去说服管理层或客户。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我“应该选哪个”,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个,而排除了那个”。
评分这本《活学活用电子技术丛书 电子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的作者真是把选材和实操的门道摸得滚瓜烂熟啊!我拿到书的时候,本来还担心里面会充斥着一堆晦涩难懂的参数表和学院派的理论,毕竟电子这行当,书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往往是两码事。但翻开第一章,我就被那种直击痛点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堆砌公式,而是直接告诉你,比如一个电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你选了普通碳膜和金属膜会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在实际的工控板上意味着什么——是几年的稳定运行,还是几个月就出故障。书中对不同封装的元器件,比如SOT-23和QFN的贴装难度分析得极其到位,甚至连采购时如何识别水货和翻新料的“经验之谈”都毫不保留地写了出来。特别是关于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和漏电流的讲解,完全是站在维修和产品寿命保障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手册上的数字。我最近正在为一个老旧设备做升级改造,里面好几个关键滤波电容参数已经停产,正愁不知如何替代,这本书里恰好有一小节专门讲了“等效替代的容值与耐压的取舍原则”,简直是雪中送炭。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写书,而是在陪你在车间里一起调试电路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