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定价:59.00元
作者:王佳昊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7385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分层结构凭借良好的效率和易于管理等优势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受到高度重视。《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在对分层路由算法归类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总结了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和特点,从安全、效率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其中的分层路由、密钥管理、数据融合、节点定位、多目标跟踪和位置隐私6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汇集了相关内容*典型的代表性成果,并融合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目录
章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
1.1无线传感器网络
1.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
1.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1.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2基于分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1.2.1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1.2.2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1.2.3特点及性能指标
1.3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发展
1.4分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5本书章节安排
第2章分层路由协议
2.1分层路由协议概述
2.1.1分层路由协议的概念
2.1.2组播技术
2.1.3分层路由协议的分类
2.1.4分层路由协议评估指标
2.2静态分层路由
2.2.1基于选举的分簇协议
2.2.2基于树的分簇协议
2.2.3基于能量的分簇协议
2.2.4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分簇协议
2.3动态的分层路由
2.3.1基于网格划分的动态分簇路由协议
2.3.2基于三角划分的分簇路由协议
2.3.3基于动态移动组播的动态分簇路由协议
2.4分簇协议比较
2.5本章小结
第3章组密钥管理协议
3.1组密钥管理概述
3.1.1组密钥管理机制
3.1.2组密钥管理协议面临的安全威胁
3.1.3组密钥管理协议的分类
3.1.4组密钥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3.1.5传感器网络加密机制
3.2集中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3.2.1GKMP协议
3.2.2HMKM协议
3.2.3BHEK协议
3.3分布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3.3.1DFKM协议
3.3.2B—PCGR协议
3.3.3LKH协议
3.4分层式组密钥管理协议
3.4.1Iolus协议
3.4.2密钥预分配方案
3.4.3基于多项式求解的群组密钥管理协议
3.4.4基于剩余定理与密钥树的群组密钥管理协议
3.5本章小结
第4章数据融合
4.1数据融合概述
4.1.1数据融合的作用
4.1.2数据融合的层次
4.2数据融合算法
4.2.1数据融合算法分类
4.2.2基于处理结构的分类
4.2.3基于路由的数据融合算法
4.2.4基于生成树的数据融合算法
4.2.5基于时域预测的数据融合算法
4.2.6基于隐私保护的安全数据融合算法
4.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4.3.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
4.3.2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关键问题
4.3.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4.4本章小结
第5章定位技术
5.1定位技术概述
5.1.1定位技术的应用
5.1.2定位技术相关术语
5.1.3基本定位方法
5.1.4定位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5.1.5定位技术方法分类
5.2基本定位方法
5.2.1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5.2.2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5.3基于移动锚节点的定位
5.3.1典型的路径规划算法
5.3.2基于凹凸网络的路径规划算法
5.4基于复杂场景下的定位算法
5.4.1基于网络分割的定位
5.4.2立体空间网络
5.4.3三维表面网络
5.4.4NLOS环境下的定位
5.5安全定位算法
5.5.1定位系统安全性分析
5.5.2安全定位模型
5.6本章小结
第6章多目标跟踪
6.1多目标跟踪概述
6.1.1多目标跟踪问题
6.1.2跟踪算法分类
6.1.3目标跟踪的性能指标
6.2基于树状的目标跟踪算法
6.3基于簇状的目标跟踪算法
6.4基于区域事件的目标跟踪算法
6.5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跟踪算法
6.6基于多边形边权重值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6.7本章小结
第7章位置隐私保护
7.1位置隐私保护概述
7.1.1位置隐私面临的安全威胁
7.1.2位置隐私保护的分类
7.1.3位置隐私性能评价
7.2节点身份匿名
7.2.1简单匿名机制
7.2.2加密匿名机制
7.2.3基于单向加密哈希链的机制
7.3源节点位置隐私
7.3.1基于局部攻击者模型的方法
7.3.2基于全局攻击者模型的方法
7.3.3内部攻击者方法
7.4汇聚节点位置隐私保护
7.4.1局部攻击者模型
7.4.2全局攻击者模型
7.5基于时空匿名的位置隐私保护协议
7.5.1KNN协议
7.5.2L2P2协议
7.5.3基于Casper框架方法
7.6本章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学习辅助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关怀。我特别留意了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案例来源,它们指向的都是当前学科领域内最权威、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清晰的方向,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迷失。更贴心的是,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部分,似乎经过了多次打磨和优化,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模型。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学术深度、阅读体验和实用指导性于一体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的私房笔记,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前沿研究方向的精准把握和深度剖析。我关注这个领域已久,市面上不乏介绍性的读物,但大多停留在概念普及层面,无法深入到实际操作和优化策略的细节。然而,这本书却罕见地在理论构建的同时,穿插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案。它不是仅仅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详尽地阐述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书中对某些关键算法的推导过程,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每一步的假设和推导依据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有效地架设了理论研究与工程落地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吸引住了。主色调的运用非常考究,既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细节处流露出对读者审美的尊重。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让人感觉自己正在与一部重量级的知识载体进行深度对话。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字号的选取恰到好处,行间距的处理也十分人性化,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低调地闪耀着,彰显了出版方的匠心。整体来说,从开箱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通过其精美的外观和触感,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设定了一个极高的基调,让人对内部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足以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次系统的思维重塑训练。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辩证法的运用,总是能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同一个技术难题,比如在性能与能耗的权衡上,他没有给出绝对的“最优解”,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框架和决策模型。这种开放性的思维引导,让我学会了在面对复杂系统设计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最佳路径,而是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约束条件和多目标优化。这种思维框架的提升,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复杂决策的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实乃“授人以渔”的典范之作。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不得不说,作者的叙事功力是相当了得的。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走进一个看似复杂实则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案例或者一个启发性的提问,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页去寻找答案。文笔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即便是一些相对晦涩的概念,也被他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场景描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读者坦诚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种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