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活学活用电子技术丛书 电子线路识图与实例解析
: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黄继昌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83969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从实用出发,共用7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电子元器件在电路图中的图形及文字符号,电子线路图的种类及识读方法,电源电路、放大电路、高频电路及集成电路的识图,实用电路识图解析举例。
本书通俗易懂,重点围绕提高读者对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特别适用于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行业工人、技术人员及电子爱好者阅读,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职高及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电子线路。
这本号称“活学活用”的电子技术丛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心生期待,仿佛能立刻化身电子高手。然而,实际捧读之后,那种感觉却像是在迷宫里走了半天,最后发现出口依然遥远。我最初是冲着“电子线路识图与实例解析”这个副标题来的,想着能系统地学习如何看懂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并且通过实际案例来巩固知识。书里确实有一些图例,但说实话,很多基础概念的讲解显得有些单薄和跳跃。比如,讲到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时,很多关键的参数和模型没有深入剖析,读者很容易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产生断层。更别提那些“实例解析”了,很多案例的复杂程度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提供的分析深度又远远不够。它更像是一本拼凑起来的资料汇编,缺乏一条清晰、连贯的学习主线。要真正做到“活学活用”,需要的不仅仅是堆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点,这本书显然做得不够到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吃了一顿丰盛但毫无章法的自助餐,样样都有,但消化起来却非常费劲,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一本“实用”的教材。
评分拿到这本《电子线路识图与实例解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朴实”,甚至是有点“过时”了。在如今这个快速迭代的电子信息时代,我们期望看到的教材应当与时俱进,能够涵盖最新的元器件和行业标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年代感,很多引用的标准和元器件型号,在市场上已经非常少见了。比如,在讲解PCB布局时,对于现代高速信号完整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是空白,这对于想进入现代电子设计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缺失。而且,书中的示例代码或者仿真环节也显得非常简陋,多数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缺乏与现代EDA工具(如Altium Designer或KiCad)的实际结合演示。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去搭建一个简单的反馈电路,发现由于缺乏对现代仿真环境的适配指导,光是软件配置和环境搭建就花费了我大量时间,远超预期的学习成本。如果一本技术书籍不能帮助读者在当前的技术栈中高效落地,那么它的“活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它更像是一份陈旧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学习指南。
评分我尝试从一个完全零基础的角度去评估这本书,结果发现它对新手可能不够友好。许多电子学教材会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从最简单的电阻分压器讲起,逐步引入有源器件,建立起对“控制”和“放大”的直观认识。然而,这本书似乎直接跳到了中级应用的门槛。它对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这些最底层的物理基础的复习和强调非常有限,直接就进入了复杂的晶体管应用电路的分析。对于一个对电子学只有模糊概念的人来说,直接面对书中的那些复杂的等效电路模型和参数分析,无异于仰望珠穆朗玛峰。这意味着,如果想用这本书来真正“活学活用”,读者必须先去啃读其他的基础教材来补课,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和时间成本。我期待的是一本能“拉一把”新人的书,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正在努力提升实战技能的工程师准备的,但即便是对后者而言,它的深度又显得不足,造成了一种“上下不着边”的尴尬局面。
评分这本书在“识图”方面的能力,老实说,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解析”深度。电路图的阅读,关键在于理解每一个符号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定位。这本书在基础元件符号的识别上做得还算可以,勉强算是入门级别。但是,一旦涉及到复杂的模块化电路,比如电源管理、传感器接口或者简单的微控制器应用电路时,图纸的层次划分和注释就显得非常混乱。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电路的整体架构有了深刻理解,因此在关键连接点的说明上非常含糊。我花了不少精力去对照不同的章节,试图理清一个特定功能块的信号流向,结果发现书中的逻辑跳转非常生硬,有时候一个重要节点的设计意图完全没有在文字中体现出来。这种“只展示,不说明”的方式,对于试图从“看图”跨越到“设计”的读者来说,是致命的。它没有教会我如何像工程师一样去“审视”一张电路图,而是更像在教我如何“描摹”一张图,缺乏那种由内而外的、系统性的逻辑构建能力。
评分作为一本号称“丛书”中的一册,我本以为它会与其他相关主题的书籍形成良好的互补和衔接,但阅读体验告诉我,它的独立性太强,以至于显得有些孤芳自赏。它似乎完全是脱离了整个“活学活用”系列背景来编写的。在提及某些高级概念时,它会简单地抛出一个名词,然后戛然而止,暗示读者应该去查阅丛书中的其他书籍。这使得读者的学习体验非常破碎化,我必须不断地在不同主题之间跳转,才能勉强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面。这种强迫性的关联,其实是对读者时间的极大不尊重。一本好的系列丛书应该在每本书中都能提供自洽的知识结构,同时用巧妙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其他主题,而不是直接设置知识壁垒。因此,从整个阅读链条来看,这本书的定位显得十分尴尬:它不足以独立支撑起一个学习单元,也未能有效融入一个大的学习矩阵,最终沦为一本中看不中用的夹心层读物,让人感到学习的效率被严重拖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