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96黄金时代: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定价:48.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潘谨勤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11502005
字数:19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了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代——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史蒂夫·纳什、斯蒂芬·马布里、雷·阿伦……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偶像。这是好的时代,但它正走向尾声;他们是受球迷喜爱的球星,怀着对篮球的热爱还在坚守着后阵地。内容提要
这不是几位球星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从1996年到2015年,19年,NBA融入中国人的体育世界,1996年入选NBA的黄金一代,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斯蒂夫·纳什、斯蒂芬·马布里、雷·阿伦……成为无数中国球迷的偶像。他们推动了NBA在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好的时代,正走向尾声,受球迷喜爱的球星,坚守着后阵地。
当中国的电视、网络开始直播NBA,正是96黄金一代成长,走向辉煌的黄金时刻。
时势造英雄,英雄推时势。过去的19年,你和我,无数的中国球迷,我们是见证者。我们看现场直播,是96黄金一代的精彩表演;我们看体育报道,是96黄金一代的悲欢离合;我们在夏天迎接球星的中国行,是96黄金一代的巡礼;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侧影,然后,变成我们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
这不是枯燥的比赛描述,这是真实且不为人知的内幕揭秘。
球迷喜爱96黄金一代,因为他们用不同道路走向成功,他们中的每一个球员,都有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
他们有NBA历史好的得分手之一科比·布莱恩特,他象征着;有NBA历史上矮的得分王阿伦·艾弗森,他象征着突破;有在NBA辉煌,又走向衰落,来到CBA焕发第二春的斯蒂芬·马布里;有身体天赋一般却连续两个赛季拿到常规赛MVP,掀起跑轰旋风的斯蒂夫·纳什;有投篮优雅,主宰三分线的雷·阿伦;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本·华莱士、有如彗星般崛起,又如彗星般滑落的杰梅因·奥尼尔。
他们走向人生,赢得无数球迷欢心,贡献了精美绝伦的比赛,当他们组合在一起,就造就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属于他们的往事,这本书会娓娓道来。
这不是简单的段子累积,这是神话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96黄金一代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辉煌,也因为他们有着其他球员不具备的个性。
他们是神,几乎主宰了NBA过去的19年,不是一两个球员的辉煌,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疯狂,他们有三位球员拿到常规赛MVP,有八名球员入选全明星,而且不止一次。他们中有美国本土球星,也有来自欧洲的传奇,他们创造了NBA好的一段历史。
他们个性鲜明,并不完美,改变的不只是篮球,还有文化。
我们书写了一代球星的喜怒哀乐,我们描绘了好时代的一幕全景。
目录
作者介绍
潘谨勤,曾任《篮球先锋报》编辑部主任。负责NBA专题、美国大学篮球(NCAA)以及NBA选秀内容策划。
通过长达十年的篮球报道,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经验,其中包括对NBA赛事、人物的积累,尤其擅长从人性角度剖析球员。
文摘
艾弗森的第二场比赛面对的就是公牛,在芝加哥联航中心,他失去分寸,26 分钟内 13 投 4 中,只拿到 15 分,还有 5 次失误,而乔丹在场上待了 30 分钟就轰下了全场高的 27 分。公牛队的替补后卫兰迪·布朗说:“迈克尔几乎把阿伦·艾弗森吞掉了。”
赛后面对媒体,艾弗森没有屈服,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应该尊重芝加哥公牛队吗?”
艾弗森冷冷地回了一句:“不。”
12 月 21 日,艾弗森与乔丹又碰面了,而这一次是在费城的国民银行中心球场,艾弗森的地盘。
如精灵般,艾弗森不断地穿梭在球场的两端,他一次次地突入篮下,杰里·斯塔克豪斯,76 人的得分后卫,乔丹的北卡校友,冲着艾弗森大喊:“阿伦,你疯了吗?”因为就在一分钟前,艾弗森与乔丹对喷了垃圾话。
乔丹挑起了话头:“你不尊重我们?”
艾弗森无所畏惧:“对,你听到的都是真的。”
“当时我有很强烈地想教训他的欲望,哪怕你不尊重联盟中的任何人,你也必须尊重我们,”乔丹说,“他又一次告诉我,他没必要尊重任何人。”
这场比赛中,乔丹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斯塔克豪斯对位,但艾弗森却孜孜不倦地寻找与他单打的机会,还剩 2 分 33 秒,艾弗森终于找到了机会,一个人面对乔丹,全场的 76 人球迷起立,开始欢呼,但裁判的哨声响了,公牛队被吹了防守犯规,嘘声四起。
也就在第四节,乔丹开始将目光投向艾弗森,他制造了艾弗森 4 次失误,包括还剩 2 分 20 秒时抢断艾弗森,助攻斯蒂夫·科尔投中“改变比赛局势”的三分球。111 比 105,公牛队客场击败了 76 人队。
只看数据,乔丹输了,他拿到31 分,而艾弗森则比他多得1 分,拿到了 32 分。但后一节,艾弗森没有给急需得分的 76 人更多帮助,他只得到了 2 分。
比赛结束之后,乔丹一反常态,对艾弗森不吝赞美之词,他说:“阿伦·艾弗森有极强的自信,速度很快,而且现在他还在学习如何做一名组织后卫—何时变得有侵略性,何时又不应该过于有侵略性,他的失误是一个问题,但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球员。”
过了一会儿,乔丹又说:“不管怎样,他还是应该尊重我们。”
不尊重公牛的不只是艾弗森,还有特拉维斯·奈特,他在1996 年选秀时被认为是接近总冠军的新秀—在第 29 位被上届冠军公牛队选中,但 7 月 12 日,为了避免球队的薪金超标,还
没有正式在 NBA 亮相的奈特就被公牛队裁掉了,直到赛季初,他才找到了下家—与洛杉矶湖人签约。
乔丹在与艾弗森碰面之前,已经从 1996 届新秀那儿看到了仇恨。公牛在一场加时赛中以 129 比 123 险胜湖人,替补出场的奈特虽然只打了6 分钟,得到了1 分,但他在场上仍不断地挑衅公牛球员。他说:“我现在不那么痛恨他们了,我和杰里·克劳斯(公牛队总经理)谈过,为了省钱,他希望我去欧洲打球,当时我真想干掉他。”
乔丹在洛杉矶感受到的也不只是满满的恶意,他也得到了同样来自 1996 届新秀的尊重,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他的疯狂球迷。儿时的科比跟随父亲乔·布莱恩特去了意大利,他经常会托亲戚朋友给他邮寄 NBA 录像带,大部分是公牛的比赛。
“我想很多人看迈克尔·乔丹的集锦的原因,都是看他的扣篮和后仰跳投,但我看到的要比其他人多得多,”科比说,“我主要是观察他在这之前的动作,他的脚步,他如何利用挡拆拉开空间。这就是我和很多孩子的区别,他们只看迈克尔的集锦,而我则是探索集锦之前的故事。”
新秀赛季,刚刚度过 18 岁生日的科比开始只能坐在板凳席上,“那让我能更好地观察队友,也更期待上场打球”。湖人主场加时不敌公牛的这场球,科比只打了10 分钟,5 投2 中拿到5 分,但他与乔丹有一次对位,尽管过程并不完美。
“我还记得他在底角背打,然后转身直接把我过了,”科比说,“我知道他会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前在录像里我也多次看到过他做出相同的动作,但现实中他给我的感觉要比在电视里看的快得多。”
科比在湖人队并不讨所有人喜欢,队友都承认他“训练刻苦”,但包括沙奎尔·奥尼尔在内的湖人球员,都认为科比太喜欢模仿乔丹了。“他说话的口气都和迈克尔很像,”奥尼尔说,“在场上总是试图像迈克尔那样打球,但是他只有18 岁,他还是个孩子。”只有与科比同时进入 NBA 的德里克·费舍尔,才会和他在场下聊天。科比说:“德里克帮助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输了比赛,科比跑到客队更衣室,向乔丹请教。“我想问问他怎么做出那些动作,而且为什么会在底角选择做那个动作。”科比说。
就在 1996 年 12 月份,除了湖人球迷,没有人在意科比到底是谁的球迷,快船队总经理埃尔金·贝勒说:“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才会谈论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
序言
序:我的1996
1996,对我个人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那一年我次踏上NBA球场。
我在1994年次到央视解说NBA,火箭和纽约的总决赛,那一年才26岁。第二年,我尝试去美国采访全明星赛。那时候NBA在整个亚洲只有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号称“NBA亚洲有限公司”在香港,其实只有一个人,他叫汤姆福克斯,另一个是在东京的分部,却有不少人——那个年代,NBA喜欢日本多过中国,因为日本人那时候真有钱,每隔两年,NBA会在东京安排两场常规赛。
福克斯收到我的传真,替我安排了全明星赛的采访证和现场座位,但我没去。当时在中国体育报,不可能为一个“美国国内的比赛”提供经费,而我又没找到赞助,要知道那是一个满世界都在找赞助的年代。没有去就算了,但汤姆给我打来电话说,你为什么没来?没来也说一声啊,要知道全明星赛的座位非常珍贵,你的座位就空着。从此以后我就知道了,NBA比赛申请可以,如果要取消,必须提前72小时通知。否则,下一次你就再也去不了啦。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次尝试,在1996年。尝试去做一件事非常重要,而不是停留在计划和打算,生活是“计算”不来的。后来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就像追女朋友,你想跟她表白,你的选择是“表白”或者“不表白”,如果你试着“表白”,成功的机会是50%,否则就是0%,到底是50大呢,还是0大?很多同学回答让我很吃惊:如果表白了而又被拒绝,那不是连普通朋友都没得做了?
幸好NBA不是女朋友,我在1996年成功地来到圣安东尼奥全明星赛,在那里次见到心中的偶像乔丹,并写下了《我与乔丹远隔天涯》。见过乔丹之后,我完成了一个球迷向职业记者蜕变的过程,从此采访任何球星——包括非常钦佩的偶像如科比——我都不再像见乔丹那样“过电”。
1996年我还次现场看了NBA常规赛,老鹰对黄蜂,如今那支黄蜂队已经改名“鹈鹕”。
1996年的重要性,其实对整个篮球世界都不言而喻,只是要等到20年后才能盖棺定论。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活一辈子,100岁算是满福满寿,篮球明星的运动青春,20年顶了天,所以人的寿命和运动寿命是5:1的关系。20年时间,能剩下多少篮球明星?科比还没有退役,到2014-15是他的9个赛季,到2015-16正好20年。在美国职业篮坛,能打上NBA的以每队15人计算,总共450人,每年新增40名新秀(30名首轮 10名次轮),也意味着40人离开这个舞台。事实上,在NBA打球的人平均时间为四五年,换算成人的寿命,多25岁,也就是说,NBA这个残酷的丛林世界平均寿命始终处于原始社会的野蛮年代。能扛到100岁,那不是人,是仙。
在2015年,科比的运动年龄换算过来已经95岁,吉诺比利已经100岁,他到NBA打球时已经“35岁”,然后在马刺队度过了“65年”。
1996年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年诞生了整整一批“寿星老儿”,他们不仅运动寿命长,而且颇有成就,堪比之年只有1984。潘谨勤的这本《1996黄金时代》讲的就是这些人。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能坚持看NBA20年的是少数,其难度不亚于人活到100岁。横跨这20年的,属于中国的NBA球迷“第二代”,代追的是乔丹(像电影明星刘烨,他就在高中时逃课看公牛队总决赛),乔丹是1984年的代表,到1996年复出个赛季时,运动年龄已经60岁,但大多数乔丹迷并没有看全他的职业生涯,因为央视转播NBA真正开始的年份是1994年。“第二代”当中的的偶像包括艾弗森、科比、麦迪、加内特、纳什、邓肯、雷阿伦、卡特等等,其中很多出自1996年。就是在2015年,纳什宣布退役,雷阿伦千呼万唤没出来,科比再次伤停,但因为他肯定会在第20年复出,我们有机会见到NBA的“百岁老人”打球。
20年,对中国“第二代”NBA迷来而言,等于横跨了他们的青春岁月。我常常跟同学们说,男人在30岁以前不要做“大决定”,因为30岁才是男人真正懂得生活本质的年龄,在此之前的所有决定都有一定的风险。从16岁到30岁,不过14年,似乎涵盖了一个少年到成熟男人的完整蜕变阶段,可对于一个人漫长的一生来说,这14年太短了,30岁是一个男人刚刚张开眼睛的年龄,他只是才学会不轻易下结论,不贸然做选择,从两面看问题,不冒失做决定。可是往后还有太长的路,是他无法预知和判断的,那是40岁甚至50岁以后的事。你要什么,必须放弃什么,会遇到什么?
篮球或者NBA,它的奇妙之处在于,5:1的比例浓缩了人一生的起承转合,它比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传记更细致地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因为它的跨度不长不短,短得让你足以了解全部,长得让你刻骨铭心。一个球迷一辈子可能只迷恋一个球星,但一个球星足矣,只要他的运动寿命够长,足以承载够多的内容,比如科比、艾弗森、纳什或者马布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提前为你描绘人生的全部的奇幻,那些喜怒哀乐与你普通的生活无异。
我经常和球迷通过微博的私信交流,他们年龄都不大,但思考的问题往往超出他们年龄的层次,这就是篮球和NBA带来的。一个普通学生,天天生活在象牙塔,不可能经受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可NBA每年戏剧般的过程让他们茶饭不思,仿佛提前进入了社会。我总是认为,NBA这些球星带给他们的生活感悟,必然帮助他们在未来走进社会这个“滚筒洗衣机”之后,有更强的承受力,他们即将见到的、经历的,在NBA球场上都上演过,而那些的球星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智慧,必给他们带来难以替代的人生经验。
而这些人生经验,往前、往后,都还不完整,惟有1996这一代,已经从头到尾,并且栩栩如生。
《篮球先锋报》总编辑
篮球评论员
苏群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现代的印刷品,而是带着微微粗粝感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无可挑剔,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老照片的插图,处理得也极其用心,细节保留得非常到位,色彩的层次感很丰富,没有那种廉价的数码重制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翻开它,生怕每一次翻动都会破坏那份初遇的美好,但最终,好奇心还是战胜了一切,而内页的呈现,也完全没有辜负我对外包装的全部期待,装帧的用心程度,是如今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张弛有度,引人入胜。作者显然深谙如何设置悬念和释放信息,常常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描写中,突然抛出一个足以颠覆读者既有认知的细节,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回味。我最欣赏的是那种“抽丝剥茧”的写作手法,它不像某些历史解读那样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你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走进那个时代的迷雾之中,自己去拼凑真相的碎片。有几处情节的转折处理得尤为精彩,简直让人拍案叫绝,那种布局之精妙,简直如同高明的棋手,每一步棋都算到了好几步之后。而且,作者的语言功底也极其深厚,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婉转,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有力震撼,这种对语言驾驭的娴熟,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纯粹的享受,根本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常一头扎进去,直到夜深人静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书页。
评分这本书在人物刻画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个体,都显得无比鲜活、立体,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作者没有采用脸谱化的处理,没有把任何人简单地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极其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洪流下的挣扎、选择与无奈。我读到一些关于某位关键人物内心独白的片段时,感触尤其深,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自我剖析,让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灵魂深处的震颤和矛盾。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个体故事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近乎疏离的观察者姿态,这反而使得人物的情感冲击力更加强大,因为它不是被作者强行灌输的,而是读者自己“悟”出来的。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的厚度远超其纸面文字的总和,每一个人物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抉择时的踌躇与勇气。
评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庞大,其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旁证方面的处理非常专业,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叙述背后,必然是无数次地查阅档案、比对口述历史的成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事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极其成熟和平衡,他似乎从不满足于单一信源的结论,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很多地方的细节描述,精确到了日期、地点甚至天气状况,这种微观层面的考据,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现场感的可信度。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光是梳理作者所涉猎的这些资料链条,本身就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学习过程,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可靠的基石,让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那个特定的历史切面,而不是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微妙的时代情绪,那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希望与失落的复杂情愫,是任何官方历史叙述都无法触及的。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空气中弥漫着的、属于“人”的那种真实气味——也许是某种集体理想主义的余温,也许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秘焦虑,又或许是小人物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坚韧与妥协。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场景的描述而陷入沉思,思考如果我生在那个时间点,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引导思考的能力,才是优秀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那意味着什么”,并且是以一种极其柔软、渗透力极强的方式,让这些重量级的历史印记,潜移默化地刻入读者的心底,久久不能散去,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是近期阅读的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