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植物源产品:Volume Ⅰ:For plnat origin | 作者 | 庞国芳等著 |
| 定价 | 196.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64623 | 出版日期 | 2012-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5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762Kg |
| 内容简介 | |
|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分为两卷共11章。~10章分别综述近20年10类不同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作者团队近年来研究开发的10项同时测定400~500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形成了一个可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体系。1章介绍作者团队建立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在GC‐MS、GC‐MS/MS和LC‐MS/MS等不同色谱‐质谱条件下的数万份质谱参数数据库。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核心技术居国际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大学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食品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及农药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庞国芳、范春林、曹彦忠、刘永明 |
| 目录 | |
| 卷 (植物源产品) 序 前言 1 水果蔬菜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1.1 概况 1.1.1 世界各国水果发展概况 1.1.2 世界各国蔬菜发展概况 1.2 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 1.3 水果蔬菜中农药残留限量概况 1.3.1 国际组织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3.2 水果蔬菜主要贸易国及地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4 水果蔬菜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1 液液萃取 1.4.2 加速溶剂萃取 1.4.3 微波辅助萃取 1.4.4 固相萃取 1.4.5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1.4.6 分散固相萃取 1.4.7 QuEChERS方法 1.4.8 固相微萃取 1.4.9 搅拌棒吸附萃取 1.4.10 液相微萃取 1.4.11 超临界流体萃取 1.4.12 凝胶渗透色谱 1.4.13 衍生化 1.4.14 浊点萃取 1.5 水果蔬菜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1.5.2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 1.5.3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 1.5.4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 1.5.5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1.5.6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1.5.7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1.5.8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1.5.9 薄层色谱法 1.5.10 毛细管电泳 1.5.11 生物传感器 1.5.12 免疫分析技术 1.6 水果蔬菜中666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1.6.1 适用范围 1.6.2 仪器和试剂 1.6.3 样品提取 1.6.4 样品净化 1.6.5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1.6.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条件 1.6.7 结果与讨论 1.6.8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1.6.9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2 粮谷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2.1 概况 2.1.1 世界粮食生产概况 2.1.2 我国粮食生产概况 2.2 粮谷中农药残留 2.3 粮谷中农药残留限量概况 2.3.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2.3.2 美国 2.3.3 欧洲联盟 2.3.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 2.3.5 中国 2.4 粮谷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4.1 固相萃取 2.4.2 固相微萃取 2.4.3 超临界流体萃取 2.4.4 微波辅助萃取 2.4.5 凝胶渗透色谱 2.4.6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2.4.7 加速溶剂萃取 2.4.8 分散固相萃取 2.4.9 QuEChERS技术 2.4.10 分散液液微萃取 2.4.11 免疫亲和色谱 2.4.12 样品直接进样 2.5 粮谷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5.1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2.5.2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 2.5.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2.5.4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2.5.5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2.5.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2.5.7 酶联免疫法 2.6 粮谷中690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2.6.1 适用范围 2.6.2 试剂和材料 2.6.3 仪器和设备 2.6.4 样品提取 2.6.5 样品净化 2.6.6 定性和定量测定 2.6.7 农药品种筛选 2.6.8 提取和净化条件选择 2.6.9 色谱-质谱条件选择 2.6.10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2.6.11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3 果蔬汁和果酒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3.1 概况 3.1.1 世界果蔬汁业发展概况 3.1.2 世界果酒业发展概况 3.2 果蔬汁和果酒中农药残留 3.2.1 果蔬汁中农药残留 3.2.2 果酒中农药残留 3.3 果蔬汁和果酒中农药残留限量概况 3.4 果蔬汁和果酒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3.4.1 液液萃取 3.4.2 加速溶剂萃取 3.4.3 固相萃取 3.4.4 搅拌棒吸附萃取 3.4.5 固相微萃取 3.4.6 凝胶渗透色谱 3.4.7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3.4.8 单滴微萃取 3.5 果蔬汁和果酒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5.1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3.5.2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 3.5.3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 3.5.4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 3.5.5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3.5.6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及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3.5.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3.5.8 免疫分析方法 3.5.9 生物传感器法 3.6 GC-MS测定果汁和果酒中497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3.6.1 适用范围 3.6.2 仪器和试剂 3.6.3 样品前处理 3.6.4 GC-MS测定条件 3.6.5 农药化学品品种筛选和分组 3.6.6 分析条件选择 3.6.7 样品定性和定量 3.6.8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3.6.9 方法精密度和效率评价 3.7 LC-MS/MS测定果蔬汁和果酒中512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3.7.1 适用范围 3.7.2 仪器和试剂 3.7.3 样品前处理 3.7.4 LC-MS/MS测定条件 3.7.5 农药化学品品种筛选和分组 3.7.6 分析条件选择 3.7.7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3.7.8 样品定性和定量 3.7.9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4 茶叶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4.1 概况 4.1.1 茶叶生产概况 4.1.2 茶叶国际贸易概况 4.2 茶叶中农药残留 4.2.1 茶叶中农药残留概况 4.2.2 国际农药残留限量 4.3 茶叶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4.3.1 液液萃取 4.3.2 微波辅助萃取 4.3.3 加速溶剂萃取 4.3.4 固相萃取 4.3.5 固相微萃取 4.3.6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4.3.7 分散固相萃取 4.3.8 QuEChERS技术 4.3.9 搅拌棒吸附萃取 4.3.10 液相微萃取 4.3.11 超临界流体萃取 4.3.12 凝胶渗透色谱 4.3.13 浊点萃取 4.4 茶叶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4.4.1 薄层色谱法 4.4.2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4.4.3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 4.4.4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 4.4.5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4.4.6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4.4.7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4.4.8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4.4.9 酶联免疫分析 4.5 茶叶中653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4.5.1 适用范围 4.5.2 仪器和试剂 4.5.3 样品前处理 4.5.4 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4.5.5 样品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优化 4.5.6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4.5.7 回收率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5 食用菌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5.1 概况 5.1.1 世界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 5.1.2 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 5.1.3 我国食用菌出口概况 5.2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 5.2.1 农药工业的发展 5.2.2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5.2.3 农药残留的危害 5.2.4 各国对农药残留的控制 5.2.5 食用菌生产中农药使用及农药残留概况 5.2.6 农药残留限量对地区和全球贸易的影响 5.2.7 国外农药残留限量 5.3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限量及相关标准情况 5.4 食用菌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5.4.1 振荡提取 5.4.2 均质提取 5.4.3 超声波提取 5.4.4 液液分配提取 5.4.5 加速溶剂萃取 5.4.6 固相萃取 5.4.7 凝胶渗透色谱 5.4.8 分散固相萃取 5.5 食用菌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5.5.1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5.5.2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 5.5.3 气相色谱-原子发射检测法 5.5.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5.5.5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5.5.6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5.5.7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5.5.8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5.5.9 其他检测技术 5.6 食用菌中775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5.6.1 适用范围 5.6.2 试剂和材料 5.6.3 仪器和设备 5.6.4 仪器条件 5.6.5 样品前处理方法 5.6.6 农药品种筛选 5.6.7 提取溶剂和净化条件选择 5.6.8 定性和定量测定 5.6.9 GC-MS测定条件选择 5.6.10 LC-MS/MS测定条件选择 5.6.11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5.6.12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参考文献 6 植物中药材中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检测技术 6.1 概况 6.1.1 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6.1.2 中药材国际贸易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6.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 6.2.1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6.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概况 6.3 外药典对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 6.3.1 有关国家或地区药典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6.3.2 有关国家或地区药典中农药残留官方检测方法 6.3.3 《中国药典》农药残留标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6.4 中药材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6.4.1 提取溶剂的选择和提取液的浓缩 6.4.2 振荡提取 6.4.3 索氏提取 6.4.4 超声波提取 6.4.5 微波辅助萃取 6.4.6 加速溶剂萃取 6.4.7 固相微萃取 6.4.8 超临界流体萃取 6.4.9 液液萃取 6.4.10 固相萃取 6.4.11 凝胶渗透色谱 6.4.12 磺化法 6.5 中药材中农药化学品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6.5.1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 6.5.2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法 6.5.3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 6.5.4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 6.5.5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6.5.6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6.5.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 6.6 桑枝、金银花、枸杞子和荷叶中631种农药化学品多组分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 6.6.1 适用范围 6.6.2 仪器和设备 6.6.3 试剂和材料 6.6.4 样品前处理 6.6.5 测定条件 6.6.6 农药化学品品种筛选 6.6.7 样品提取条件选择 6.6.8 样品净化条件选择 6.6.9 GC-MS测定条件优化 6.6.10 LC-MS/MS测定条件优化 6.6.11 线性范围、小检出限和低定量限 6.6.12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植物源产品)(精)》由庞国芳等所著,本书是作者团队近30年从事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总结,主要介绍了水果、蔬菜、粮谷、果蔬汁和果酒、茶叶、食用菌、植物中药材、动物组织、蜂蜜、水产品、牛奶和奶粉等产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需求,综述了相应样品制备技术和检测技术进展,重点阐述了作者团队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食品科学的某些方面颇有研究,也时常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这正是我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我对“高通量”这个词的解读是,它不仅代表了速度,更代表了数据量和分析的深度。植物源产品是农药残留问题最集中的领域之一,任何关于能够高效、精确地识别和量化这些残留物的技术,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理论基础,解释各种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物理化学原理,例如光谱学、色谱学、免疫学以及质谱等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检测策略的优缺点,比如在灵敏度、特异性、成本、操作复杂度、样品前处理要求等方面的权衡。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方法学验证、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方面的讨论,那将极大地提升其作为一本技术指南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农业生产领域的新技术发展。这本书的标题——《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植物源产品》——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检测手段,尤其是在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高通量检测技术,顾名思义,应该是能够处理海量样本,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这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升级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在植物源产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它会介绍哪些主流的高通量检测平台?这些平台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前沿技术,例如新型传感器、微流控芯片、自动化分析系统等内容感到好奇。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技术在成本效益、便携性、灵敏度等方面的详细分析,那就更好了,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者和检测机构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将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是一个经常下厨的家庭主妇,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所以对食材的安全性非常敏感。每次去菜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总会担心那些看着鲜亮诱人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过多的农药残留。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听起来就像是能够解决我这种担忧的“秘密武器”。虽然我肯定不懂那些高深的科学术语,但如果这本书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些先进的技术是怎么工作的,它们又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出不安全的食物的,我会觉得非常实用。比如,有没有一些方法是普通人也可以了解或者简单操作的?或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放心食材的指导,即使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能有所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安心地为家人准备每一餐,少一些顾虑,多一份健康。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因为我一直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特别是农药残留这个问题,每次看到新闻报道都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了解如何有效地检测这些潜在的有害物质,确实能让我更有底气地选择食材。这本书的标题里提到了“高通量检测技术”,这听起来就意味着它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样本,这对于大规模的食品生产和监管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还特别指出了“植物源产品”,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毕竟蔬菜、水果、谷物等都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这种高效的检测?是基于什么原理?又是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法的?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也许能让我对所谓的“农药残留”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判断和筛选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食品检测行业的年轻技术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学习和掌握前沿检测技术的资源。这本书的标题——《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卷:植物源产品》——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了解当前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具体来说,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高通量检测平台的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在实际检测中的操作流程。例如,我希望了解如何选择最适合特定农药和植物基质的检测方法,以及不同技术在灵敏度、特异性、样品通量、检测成本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关于方法学开发、优化、验证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实用信息,也将对我日常工作非常有帮助。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应用的经验教训,那将是锦上添花,能让我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专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