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基因组 9787030364081

蚕的基因组 97870303640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庆友,向仲怀 著
图书标签:
  • 基因组
  • 分子生物学
  • 遗传学
  • 生物技术
  • 农业科学
  • 昆虫学
  • 丝绸
  • 基因组学
  • 生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4081
商品编码:2962961431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蚕的基因组 作者 夏庆友, 向仲怀
定价 2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64081 出版日期 2013-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5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家蚕是完成了基因组框架图、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的少数物种之一。《蚕的基因组》是作者团队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家蚕基因组计划的总结,系统阐述了家蚕基因组的结构与进化;家蚕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组;家蚕重要蛋白质编码基因家族及小RNA;家蚕发育、性别决定、免疫防御、丝蛋白生物合成,以及食性与化学感受的分子基础;家蚕基因功能研究平台技术;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等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夏庆友,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中国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家蚕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先后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日本蚕丝科学进步特别奖、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大奖及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奖励。向仲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五、六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1958年西南农学院毕业,1982年留学日本信州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蚕桑教育与科学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科教奖、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奖励。


   目录

第 1 章 家蚕基因组计划
1.1 基因组计划的产生和发展
1.2 家蚕基因组计划
1.3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1.4 家蚕基因组精细图
1.5 家蚕基因组遗传变异图

第 2 章 家蚕基因组结构和进化
2.1 家蚕核基因组
2.2 家蚕核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
2.3 家蚕线粒体基因组
2.4 家蚕起源进化研究
2.5 家蚕的驯化

第 3 章 蚕的基因及其表达
3.1 家蚕的基因
3.2 家蚕基因的功能注释
3.3 家蚕全基因组表达图谱
3.4 家蚕mRNA的选择性剪接

第 4 章 蚕的基因家族
4.1 基因家族的形成和进化
4.2 家蚕锌指蛋白基因家族
4.3 家蚕30K蛋白基因家族
4.4 家蚕同源盒子(Homeobox)基因家族
4.5 家蚕P450基因家族
4.6 家蚕表皮蛋白基因家族
4.7 家蚕神经肽基因家族

第 5 章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5.1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
5.2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第 6 章 家蚕发育的激素调控
6.1 家蚕发育与相关激素
6.2 家蚕蜕皮激素
6.3 家蚕保幼激素
6.4 家蚕发育相关的神经肽激素

第 7 章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及分子机制
7.1 家蚕的性决定
7.2 家蚕性别决定网络
7.3 家蚕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

第 8 章 家蚕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
8.1 家蚕基因组中的免疫相关基因
8.2 家蚕肽
8.3 家蚕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8.4 家蚕全基因组免疫应答

第 9 章 家蚕丝蛋白的生物合成
9.1 家蚕丝腺发生和生长
9.2 家蚕丝蛋白基因表达及调控
9.3 家蚕茧丝突变品种
9.4 家蚕丝腺组织基因组表达谱
9.5 家蚕丝腺的改造与应用

第 10 章 家蚕的食性与化学感受受体
10.1 家蚕的食性遗传
10.2 家蚕食性决定机制
10.3 家蚕化学感受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蛋白
10.4 家蚕对桑叶的适应机制

第 11 章 家蚕小RNA
11.1 microRNA概述
11.2 家蚕microRNA的基因组鉴定
11.3 家蚕microRNA的时序表达
11.4 家蚕microRNA的空间分布
11.5 家蚕let-7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11.6 家蚕的其他小RNA

第 12 章 蚕的蛋白质组
12.1 蛋白质组学及其分析技术
12.2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
12.3 家蚕重要功能蛋白质的鉴定
12.4 家蚕蛋白质组数据库

第 13 章 家蚕功能基因组平台技术
13.1 家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
13.2 家蚕转基因技术
13.3 家蚕RNA干扰技术
13.4 家蚕突变基因定位克隆技术

第 14 章 家蚕基因组生物信息数据库
14.1 家蚕相关生物信息学资源
14.2 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DB的访问与使用
14.3 家蚕功能基因的信息发掘


   编辑推荐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倾力担当,总结十余年研究成果,博取相关精华,历时三年有余,先后九易其稿,缀70余万字,终成本书。蚕学界前辈吕鸿声先生为本书撰文作序,对本书给予了极高赞誉。本书实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蚕学研究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文摘

   序言

《生命的密码:解码家蚕的遗传奥秘》 引言 自古以来,蚕与人类的文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吐出的丝,编织出华美的衣裳,点缀着历史的进程。然而,在这小小的生灵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生命奥秘?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野蚕演化而来,又是如何适应人类的驯养,产生如此显著的经济性状?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地镌刻在家蚕的基因组之中。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揭开家蚕基因组的神秘面纱,深入理解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第一章:家蚕——从野性走向文明的使者 家蚕(Bombyx mori)并非天生就是温顺的养殖动物。其祖先是分布于亚洲的野生蚕种,经过漫长而复杂的驯化过程,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家蚕。本章将追溯家蚕的演化历史,探讨野蚕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早期互动的痕迹。我们将审视不同地理区域的野生蚕资源,分析它们在家蚕驯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同时,本章也会详细介绍家蚕驯化的关键阶段,包括早期选择、性状固定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过程。通过对比家蚕与近缘野生种的基因组差异,我们将能更清晰地勾勒出驯化过程中遗传变异的图谱,揭示那些赋予家蚕独特价值的基因突变。 第二章:基因组的宏伟蓝图——家蚕DNA的结构与组织 基因组,是生命体遗传信息的总和,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根本蓝图。家蚕的基因组,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操作系统,控制着其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与环境的交互。本章将深入剖析家蚕基因组的宏观结构,包括染色体的数量、大小以及基因的分布模式。我们将详细介绍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阅读”家蚕的DNA序列。通过对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家蚕基因组的大小、GC含量、重复序列的构成以及非编码区的比例。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家蚕基因组的特有结构特征,例如特定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基因组的重排以及染色体融合等现象,这些都可能与家蚕的适应性和驯化过程息息相关。 第三章:解码生命指令——基因的功能解析 基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协同作用,共同调控着生命体的各项活动。本章将聚焦于家蚕基因的功能解析,旨在理解基因组中隐藏的生命指令。我们将系统介绍基因组中各类基因的分类,包括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编码基因)和不编码功能性RNA的基因(非编码基因)。对于编码基因,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在不同生命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以及不同组织(如丝腺、消化道、神经系统)中的表达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将识别出与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如丝绸产量、茧的质量、生长速度、抗病性等)直接相关的基因。同时,本章也将关注那些在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基因,探究它们在家蚕特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章:丝绸的秘密——丝腺基因组的深度挖掘 家蚕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分泌的蚕丝,这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价值所在。本章将特别关注家蚕的丝腺,并对其基因组进行深度挖掘。我们将详细解析丝蛋白(如 fibroin 和 sericin)的基因家族,理解其基因结构、调控机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我们将揭示丝腺在不同发育时期丝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影响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丝腺基因组中是否存在特殊的调控元件,例如增强子、沉默子等,它们如何精确地调控丝蛋白基因的超高效表达。我们还将介绍一些与丝绸质量(如强度、光泽、韧性)相关的基因,以及它们在家蚕品种选育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适应与进化——家蚕基因组的演化动力学 基因组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和生物的生存需求。本章将从演化动力学的角度,审视家蚕基因组的变化历程。我们将分析家蚕基因组中的变异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Indels)、结构变异(如拷贝数变异、倒位、易位)等,并评估它们在家蚕的适应和驯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将运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比对家蚕与近缘物种(包括野生蚕和其它鳞翅目昆虫)的基因组,识别出在家蚕演化过程中发生显著选择压的基因区域。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基因组的整体结构变化,如染色体数目变化、基因组倍性等,以及它们在家蚕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基因组学在现代家蚕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家蚕的现代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章将阐述如何将基因组学知识应用于家蚕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开发。我们将介绍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等先进的育种技术,如何利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来加速和优化育种进程。通过对现有家蚕品种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挖掘,我们将能更有效地识别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位点,并将其引入到育种目标品种中。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基因组学在抗病育种、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开发具有特殊功能性状(如彩色蚕丝、低致敏性蚕丝)的新品种方面的潜力。 第七章:家蚕基因组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家蚕基因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未来发展空间。本章将对家蚕基因组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将讨论目前基因组学技术在数据量、数据质量、基因组组装精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利用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更全面地理解家蚕的生命过程。此外,本章还将展望家蚕基因组研究在推动丝绸产业升级、生物医药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将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以期更深入地揭示家蚕生命的奥秘,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结论 《生命的密码:解码家蚕的遗传奥秘》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家蚕基因组学图景。通过对家蚕基因组结构的剖析、基因功能的解析、丝绸秘密的挖掘、演化动力的探索以及现代育种的应用,本书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也为对生命科学、遗传学以及传统产业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们相信,对家蚕基因组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份珍贵的生命遗产,并为其在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都非常考究,每一页都显得疏朗有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奇妙生物充满兴趣,而蚕,作为一种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厚渊源的生物,其生命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探索的魅力。这本书的标题“蚕的基因组”,让我联想到科学家们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解读这个微小生物体内蕴含的生命密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解析蚕基因组的研究过程,它是否涉及到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以及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那些被发现的基因,是否都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它们是否能解释为什么蚕会有如此独特的发育过程,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化为成虫,每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否都有基因的精确调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吐丝这一关键过程的深入解读,是哪些基因负责生产丝蛋白?它们的表达是如何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信号的调控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基因编辑技术在蚕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通过修改基因来改善蚕丝的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开迷雾见光明”的感受,让我真正理解蚕的生命本质。

评分

评价四: 从书的封面上透露出的信息,我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前沿性。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对生命基本单元——基因——的深入理解。蚕,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物种,其基因组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蚕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基因组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编码蛋白的基因?是否存在一些非编码RNA,它们是否也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比较基因组学内容非常期待,通过将蚕的基因组与其他昆虫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是否能够揭示蚕的独特进化路径,以及其基因组的演化规律?此外,我个人对基因的调控机制也很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哪些转录因子或调控元件,参与了蚕的生长发育和吐丝过程的基因表达调控?这种调控的精妙之处,是否能让我们对生命过程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大门?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令人称道,纸张洁白,油墨浓郁,即使是细节丰富的图片也能清晰呈现。我一直对生物学的奥秘深感着迷,而“基因组”这个概念,则更是将这种着迷推向了极致。蚕,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其基因组的研究,无疑是探索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希望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向我介绍蚕基因组研究的重大发现。例如,那些对于蚕生长发育、变态过程至关重要的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否清晰明了?对于蚕吐丝这一独特的生物学现象,书中是否会进行深入的基因层面的解析?例如,丝蛋白的基因家族有多大?它们的表达和分化是如何实现的?我同样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基因组变异和多样性的内容,这些变异是否导致了不同品种蚕在产丝量、丝绸品质等方面的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提及,基因组学研究如何指导我们对蚕进行品种改良,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工业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蚕的生命奥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有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上面印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蚕,仿佛散发着丝绸的光泽。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细腻,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基因组学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深不可测。这本书的标题“蚕的基因组”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带有一些生命学的神秘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探索这个微观世界的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基因组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蚕的生长、吐丝,甚至它与我们人类的联系。例如,蚕吐出的丝,那种天然的、坚韧而又轻盈的材料,究竟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是如何被激活和调控的?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图表和插画也非常期待,它们能否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基因序列和生物学过程可视化,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我很好奇,了解蚕的基因组,对于我们研究其他生物,甚至我们人类自身的基因,是否能提供一些启示?这本书会不会打开我认识生命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我甚至想象,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蚕的进化历程的描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如此独特的基因组,从而适应它们的生活方式的?

评分

评价二: 我对本书的出版方——一家声誉卓著的科学出版社——有着极高的信任度。过往阅读过他们出版的其他科技类书籍,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当看到《蚕的基因组》这本书时,我便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肯定。尽管我并非遗传学领域的专家,但“基因组”这个词汇本身就吸引着我,它代表着生命最基础的编码,蕴藏着生命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向我这样的读者介绍蚕的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科学家们是如何解析出蚕的基因组图谱的?其中包含了多少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又是什么?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蚕丝的特殊性能,例如它的强度、韧性、生物相容性等,这些优异的特性在基因层面是如何体现的?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或基因组合,赋予了蚕如此独特的产丝能力?另外,我个人对应用科学也颇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及,对蚕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对于改良蚕的品种、提高产丝量和丝绸品质,甚至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哪些潜在的应用前景?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了解到,我们对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