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蚕的基因组 | 作者 | 夏庆友, 向仲怀 |
| 定价 | 29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64081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5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家蚕是完成了基因组框架图、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的少数物种之一。《蚕的基因组》是作者团队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家蚕基因组计划的总结,系统阐述了家蚕基因组的结构与进化;家蚕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组;家蚕重要蛋白质编码基因家族及小RNA;家蚕发育、性别决定、免疫防御、丝蛋白生物合成,以及食性与化学感受的分子基础;家蚕基因功能研究平台技术;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等研究进展。 |
| 作者简介 | |
| 夏庆友,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中国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家蚕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先后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日本蚕丝科学进步特别奖、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大奖及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奖励。向仲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五、六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原西南农业大学校长。1958年西南农学院毕业,1982年留学日本信州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蚕桑教育与科学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华农业科教奖、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奖励。 |
| 目录 | |
| 第 1 章 家蚕基因组计划 第 2 章 家蚕基因组结构和进化 第 3 章 蚕的基因及其表达 第 4 章 蚕的基因家族 第 5 章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第 6 章 家蚕发育的激素调控 第 7 章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及分子机制 第 8 章 家蚕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 第 9 章 家蚕丝蛋白的生物合成 第 10 章 家蚕的食性与化学感受受体 第 11 章 家蚕小RNA 第 12 章 蚕的蛋白质组 第 13 章 家蚕功能基因组平台技术 第 14 章 家蚕基因组生物信息数据库 |
| 编辑推荐 | |
|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倾力担当,总结十余年研究成果,博取相关精华,历时三年有余,先后九易其稿,缀70余万字,终成本书。蚕学界前辈吕鸿声先生为本书撰文作序,对本书给予了极高赞誉。本书实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蚕学研究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评价三: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都非常考究,每一页都显得疏朗有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奇妙生物充满兴趣,而蚕,作为一种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厚渊源的生物,其生命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值得探索的魅力。这本书的标题“蚕的基因组”,让我联想到科学家们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解读这个微小生物体内蕴含的生命密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解析蚕基因组的研究过程,它是否涉及到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以及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那些被发现的基因,是否都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它们是否能解释为什么蚕会有如此独特的发育过程,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化为成虫,每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否都有基因的精确调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吐丝这一关键过程的深入解读,是哪些基因负责生产丝蛋白?它们的表达是如何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信号的调控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基因编辑技术在蚕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通过修改基因来改善蚕丝的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开迷雾见光明”的感受,让我真正理解蚕的生命本质。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上面印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蚕,仿佛散发着丝绸的光泽。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细腻,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基因组学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深不可测。这本书的标题“蚕的基因组”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带有一些生命学的神秘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探索这个微观世界的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基因组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蚕的生长、吐丝,甚至它与我们人类的联系。例如,蚕吐出的丝,那种天然的、坚韧而又轻盈的材料,究竟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是如何被激活和调控的?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图表和插画也非常期待,它们能否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基因序列和生物学过程可视化,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我很好奇,了解蚕的基因组,对于我们研究其他生物,甚至我们人类自身的基因,是否能提供一些启示?这本书会不会打开我认识生命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我甚至想象,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蚕的进化历程的描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如此独特的基因组,从而适应它们的生活方式的?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令人称道,纸张洁白,油墨浓郁,即使是细节丰富的图片也能清晰呈现。我一直对生物学的奥秘深感着迷,而“基因组”这个概念,则更是将这种着迷推向了极致。蚕,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其基因组的研究,无疑是探索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希望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向我介绍蚕基因组研究的重大发现。例如,那些对于蚕生长发育、变态过程至关重要的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否清晰明了?对于蚕吐丝这一独特的生物学现象,书中是否会进行深入的基因层面的解析?例如,丝蛋白的基因家族有多大?它们的表达和分化是如何实现的?我同样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基因组变异和多样性的内容,这些变异是否导致了不同品种蚕在产丝量、丝绸品质等方面的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提及,基因组学研究如何指导我们对蚕进行品种改良,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工业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蚕的生命奥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有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评价四: 从书的封面上透露出的信息,我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前沿性。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对生命基本单元——基因——的深入理解。蚕,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物种,其基因组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蚕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基因组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编码蛋白的基因?是否存在一些非编码RNA,它们是否也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比较基因组学内容非常期待,通过将蚕的基因组与其他昆虫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是否能够揭示蚕的独特进化路径,以及其基因组的演化规律?此外,我个人对基因的调控机制也很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哪些转录因子或调控元件,参与了蚕的生长发育和吐丝过程的基因表达调控?这种调控的精妙之处,是否能让我们对生命过程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大门?
评分评价二: 我对本书的出版方——一家声誉卓著的科学出版社——有着极高的信任度。过往阅读过他们出版的其他科技类书籍,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当看到《蚕的基因组》这本书时,我便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肯定。尽管我并非遗传学领域的专家,但“基因组”这个词汇本身就吸引着我,它代表着生命最基础的编码,蕴藏着生命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向我这样的读者介绍蚕的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例如,科学家们是如何解析出蚕的基因组图谱的?其中包含了多少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又是什么?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蚕丝的特殊性能,例如它的强度、韧性、生物相容性等,这些优异的特性在基因层面是如何体现的?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或基因组合,赋予了蚕如此独特的产丝能力?另外,我个人对应用科学也颇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及,对蚕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对于改良蚕的品种、提高产丝量和丝绸品质,甚至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哪些潜在的应用前景?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了解到,我们对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