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千心理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
定价:56.00元
作者:(英)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84122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我们作为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生活在世界中,是一个有血有肉“生物我”,也是一个承载各种角色的“社会我”;同时,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理活动,有各种细微、复杂的主观体验——我们有一个“内在我”。现代社会,大小压力迎面扑来,焦虑和抑郁成为时代病,很多人说要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内在的小孩”长什么模样?我们的“内在生命”成长轨迹如何?怎样守护我们的“内在生命”?在这本书中,我们听剑桥大学博士、精神分析师Margot Waddell用兼具专业性和文学性的笔触娓娓道来。
内容提要
本书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人类发展本质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对这个观点尚未有付诸书面的文献。作者清楚明了地探讨了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助长和阻碍心智及情绪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书中通过呈现非常多样化的临床和非临床案例以及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巨细靡遗地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理念,并且针对人格发展这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供了鲜活的见解。
目录
章 心智状态
第二章 生命的开始
第三章 婴儿期:涵容与沉思
第四章 婴儿期:对抗痛苦的防御机制
第五章 孩童早期:断奶与分离
第六章 潜伏期
第七章 学习模式
第八章 家庭
第九章 青春期及青少年早期
第十章 青少年中期:一个临床案例
第十一章 青少年晚期:小说中的人物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
第十三章 生命晚年
第十四章 后的岁月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青少年部门的精神分析师和督导级儿童治疗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同时也是Tavistock临床中心系列丛书的主编。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英国埃塞克斯(Es)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审校简介
林玉华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曾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系主任,现为传心心理治疗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和学术教育训练委员以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1992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博士学位(咨询心理学方向),1997年赴英国Tavistock中心接受博士后临床训练,并于2005年取得Tavistock临床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认证。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洞见的书。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就像是一个固定的程序,很难改变。但是,读完《万千心理: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些模式并非不可动摇。作者对“固着”和“神经症性防御”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我们很多时候是出于潜意识的恐惧,才重复着那些对自己无益的行为。书里关于“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感,以及如何超越过去的限制,去创造更积极的未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关于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内心疗愈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一种能够去审视和调整自己内在世界的力量。
评分这本《万千心理: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工具箱,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将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比如“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互动,或是“压抑”、“固着”等心理防御机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人格发展阶段时的细致之处,从婴儿期的口唇期到成年期的生殖期,每一个阶段的冲突与发展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扰息息相关。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能够更温和地理解自己曾经的某些执念,也更能包容他人的不完美。它不是那种会直接给你答案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触碰的角落,是一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一条平静的河流中缓缓漂流,时而激起层层涟漪,时而又归于沉寂。作者对精神分析的阐述,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经典案例的剖析,来展现人格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自体心理学”的部分所吸引,它强调了早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镜像”和“理想化”这些概念在个体自我建构中的作用。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被忽视或被过度关注的时刻,原来都对后来的我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的人格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一次次的被看见或被误解中逐渐形成的。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来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枯燥的学术理论,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充满生命力。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探险。那些关于潜意识的论述,关于梦境的解读,以及那些关于童年经历如何深刻影响一生的阐述,都让我感觉既惊奇又熟悉。我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过去许多行为的根源,那些曾经令我困惑不解的冲动和情绪,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竟然有了清晰的解释。尤其是在谈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理论的同时,始终不忘回归个体经验,让读者能够将理论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有了更多的答案,也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鸣。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万千心理: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时,我其实有些犹豫。我对精神分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片段式的印象,总觉得它距离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精神分析概念,比如“移情”、“反移情”等,与日常的人际互动联系起来,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我们每天在与人交往中,其实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些心理机制。书里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分析,也让我对那些性格迥异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解“别人”,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在书中找到自己行为模式的影子,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