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案情。
催眠不是为了沉睡,而是唤醒。
继《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狂想代理人高铭再度发力,历时数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真实案例,获悉珍贵一手资料,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直面现代人精神的困境与煎熬,写成“催眠师手记”系列,打造一部如美剧般精彩的心理推理纪实档案。阅读“催眠师手记”系列之前,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1“催眠师手记”系列以催眠师“我”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采取美国季播剧的形式,每季收录10余个故事,写成15篇文章。
2高铭的书有两本ZUIhao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和《催眠师手记》,前者写的是“非正常人类的正常世界”,后者则是关于“正常人类的非正常精神空间”。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是瞎编的。
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的精神病患作者曾亲自接触,而本书中的案例资料,则通过催眠师得到,因为催眠师与心理分析师有必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正因如此,本书给人的震撼更大,因为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们多少都有,甚至更严重。这很现实,所以更可怕。
4“催眠师手记”系列的初衷,是希望读者“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正视自己。我们就像个容器,能承受的压力是有定量的,超过定量会很危险,所以要学会减压,尝试交流与倾诉,千万不要忽略沟通。
5书中每一处空行,每一处不合逻辑的对话,每篇文章的排列顺序,悉数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排,阅读时请不要忽略。
6其实,世界一切都很好,有问题的是我们。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国内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他们说:
绝对四维生物眼里,我们只是蠕动的虫子
肤浅的男人,必然被基因先进的女人毁灭
孩子,你是我创建的角色,生死皆有我定
你追求的那点可怜的光明,根本不值一提
飓风不是虚幻,你还未信,我已死于狂风
睡梦中我狰狞的表情,吓破世人胆却仍无解
我们的生命,只是未知长河中的一个小碎片
我有三只小猪,我杀死了其中两只,而已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能够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的内心世界。
大部分人都乐于成为社会群居动物的一员,所以会对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的人心存疑虑,甚至是不假思索的否定。
可是,定义一个人是天才还是疯子又有什么真正的标准呢?
相信这本书会给你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高铭,七十年代,生于北京,作家。
著有《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千魂》《催眠师手记》系列等。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前言
旧版前言
1. 角色问题
2. 梦的真实性
3. 四维虫子
4. 三只小猪——前篇:不存在的哥哥
5. 三只小猪——后篇:多重人格
6. 进化惯性
7. 飞禽走兽
8. 生命的尽头
9. 转世
10. 苹果的味道
11. 颅骨穿孔——前篇:异能追寻者
12. 颅骨穿孔——后篇:如影随形
13. 生化奴隶
14. 永远,永远
15. 真正的世界
16. 孤独的守望者
17. 雨默默的
18. 生命之章
19. 最后的撒旦
20. 女人的星球
篇外篇:有关精神病的午后对谈
21. 时间的尽头——前篇:橘子空间
22. 时间的尽头——后篇:瞬间就是永恒
23. 在墙的另一边
24. 死亡周刊
25. 灵魂的尾巴
26. 永生
27. 镜中
28. 表面现象
29. 超级进化论
30. 迷失的旅行者——前篇:精神传输
31. 迷失的旅行者——中篇:压缩问题
32. 迷失的旅行者——后篇:回传
33. 永不停息的心脏
34. 禁果
35. 朝生暮死
36. 预见未来
37. 双子
38. 行尸走肉
39. 角度问题
40. 人间五十年
第二个篇外篇:精神病科医生
41. 伪装的文明
42. 控制问题
43. 大风
44. 双面人
45. 满足的条件
46. 萨满
47. 偷取时间
48. 还原一个世界——前篇:遗失的文明
49. 还原一个世界——中篇:暗示
50. 还原一个世界——后篇:未知的文明
51. 盗尸者
52. 棋子
53. 谁是谁
54. 灵魂深处
55. 伴随着月亮
56. 刹那
57. 果冻世界——前篇:物质的尽头
58. 果冻世界——后篇:幕布
新版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一版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
生命之章
“你好。”我坐下、摘下笔帽、后打开本子,准备好录音笔后抬头看着他。
只看了一眼,我就后悔了,后悔见他。
我也算是接触过不少精神病人了,他们之中鲜有眼神象他这样让我感到不安的。而不安的根源在于从他的眼神中什么都看不到,没有喜怒哀乐。如果面对的患者是兴高采烈那种亢奋的状态的,那我就不需要多问,听就是了;假若面对是沉默类型的也没关系,无非再多来几次试试;要是对方情绪很不稳定甚至狂暴,大不了就跑呗,跑快点躲开砸过来的一切,安全第一就成。然而,面前的他只有一种态度:超然。说实话我有点怕这类型的患者,因为在他们面前,我是那个被审视的人,甚至到了一种无所遁形的地步。
我甚至能预感到接下来必将是一段烧脑甚至颠覆我所有认知的时间。
他面无表情点了下头:“你好。”
糟糕了!我知道自己的预感没错,因为他平和的回应我的问候。对于一个很不稳定的精神病人来说这不正常。
我:“呃……听说你自杀很多次?”
他面无表情的看了我一会儿:“那不是自杀,我只是想提前结束这一章。”
我:“一章?”这让我想到了曾经接触过的某一位患者。“你认为我们是在一本书里?”
他:“不是书。只是这么形容。”
我:“那是什么意思?”
他:“只是一个环节罢了。”
我:“呃……还是没明白。”
他漠然的看了我一会儿:“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只是我们这么说。死亡只是生命这一段的终结,但是我们还会用别的方式继续下去。”
“死亡不是死亡……”我在品味这句话,“那死亡是什么?”
他:“这一章的结束,我说过的。”
我开始有点听明白了:“原来是这样……那之后呢?是什么?”
他:“我也不知道,某种形式吧?所以我想提早结束现在的环节去看看后面到底是什么。”
我:“其实……”我隐隐的觉得话头不对,但一时又没想好要不要岔开,毕竟他是有自杀倾向的那类患者
他没打算停下来而是继续就这个问题点还在说:“生命和死亡只是我们起的名字罢了,生命本身不见得是好的,死亡也不见得是坏的。这些都只是必须的某种阶段。现在,被我们称作是生命的这个阶段,是某个巨大环节中的一个段落,之前我们经历过其他阶段,之后还会经历另一些别的什么,但是我们不清楚那是不清楚那是什么。”
我:“我大概是听明白了,你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某个……巨大的……嗯……某种连续性的一部分?”
他:“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我:“那,那个巨大的……我没办法称呼它,是什么形状的?环形?或者就像是NDA一样的螺旋体?”
他:“你在试图用生命中的常识去解释生命之外。但假如真有什么形状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因为目前我们甚至都无法理解生命之外是什么。”
我突然觉得他的想法很有趣:“也许它就是普通纯线性的。”
他非常认真的想了想:“我不知道。”
我:“但是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他:“我只是说这种可能性存在。所以我才打算提前结束生命来试试。”
我:“但拿生命来……这太草率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机会……”
他有点不耐烦的打断我:“你怎么知道的?”
我被问愣了。
他:“你们太喜欢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了,然后以此为基准来评判。”
我:“可是这很正常啊,毕竟我们身处在生命当中……”
他:“不、不,不是这样的,你还是没能跳出来。也许,下一个环节来看,认为我们现在的阶段只是某种孕育期呢?甚至我们这个阶段反而被称为死亡呢?在其他阶段看来,生死的因果关系也许正好是相反,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你太习惯于用已知解释未知了。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你恐惧未知,就如同恐惧死亡。”
我知道他这种逻辑虽然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但却是不可攻破的,因为我没法推翻他的假设,除非我也向他那样假设。可这样一来我就和他所做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类的逻辑极限感到悲哀,并且有沉重的无力感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绝望。
我决定再挣扎一下:“用已知尝试着解释未知也没错吧,至少现在看来没错误,因为我们的定位就在生命中,而不是生命之外。”
他:“你从身处的角度看当然没错误,但是从正确与否的角度看就不好说了。”
“好吧。”我彻底放弃了在这个问题继续纠结,因为他是对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的?”
他:“从一张图片。”
我:“能说说是什么样的图片吗?”
他:“可以。是一张银河系的图片。”
我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和某些奇怪的学科有关吧?
他完全没留意到我情绪的变动,而是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味:“那是一张很美的图片,银河系像是个巨大的、闪亮的盘子,带着数以亿计的星体慢慢旋转着。那张图片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足足吸引了我将近一个小时都没能把视线移开。有那么一阵我甚至已经置身于其中,漂浮在某个位置静静的看着它……直到最后我忘了双腿的存在,忘了掌握平衡,摔倒在地。”
……
我一直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充满好奇,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个宇宙,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尤其是“催眠师手记”系列,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心理学案例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催眠术的神奇之处,以及它在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疗愈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而高铭老师的全新作品,则将这种探索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他关于“天才”与“疯子”的思考,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所定义的“正常”,是否真的就是唯一的标准。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淹没,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而“催眠师手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催眠师的视角,我学习到了如何去倾听、去理解,甚至去安抚自己和身边人的情绪。那些关于潜意识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行为的根源,可能就藏在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思考,那些与众不同,是否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这是一种颠覆,也是一种成长。
评分我特别喜欢高铭老师在这套书中的“心理百科”和“心灵疗愈”的概念。感觉他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理解和关怀。在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我反复被书中那些“非正常”的思维方式所震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正常”和“异常”的边界,思考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以及那些我们认为“疯”的人,他们是否拥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另一种智慧。高铭老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让即使是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居高临下地去评判,而是怀揣着一种探索和尊重的态度,去试图理解每一个独特的心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包容。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真的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又不失神秘感,那种深邃的蓝色和淡淡的星辰点缀,一下就把我拉入了那个未知的心理世界。而且,它竟然是套装!能一次性收入“催眠师手记”两季和高铭的全新作品,简直是为我这种热爱心理学又想深度探索的人量身定做的。翻开“催眠师手记”,那些真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就像身临其境,跟着催眠师一起走进被催眠者的内心深处,去理解那些隐藏的情绪和潜意识的运作。第一季的引入让我对催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一点也不枯燥。而第二季则在第一季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催眠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催眠更广阔的可能性。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心理的谜题。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市面上常见的心理学读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催眠师手记”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我仿佛亲历了催眠的过程,感受到了潜意识的力量。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人的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用一种非常客观和开放的视角,去探讨那些我们通常避之不及的“非常态”的思维模式。高铭老师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和思考,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