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懂点孩子心理学(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韩雪菲著 978750542878

父母应该懂点孩子心理学(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韩雪菲著 9787505428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雪菲著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育儿
  • 家庭教育
  • 换位思考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行为分析
  • 韩雪菲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28782
商品编码:295789320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应该懂点孩子心理学(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定价:29.80元

作者:韩雪菲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054287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他们古灵精怪,他们油盐不进,他们封闭叛逆.他们阳奉阴违,他们不识好歹,他们甚至嘲笑和讨厌那些*爱他们的人……
他们的小脑瓜里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隔阂和代沟
行动上的抗拒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理需要。

内容提要


  很多老师、家长总是喜欢感叹现在的小孩难教,他们古灵精怪,他们油盐不进,他们封闭叛逆,他们阳奉阴违,他们不识好歹,他们甚至嘲笑和讨厌那些*他们的人……他们的小脑瓜里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隔阂和代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理需要。行动上的抗拒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即便是你软硬兼施,不能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真正认同,再好的理念、想法也没有用,花再多的钱,说再多的话也是白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换一个位置,想想假如你是孩子。你必须了解那些看起来奇怪的孩子心理,才能够从根本上打开那扇沟通的门,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改造。

目录


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应该怎样看待与孩子的关系
 代沟是这样产生的
 孩子眼中的世界
 孩子眼中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 心理医生
第二章 从言行举止看到孩子内心
 心理1:孩子为什么会挑食
 心理2:孩子是真的害怕吗
 心理3:孩子为什么怕黑
 心理4:孩子好动是什么原因
 心理5:孩子怕打针怎么办
 心理6:孩子在追求
 心理7:孩子独立做事胜过父母代劳
 心理8:家里有个淘气包
 心理9:家里的“小大人”
 心理10:就餐看出孩子 心理
 心理11:讨厌唠叨的 心理
 心理12:孩子是个小霸王
 心理13:孩子也爱唠叨
 心理14:孩子应当怎样消费
 心理15:孩子爱想一一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心理16:孩子怎么总是为过失找借口
第三章 安全感,孩子成长的地基
 心理17:孩子为什么黏人
 心理18:孩子的依恋 心理从哪儿来
 心理19:孩子分离焦虑 心理
 心理20:解开孩子怕生情结
 心理21:孩子为什么总吃手
 心理22:怎样让孩子对安慰物“移情别恋”
 心理23:孩子也有“起床气”
 心理24:孩子依赖性过强
 心理25:孩子爱哭;怎么办
第四章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的 心理
 心理26:孩子怎么会想偷东西呢
 心理27: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
 心理28:孩子,你怎么能说谎呢
 心理29:孩子为什么要摔东西
 心理30:摸清孩子乱花钱的 心理
 心理3]:到底“香不香”
 心理32:孩子,你怎么爱接受“”呢
 心理33:孩子别迷信,要信就要信自己
 心理34:孩子,有威胁 心理可不好
第五章 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暴力
 心理35:怎么看待孩子打人这件事
 ……
第六章 在挫折中灭亡还是成长
第七章 孩子竞争从小开始
第八章 帮助孩子跨越交际障碍
第九章 学习的态度决定末来成长的高度
第十章 别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第十一章 孩子常见的其他心理

作者介绍


  韩雪菲,教育心理学博士,早年在教育一线工作,后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曾到美国进行相关课题的交流研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并与自身长期的教子实践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法。现为中华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文摘


序言



《理解孩子: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养育子女已不再仅仅是遵循传统经验的传承,更需要一种深入洞察、科学理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本书《理解孩子: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正是为现代父母量身打造的一部育儿指南。它深信,孩子的心灵世界如同一个瑰丽而复杂的宇宙,需要我们用耐心、智慧和爱去探索,去理解,去呵护。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手册,而是引导父母踏上一段自我成长与亲子关系重建的旅程,通过换位思考,真正走进孩子那独特而珍贵的心灵世界。 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儿童心理学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管教”孩子,而是要学会“理解”和“引导”。本书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基因、成长环境和个性特质。因此,切勿将孩子简单地套入某种模式,而是要学会捕捉他们细微的情绪变化,解读他们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需求。 第一部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语言与情感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不断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他们的想法常常跳跃性十足。本书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翻译官”和行为的“解码器”。 情绪的信号塔: 孩子不会像成人一样,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哭闹、沉默、发脾气,都是情绪的直接信号。本书将详细讲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常见的情绪表达方式,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可能的原因。例如,一个孩子无端哭泣,可能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感到疲惫、饥饿、不安,或者仅仅是需要被关注。学会识别并回应这些情绪信号,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非语言的沟通同样重要。一个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本书将教授父母如何用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如何提问才能引导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如何倾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我们将探讨“无效沟通”的常见陷阱,例如打断、否定、批评,以及如何用“有效沟通”取而代之,从而搭建起一座坚实的亲子沟通之桥。 思维的探险: 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人大相径庭。他们可能充满奇思妙想,也可能固执己见。本书将深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犯某些“错误”,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或排斥。例如,孩子为什么会说谎?为什么会对规则表现出抗拒?为什么会对想象中的朋友着迷?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能帮助父母以更包容、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第二部分:换位思考的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迷宫 “换位思考”是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父母放下成年人的视角和固有的评判标准,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对于父母而言,这意味着要去理解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和动机,即使这些感受和动机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思考练习和情景模拟,帮助父母培养和提升同理心。例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哭闹不止时,尝试回想自己小时候,是否也曾因为类似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当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此刻的无助和委屈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脚印的追溯: 孩子的成长经历,就如同我们在他们脚下留下的印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本书将引导父母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反思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某些固有的思维定势,是如何影响着我们与孩子的互动。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调整与孩子的“同行”方式。 界限的艺术: 真正的理解,并非一味地迁就和溺爱,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清晰而健康的界限。本书将探讨如何与孩子建立合理的界限,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这包括如何设定规则,如何执行,以及如何在规则面前保持灵活性。理解孩子为何会挑战界限,以及如何通过沟通而非强制来解决冲突,是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第三部分: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科学育儿与情感滋养 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心理学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育儿实践中,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规则是孩子成长的框架,自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翅膀。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本书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不同类型规则的意义,以及如何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设定和执行规则。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 情绪的疏导与调控: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本书将提供多种方法,帮助父母引导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例如,一些情绪卡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游戏,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情绪的疏导技巧。 自信与自尊的培育: 自信和自尊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反馈、适度的鼓励和允许犯错,来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过度的批评和否定,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而恰到好处的肯定和支持,则能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挑战,相信自己的潜力。 亲子关系的深化: 最终,本书旨在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更加深厚、更加牢固的情感连接。这包括高质量的陪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困难时刻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信任时,他们才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也更能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智慧的独立个体。 《理解孩子:点亮心灵的智慧之光》是一本陪伴父母成长的书籍。它邀请您放下焦虑,敞开心扉,用一颗柔软而智慧的心,去聆听孩子心灵深处的声音。通过本书的引导,您将发现,育儿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心灵之旅。让我们一起,用理解点亮孩子的心灵,为他们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觉得和孩子沟通是个大难题,总觉得我们之间隔着一层透明的墙,我想让他们理解的,他们总会曲解,而他们想表达的,我常常抓不住重点。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作者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剖析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让我这个“老古董”级别的家长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比如书中提到的小技巧,关于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试着运用了其中一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情绪明显平稳了许多,不再动不动就爆发“小宇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操性,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掌握了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它让我更耐心,更懂得倾听,也更愿意放下身段去理解他们那些看似幼稚实则蕴含深意的想法。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毕竟市面上育儿心理学的书太多了,大多都是东拼西凑、缺乏深度的。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他观察到的那些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细腻的笔触,她总能捕捉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闪而过、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瞬间。比如关于“仪式感”对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那一部分,我以前觉得那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论证了它的深层意义,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家庭日常的相处模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逻辑性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而且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促使我立刻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去实践和观察。这不再是一本“放在床头随时翻阅”的书,而是变成了一本“需要边读边做笔记”的行动手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边界感”的探讨。我一直以为爱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包容和满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过度溺爱”背后隐藏的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扼杀。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建立健康边界对孩子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被轻描淡写的。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关于“界限不清”的家庭案例,那个情景让我后背发凉,因为我发现在我自己的教育方式中也存在类似的影子。它像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了我作为家长在无意识中犯下的错误。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区分“我的事”和“你的事”,虽然初期有阻力,但长期来看,孩子处理挫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这是一本让人“出汗”但又“受益匪浅”的书,它迫使你直面自己的教育惯性。

评分

我一直是个追求效率的人,看书也喜欢速战速决,但这本书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它里面对于“非暴力沟通”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讲解得尤其到位。以往我总觉得“好好说话”就是不能吼叫,但这本书扩展了我的理解,它强调的是“表达感受”而非“指责对错”。作者提供的那些句式模板简直是救星,让我不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气急败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提供一个“制服”孩子的技巧,而是引导我深入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这是一种从“控制”到“赋能”的转变,让我感到自己正在从一个发号施令的家长,蜕变成一个孩子成长的支持者。这种心法的转变,是任何速成班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为焦虑的父母们开出的一剂定心丸。在这个信息爆炸、焦虑蔓延的时代,我们总担心自己做错了一步,就会毁了孩子的前程。韩雪菲的文字里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她承认养育的艰难,却也展示了无数充满希望的可能性。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那几章,让我放下了对“完美童年”的执念。作者不回避亲子关系中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我尤其欣赏她强调的“家长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稳定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引导孩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和重建,它帮助我找回了教育的初心和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