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正版包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兰台轨范 人民卫生出版社 (清)徐大椿|整理:王咪咪 中

Z正版包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兰台轨范 人民卫生出版社 (清)徐大椿|整理:王咪咪 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床
  • 兰台轨范
  • 徐大椿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医经典
  • 正版
  • 包邮
  • 中医教材
  • 王咪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6738
商品编码:29569907399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全书8卷。卷一收选通治方,卷二~卷八分别论述临床各科疾病证治。
   共列疾病36门,于每病证之后,先叙病原,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强调“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并指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应相应选用。
    徐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本书流传甚广,曾有二十几个版本问世。本次出版是以清乾隆二十九年洄溪草堂刻本为底本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媒体评论

兰台轨范/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作  者: (清)徐大椿 著作 定  价: 19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7-01 页  数: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17086738
目录
卷一

  通治方(1)

卷二

  风(29)痹历节(41)痿(46)厥(49)虚劳(53)

  消症附强中(59)

卷三

  伤寒(63)  百合病(82)寒热(85)霍乱附转筋(89)

  痉(91)癃闭利淋(93)

卷四

  湿(98)喝(101)痃疟(103)痢(109)癫狂痫(114)

  痰饮(119)  咳嗽附肺胀(125)疝(131)

卷五

  喘(135)臌胀水肿(137)肺痿附肺痈(148)诸血(150)

  噎膈呕吐附关格(157)  泄泻(165)

卷六

  积聚瘕痞(168)  虫附狐惑(177)  诸痛头、心、胃、腰、腹(182)

  脚气附转筋(194)

卷七

  疫疠鬼疰(199)诸疸附黄汗(203)情志卧梦(209)

  五窍病耳、目、鼻、口、齿(214)杂病(225)

......

《兰台轨范》是中国古代医籍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由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又名徐灵胎)所著。此书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涵盖了众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关键要点。它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医书,而是侧重于徐氏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核心经验和独特见解,旨在为后世医者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轨范”。 全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览 《兰台轨范》的整体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主要以病证为纲,逐一阐述其辨证论治的要领。全书共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临床实践展开。 论“病”与“证”的辨析: 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开篇即强调了辨别“病”与“证”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医辨证的核心在于要透过表面的症状,抓住疾病的本质,即“证”。他批评了当时一些医家拘泥于病名,不求甚解,导致用药失误。他提出,“病”是外在的、可辨识的病名,而“证”是内在的、动态的证候群,是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特定表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证”,才能做到“立法”与“用药”的恰当。例如,对于同一个“咳嗽”,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风寒、风热、痰湿、肝火、肾虚等多种不同的“证”,所用的方药自然截然不同。徐氏在书中反复强调,要通过细致的问诊、切脉、望色等手段,深入分析病人的具体情况,才能最终确立准确的“证”。 论“脉”与“证”的结合: 脉象是中医诊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徐大椿并不主张孤立地看待脉象。他认为,脉象是证候的外在表现之一,必须与其他的证候特征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指出,许多脉象并非固定不变,可能随着病程的发展、治疗的介入而发生变化。因此,不能仅仅凭一个“浮脉”或“沉脉”就下定论,而是要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如苔色、舌质、寒热、疼痛等,综合分析,才能窥其本质。他特别强调了“脉证相符”的原则,即脉象的特点要与病人所表现出的其他证候特征相吻合,才能视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反之,如果脉象与证候不符,则需要进一步审视,以免误诊。 论“法”与“药”的灵活运用: 确立了“证”之后,如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立法)和药物(用药),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徐大椿在《兰台轨范》中,对多种常见病证的治法和用药原则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强调“立法”要根据“证”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来确定,而“用药”则要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虚证的治疗: 对于虚证,徐大椿提出了“虚则补之”的基本原则,但他更注重补虚要“补其所虚,而非妄补”。例如,对于肺虚,可能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对于脾虚,则侧重于健脾益气、运化水湿;对于肾虚,则需根据肾之阴阳进行补益。他尤其反对单纯的壮阳补肾,认为需辨别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兼证。 实证的治疗: 对于实证,他强调“实则泻之”,但同样要审慎。例如,对于寒实,宜温散;对于热实,宜寒下;对于痰实,宜消导;对于食积,宜消导。他反对滥用峻猛之品,认为“泻”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非单纯的破坏。 寒热的辨析: 寒热是中医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重点。《兰台轨范》中对寒热的辨析尤为细致。他区分了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寒中带热、热中带寒等复杂情况。他指出,判断寒热要结合病人的体温、面色、苔色、脉象、口渴、大小便等多种症状。例如,同样的“发热”,有时是外感风热所致,需要辛凉解表;有时是内蕴湿热,则需清热利湿;有时甚至是虚阳外越,需要回阳固脱。 表里、阴阳的辨证: 徐大椿也对表里、阴阳的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表证多为邪气初起,病位浅,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里证则为邪气入里,病位深,症状多样。阴阳的辨证更是根本,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虚热),阳虚则寒(真寒)。他强调,要根据病邪侵犯的部位以及机体正气的强弱来判断表里和阴阳的虚实。 具体病证的辨治 《兰台轨范》虽然篇幅不长,但涵盖了临床上许多常见且棘手的病证。书中对这些病证的辨治,都体现了徐大椿严谨求实的医学精神和灵活的临床思维。 伤寒杂病: 作为一部中医临床必读的著作,对伤寒杂病的辨治是必然的重点。徐氏结合《伤寒论》的理论,并融入自己的临床体会,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的喘证,他会结合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来分析;对于某些腹泻,他会根据是寒湿、湿热还是脾胃虚弱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 如咳嗽、喘证、泄泻、呕吐、痞满、黄疸、水肿、淋证、郁证等,书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他不仅提供治疗方案,更注重解释其背后的病机,以及用药的道理。例如,在论述“泄泻”时,他会区分是由于感受寒湿、饮食积滞、脾胃虚弱还是肝郁乘脾等不同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治法。 儿科与妇科病: 徐大椿的医学成就不仅限于内科,他在儿科和妇科也有涉猎。《兰台轨范》中也涉及了一些儿科和妇科的常见病证,如小儿惊风、痘疹的辨治,以及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癥瘕等的治疗。他同样强调对这些病证要进行细致的辨证,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对后世的影响 《兰台轨范》作为徐大椿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辨证论治的严谨方法,以及对具体病证的精辟论述,为无数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许多中医名家都曾研读此书,并从中汲取营养。《兰台轨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识疾病、解决疾病的方法论,而非仅仅一套固定的药方。 总体而言,《兰台轨范》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医临床实践精华。它不是一部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而是一本实实在在指导临床的“工具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证”,如何灵活地运用“法”与“药”,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向。对于任何希望在临床上有所建树的中医师或中医爱好者而言,研读《兰台轨范》,无疑是通往中医临床智慧殿堂的一条必经之路。 总结《兰台轨范》的核心价值: 1. 强调“证”的重要性: 将辨“证”置于辨“病”之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重视“脉证合参”: 避免孤立地看待脉象,强调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3. 精于辨析寒热虚实: 对复杂的寒热虚实变化有深刻的洞察,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原则。 4. 灵活的用药思想: 强调根据具体证候和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方药,而非墨守成规。 5. 临床经验的结晶: 全书饱含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导实际操作的宝贵财富。 6. 提倡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 鼓励医者深入临床,勤于思考,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兰台轨范》以其简明扼要的文字,深刻的辨证逻辑,和实用的临床指导意义,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必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咳,最近在研究中医,听老前辈们说《兰台轨范》是必读经典,虽然我还没真正上手细读,但光是听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透着一股古老智慧的沉淀。“兰台”二字,古时本是皇家藏书之处,用在这里,足以说明此书的珍贵和权威性。再看到作者是清代的徐大椿,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毕竟那个时代的大家,其学问功底和临床经验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绝非今日泛泛之辈可比。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又是国内医学图书出版的权威,质量上应该是有保障的。不过,我目前手里还有些别的入门读物需要消化,比如基础理论的书籍,还有一些脉象、舌象的图谱,正想着把这些基础打牢,再来啃《兰台轨范》这样的大部头,这样一来,理解起来也更有深度,不会觉得云里雾里。毕竟,中医这东西,讲究的是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得慢慢来。而且,听说是王咪咪老师整理的,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中医师也开始重视整理古代医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希望能让更多经典得以传承,并且以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倒是挺期待,等我把手头的书都看完了,再来好好钻研这本书,看看徐大椿当年是怎么在临床上“运筹帷幄”的,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能给后世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说起来,《兰台轨范》这名字,听着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能窥探到古代医家精深的医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之前看中医的科普文章,经常会提到古代医书的价值,说很多现代医学难题,在古籍里都能找到线索。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中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东方独特的哲学智慧,关乎生命、阴阳、五行,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最近在读一本讲中医养生的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饮食调理、情志养生的小方法,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病理念非常全面,不仅是治病,更是防病和养生。而《兰台轨范》,听名字就感觉是一本关于“道”的书,关于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的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案例分析,很多具体的处方用药指导,甚至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医德、医风的论述。我期待着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对于中医“精髓”的一些疑问。不过,目前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学习《黄帝内经》的原文和相关的注释上,还有一些本草书籍,我希望能够先把基础知识打牢,再深入到更具体的病症和方剂学。毕竟,《内经》是中医的源头,理解了《内经》,再去看《兰台轨范》这类发展起来的经典,应该会事半功倍。

评分

最近在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理论,感觉中医的治疗手段真是博大精深,而《兰台轨范》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代表了一种对医学“规范”的追求。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严谨的态度,循规蹈矩,不能乱来。而“兰台”二字,又带有一种帝王之家的尊贵感,似乎暗示着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其所代表的医学思想是经过层层筛选、备受推崇的。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经络穴位的图谱,以及一些基础的推拿手法,希望能自己动手实践一下。我感觉,如果能结合《兰台轨范》中的理论,可能对这些手法和理论的理解会更深入。我设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很多关于辨证论治的经典案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来制定治疗方案?我对此非常好奇。不过,我目前还在专攻针灸的穴位和主治,以及推拿的特定手法,觉得先把技术层面练扎实,再来考虑更宏观的理论指导。毕竟,中医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光说不练。我也听说,王咪咪老师的整理,会加入很多现代的视角,这对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评分

我之前听过一些中医讲座,讲者在提及一些重要的古代医籍时,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对《兰台轨范》的推崇,说它是临床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本参考书。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平时喜欢看一些医学史方面的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古代医家的智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我设想,《兰台轨范》这本书,一定承载了徐大椿在医学上的许多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或许还有一些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理论。我最近正在啃一些比较基础的诊断学书籍,比如关于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常见病症的鉴别诊断。我希望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兰台轨范》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更宏观、更经典的视角去理解中医。我尤其想知道,徐大椿在当时是如何“规范”中医临床实践的,他的“轨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会对后世的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些中医方剂学,觉得各种药物的配伍组合真是门大学问,看似简单的几味药,却能产生奇妙的疗效。我了解到,《兰台轨范》这本书,在方剂学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我一直把它列为我未来学习的重点。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方剂,以及这些方剂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案例,甚至可能还有关于药物加减的经验之谈。我最近正在集中精力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剂,试图理解它们的组方原则和临床应用。我觉得,《兰台轨范》应该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所以先把《伤寒》《金匮》的“根基”打牢,再来看《兰台轨范》,会更容易领会其精髓。我尤其好奇,徐大椿在药物的配伍上,有哪些特别的创见,他又是如何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他的“轨范”在临床上是如何体现的,是不是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用药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