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真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
定价:29.8元
作者:赵捷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099176
字数:18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恐惧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如果你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认真听听孩子的心里话,问题有可能就迎刃而解!
内容提要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知道孩子想表达什么吗?很多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跟孩子沟通,他们一直在跟孩子讲要孩子怎么做,却从来没有认 真倾听过孩子的话。在本书里,心理咨询师讲述了父母倾听的艺术。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捷,心理学博士。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问题的研究,能“透视”十几岁的孩子们的心灵。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和聊天中发现孩子们的短板,然后用生动简洁的小故事启发孩子们。参与过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孩子们震后心灵的重建。是孩子们信赖的“大伙伴”。
文摘
【文摘】
章 揭开孩子拒绝交流的真相
价值观的冲突,使父母和孩子交流受阻
王小志今年升入初一,开学后不久,他的妈妈就已经受不了了。也不知道是儿子接触的人群变了,还是学校的整体大环境变了,原来乖乖的孩子,现在老是惹麻烦。王小志喜欢打游戏,经常逃学去打游戏,有时候会逃课参加他喜欢的明星的见面会。过分的是,他觉得自己这样没错,觉得自己这样是素质全面发展,而父母的那一套是老生常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话早已过时。王小志还喜欢看一些无厘头的电影,他觉得电影里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放寒假了,王小志并不在乎非常糟糕的期末成绩,依然每天晚上玩游戏到很晚,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就是看看电影或者出门找同学唱歌。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打算。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天,王小志又到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不洗漱吃东西就开始下载电影。妈妈觉得自己快要爆发了。
妈妈一把拉过王小志,用近乎吼的声音对他说:“小志,你天天这样有意思吗?你已经上中学了,应该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这样整天只知道玩,不务正业。你看看隔壁的李小林,人家天天在家里学习,主动报了各种辅导班,每次考试都能考前三名。你再看看自己,整天就是玩游戏,放假以后碰过书本吗?我和你爸爸忍你很久了,你要再这样下去,就别在这个家了,趁早搬到网吧住,那个地方没人管你。”
妈妈怒吼完,小志并没有乖乖地听话,他冲妈妈吼道:“我都上初中了,我能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们就知道管我,你们天天上下班那样的生活我才不想过呢,我要过我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你看李小林好,那你去找他做儿子好了,我是不会在乎的,你不是不想让我在这个家里待着吗?那我走好了。”小志生气地穿上衣服走了。妈妈坐在那里默默地掉眼泪,后爸爸在网吧找到小志,把他带回了家,家里的气氛更不好了。
妈妈强压住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小志说道:“儿子,你天天看电影,现在让你写作文,能比原来写得更好。每个电影都是编剧精心编排过的,哪怕是无厘头的电影,肯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如果看英文电影,那你的外语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对不对?”孩子听妈妈这么说,不好意思地笑了。“妈妈,我还真没想过写作文的事,不过你好像说得很有道理,我每看一部电影都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既能留下记忆也能锻炼我的文笔,以后就不用再发愁写作文了。这个主意很好啊。而且我的英语成绩确实提高不少,我每次看英文电影都尽量不去看下面翻译好的字幕。我的目标就是能看懂原声电影。现在有些翻译太烂了,翻译过来都没有味道了。”妈妈看到今天的交流有了效果,就不往下说了。母子俩约定,以后小志写的作文由妈妈把关,让妈妈先来看看。妈妈又开始琢磨怎样让小志不走偏,走上正确的方向。
小志的妈妈如果用硬碰硬的方法来和孩子交流,不会知道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如果妈妈通过愤怒来恐吓孩子,孩子不会听妈话,也不会理解妈苦心,就像“坏父母”版块中,妈表达只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排斥,更加不信任父母,这样的引导还有什么意义呢?非但起不了好作用,还会让彼此的关系更糟糕。
在“好父母”版块中,妈妈换了一种方式,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口吻,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孩子觉得妈妈是在跟自己商量。这样一来,妈妈想要传达的想法孩子能够耐心听,也会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妈妈听。这样的沟通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价值观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父母的经验比孩子的多,他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从而让他们少摔跟头、少走弯路。如果孩子们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能轻松很多。但是很多孩子并不这么认为。
孩子们生活的时代、所接触到的环境和父母那一代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们更能对自己的生活拥有话语权,父母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就剥夺了孩子的人生体验,不管对与错,他们体验过以后才能真正领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要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他适当的引导,好不要事无巨细地插手他的生活。小志妈问题,大多数父母都遇到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不要妄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想着一次谈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父母们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亲子间的沟通就会更平和,也更容易进行。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尝试。一个没有尝试过其他可能性就接受父母建议的孩子,很难有创造性,他们不会想到经验之外也许还有一条更好的路,那样他们只会模仿,不会。
另外,人们不会简单地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即使这些经验一直被大家所认可,必须自己去体验它们,然后才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没有经验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
序言
前 言
王小志是一个喜欢听歌、喜欢玩游戏、喜欢帮助别人的男孩。他成绩时好时坏;有点小个性,经常会莫名其妙发脾气;喜欢和同学聊天,对父母,有时话多有时话少。近又迷恋上各种大学的公开课。
林珊,王小志的同学,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和王小志是无话不说的“好哥们”。虽然是异性朋友,但他们属于不会早恋的那种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俩人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不对爸爸妈妈讲的小秘密,他俩都会彼此倾诉,不是“闺蜜”胜似“闺蜜”。
魏杰,王小志的同学,成绩不太好,但是为人仗义。他人缘很好,朋友很多,但并不是老师和家长喜欢的那种学生。魏杰家境一般,有时候有点小自卑,希望和家境好的同学一样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
张迪,王小志的表哥,正在上初三,学习成绩好,听爸话,对老师也是服从,但有时候为了迎合别人而丢掉了自我。他刚接触化学,对化学比较恐惧,老觉得自己学不好化学,正走在战胜化学的道路上。
郑淘,王小志的表弟,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生。他喜欢玩喜欢闹,喜欢各种恶作剧,唯独不喜欢学习,一提学习就头大,为了多玩一会儿就找各种理由跟父母耍赖。
宋雯雯和妍妍,王小志的表妹和邻居,两个很活泼的小女孩,小志常常从雯雯和妍妍的身上思考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候觉得父母很。
这本书就是围绕上面这几个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展开来写的,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好多谈话,我们都有过;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争吵或者温暖的关爱我们也都经历过;他们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也许我们正在发生着。
既然都是在发生着的故事,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样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爸辅导下,几年或者十几年以后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除去他们本身个性的原因,家庭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同样的考试成绩,在不同的家庭里,有的父母可能看到的是相比上次考试孩子的进步,有的父母看到的可能仅仅是孩子在班级的名次。看到孩子进步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让孩子继续努力;而仅仅看到孩子名次的父母,可能会唉声叹气,对孩子不满,指责他的种种问题,却忽视了孩子在这次考试中的进步,被忽视的这些进步如果引导得好,也许会成为孩子成绩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
每当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都很心痛。我害怕父母无休止的抱怨会浇灭孩子上进的小火苗,害怕孩子就此沉迷于学习之外的事情,从而让成绩更糟糕——要知道,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好是不发生。让父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能安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让父母帮助那些不开口讲话的孩子把心里话讲出来,让那些不善于倾听的家长懂得听到孩子的真心话。我希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因为孩子的不断进步而其乐融融,同时也希望父母们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真正帮助到孩子,从而使他们走进孩子心里。在孩子要犯错误的时候,想想父母,他就会停下来,步入正轨。这一切不是没有可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
坦白说,我对育儿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市面上太多标榜“速效方法”的读物,读完后往往发现实用性不强,或者操作起来根本水土不服。然而,这本册子却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它的论述结构极其严谨,引用的理论基础也相当扎实,但文字的呈现却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叹的亲和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情绪管理”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她没有简单地罗列“生气时该怎么办”的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负面情绪在儿童发展阶段的生理和心理根源。这种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使得书中的建议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对儿童心智成长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提到“共情性倾听”的几个层次,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做到了,但对照书中的标准,才发现自己更多停留在表面的附和,而非真正的情感接入。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身沟通技巧的认知水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强健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针对具体情境,做出最适合当下孩子的反应。对于那些追求深度理解而非表面操作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珍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孩子在表达需求时无意识的小动作,或是语气中微妙的起伏。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上一次真正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的场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所谓的“问题行为”,其实只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词汇和方式,试图向我们传达一些更深层次的需求或困惑。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作为家长在沟通上的盲区。比如,关于“坚持”这个话题,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奖惩,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孩子“坚持”背后的真正动机——是内在的驱动力还是对外界赞许的渴望?这种深挖根源的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焦虑地试图控制局面的家长,而更像是一个愿意放下预设,去理解和陪伴的同行者。全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沉闷,总能在关键点抛出引人深思的观点,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悟”。我最欣赏它对“沉默的语言”的关注。我们常常认为,只有孩子开口说话,我们才需要倾听,但作者用大量篇幅阐述了肢体语言、眼神接触、乃至孩子选择沉默的方式,都可能携带极其重要的信息。例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孩子连续几天不说话的案例,起初家长以为是叛逆,但深入挖掘后发现,那是孩子在处理一个关于友谊破裂的巨大失落感。这种对非语言沟通的细致入微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感知范围。我开始练习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先不急于用语言干预,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姿态来创造一个安全的“倾听场域”。书中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让你自然而然地转变了“想做什么”的出发点。读完之后,我感觉心里的焦虑感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知对话的平静期待。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人性关怀和智慧的亲子沟通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我发现,过去我总是习惯于用成年人的逻辑去填补孩子话语中的“空白”,总觉得他们表达得不够清晰、不够有条理,所以我的回应也常常是打断或纠正。然而,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话记录和情景再现,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混乱的叙述,其实蕴含着孩子独特的认知地图。书中对于“提问的艺术”那一块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热衷于问“为什么不听话?”这类带有评判性的封闭问题,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尝试开放式、探索性的提问,比如“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或者“你觉得接下来可以怎么做?”这些小小的词语变化,竟然能瞬间改变对话的氛围,将对抗转化为合作。我试着在周末的亲子活动中运用了书中提到的一个“暂停”技巧,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立刻放松下来,愿意继续分享。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听”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重塑亲子互动模式”的行动指南。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去卸下自己的身份滤镜,真正以一个谦卑的学习者的姿态,去靠近孩子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时,标题《认真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让我略感陈旧,以为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鸡汤文。但翻开之后,立刻被其鲜活的案例和犀利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的文笔非常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障碍,甚至比听一个优秀的故事会还要精彩。特别是在探讨“界限与自由”这一矛盾主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她没有陷入“要严厉还是要放任”的二元对立,而是构建了一个“弹性框架”的概念。这个框架强调界限的清晰度和执行的一致性,但同时又为孩子在界限内探索和犯错留出了足够的心理空间。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叙事中,既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又避免了学术化带来的枯燥感。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帮助我理清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管教”的恐惧和期待。我意识到,听孩子说话,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确认和调整自己对“好父母”的定义。它促使我思考,我的“听”,是为了满足我的控制欲,还是为了真正地支持孩子的独立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