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
定价:26.00元
作者:谢正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1955883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不听话,历来都是父母的一块心病。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希望自己说出的话、发出的命令,能在孩子那里起作用。然而,很多孩子就是不给父母这个面子,要么哭闹,要么顶嘴,要么听到批评就倔强地摔门而出。
为了有效地帮助天下父母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在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入手,撷取了一些容易令父母动气发火的片断,以精辟的语言透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种种原因,指出了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从而为父母们开辟了一条能够轻松正确地应对孩子不听话行为的捷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专家分析
破坏东西不是孩子的本意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物权”的概念并不明确,他们经常会拿小刀在物面上乱刻乱划。这个时候,父母应给孩子灌输“尊重物权”的观念,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其实,刻划甚至破坏东西并非孩子的本意。
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批评、指责、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纯洁幼小的心灵。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破坏东西呢这就需要父母去细心地观察。其实,孩子破坏物品是与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经历紧密相关的。
★活泼冲动的孩子。他们毁坏东西往往是无心的,这些孩子往往精力过剩。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划出不允许孩子随便出入的范围,以便减少孩子闯祸的可能性。如果孩子的求知欲特别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收集可以刻划的废旧物品,启发孩子的创造性,并允许他随意刻划。
★好奇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想弄清楚某件东西的工作原理,还想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们把它拆开刻划,其实并不想损坏它,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再弄好。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给他选择一些需要动手的简单玩具。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彻底摆脱了西方育儿理论的“拿来主义”,展现出一种根植于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回避我们文化中特有的集体主义压力、对“面子”的看重,以及几代人累积下来的隐性期待是如何投射到下一代身上的。作者在分析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时,往往能联系到更宏大的社会背景,比如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如何通过“反抗”来争取自主权,或是父母如何被“别人家的孩子”的评价体系所裹挟。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语境分析,让书中的建议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共鸣感,不再是那种漂浮在空中的、不接地气的口号。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中国式家庭的复杂性,他/她提供的解决之道,既保留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又尊重了我们在人情世故上的考量。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文化适应性育儿指南”,它让我有勇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能巧妙地处理好复杂的家庭关系网络。
评分坦白说,我接触过不少标榜解决“孩子不听话”问题的书籍,但大多在前半段描绘完问题后,后半段就开始陷入情绪的泥潭,或者干脆导向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完美父母”模型,读完后只留下深深的自我怀疑。然而,这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父母自我管理”的深刻剖析。作者并没有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孩子或者外部环境,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父母自身的情绪触发点、旧有的教养模式惯性,以及我们是如何在疲惫和焦虑中“不小心”地将孩子推向对立面的。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自身的弱点,让我意识到,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得驯服自己内心那个易怒、急躁的“老我”。书中的一些自我反思练习,比如记录自己情绪爆发的阈值和诱因,对我帮助巨大。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挫败感共处,如何在那一刻按下“暂停键”,而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任何外部技巧都来得扎实和持久,它将育儿从一项“任务清单”升级成了一种“自我修行”,充满了探索和成长的张力。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实战操作和具体案例的读者,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近乎田野调查般的详实记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读起来完全没有距离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对面,端着一杯热茶,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最棘手的教育难题掰开揉碎了给你看。书里提到的那些“情景再现”,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版本,但作者提供的解决路径,总是那么出乎意料,却又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例如,书中对于“界限设定”的描述,不同于以往那种“强硬立场”的教导,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提供了一系列渐进式的、可操作的“试探与修正”方案。我尝试了几种书中的小技巧,比如调整提问的方式,或是改变回应冲突时的语速和语气,效果立竿见影,这种即时的正反馈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实践下去的动力。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场精妙的外交谈判,需要高超的策略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也很有助于吸收,那些关键点的总结和图示,即便是忙碌中翻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实属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开就能获得力量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关于育儿的书籍,从我接触到的许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份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犀利。作者似乎对现代家庭的困境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洞察力,书中描绘的那些令人抓狂的日常场景,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演”或是面对指令时的石化反应,简直就像是把我家的客厅搬到了纸上。我特别欣赏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比如“多倾听”、“要耐心”这类老生常谈,而是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应对框架。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们去深挖行为背后的动机,那种感觉就像是侦探在解谜,每一步都充满了解构和重建的乐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家长,而更像是一个手握“使用说明书”的工程师,虽然操作起来依然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调试,但至少,我知道了机器的工作原理。书中对于“权威”与“尊重”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值得反复咀嚼,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权力结构。那份冷静、客观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曾经让我焦头烂额的瞬间,有了一种全新的、甚至带有一丝超脱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速效的“灵丹妙药”,而在于它重塑了我们理解亲子互动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释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生活在一种持续的“战斗准备状态”,总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决定,总害怕一句话说不对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种精神内耗极其消耗人。然而,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安慰是,它告诉我们: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听话”本身也不是一种道德缺陷,而是一种信号,一种沟通的尝试。它用一种极为包容和非审判性的语言,消解了家长身上那种沉重的“完美主义枷锁”。书中对于“不完美父母”的自我接纳环节,写得尤为动人,它承认了教育过程的混乱和无序,并将其正常化。这种接纳,反而给了我更大的空间去放松下来,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瞬间,而不是时刻紧绷着神经去“管理”他/她。最终,这种放松和自信,奇妙地转化为了更有效的影响力,因为一个放松、自信的父母,才能真正吸引孩子走向合作。这不只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份心理疗愈手册,让我重新找回了作为父母的松弛感和幽默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