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都是爸爸妈错—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定价:18.00元
作者:陈山原,张健丽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0771920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很多父母可以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却独独不能为孩子而去读一本书, 仍想当然地去行使父母的权力。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成长潜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渐渐地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笼子中,甚至是病态地发展。
不要以为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或花了很多钱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要始终担当起教育的主要角色。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好父母,不要以为自己文化就无法教育孩子……太多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每一个误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陷阱。
目录
辑 根本的误区
根本的错
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是自己的好
盲目的投资
面子问题
借口
出卖原则
苦果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第二辑 做人的准则
爱的能力
真实的谎言
“穷爸爸,富爸爸”
如何确定目标
小朋友
传统道德过时了吗
诱惑
第三辑 不幸的孩子
“不良家庭”
“独言宣言”
不听话的孩子
消极的对抗
老师没有错
没有坏孩子
心理残疾
管与教
第四辑 素质的培养
智力与能力
创新
青春期的烦恼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超常的记忆
“意志障碍”
没有失败
健康
第五辑 教育的方法
“ 我们不一样”
从何时开始
方法与效率
教育的一致性
并不简单的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后天“遗传”
第六辑 错误的理念
难以奏效的大道理
一念之差
正不压邪
神奇的力量
孩子的长相
没有错误的错
艺术之门
第七辑 父母的原则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第三教室
付出与回报
奖励与惩罚
孩子的错误
第八辑 潜在的误区
孩子很乖
不想练琴
要上大学
负责任的妈妈
是谁让孩子厌学
青春期的烦恼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带着些许沉思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在书店的“教育/家庭关系”区域偶然翻到的,当时正值周末,我手里拿着几本育儿工具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对话,而不是那些教人如何操作、如何设置日程表的“说明书”。这本书的名字,坦白地说,带着一种直白的、甚至有些冒犯性的力度——“都是爸爸妈错”。这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价值声明,让我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到底想通过这种略显偏激的表达,去引导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跌跌撞撞的成年人思考什么。我期待的不是指责,而是深刻的自我剖析,是对我们习惯性推卸责任的温和而坚定的反击。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那些最隐蔽的焦虑、最不负责任的逃避,以及我们自认为的“为孩子好”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未被处理的个人创伤和不安全感。这本书的开篇,没有花哨的理论铺陈,而是直接切入了一个非常日常却又极其关键的场景,那种笔触的细腻和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捕捉,让我立刻放下了手中原本想买的另一本畅销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心理“排毒”。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快速见效的“育儿秘方”或“黄金法则”,相反,它要求我卸下所有防御,直面那些我极力想要掩盖的教育失误。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完美主义陷阱”,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解构了我们如何将自己的未竟之业投射到孩子身上,并将孩子的每一次挫折都视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否定。那种叙述方式极其犀利,不留情面,却又充满了理解——因为作者清楚地知道,我们犯错的初衷往往是源于爱,只是爱的方式被扭曲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传统的教育读物那样按年龄段划分,而是根据父母在关系中容易产生的几种核心情绪状态(如恐惧、控制欲、比较心)来组织章节,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个人化,我总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某个阴影区域的对应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学会了”什么新技能,而是“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忠告”,不如说是“警醒录”。它绝不是那种温言细语、抚慰人心的读物,它的文字是带着棱角的,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作者在引用案例时,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感,那些场景——清晨的餐桌冲突、考试成绩公布后的沉默、孩子无理取闹时的家长反应——都无比熟悉,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甚至会感到一丝疼痛,因为那痛感来自于被准确命中的尴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放手”时所展现的哲学深度。它不是简单地提倡“尊重独立”,而是深入探讨了父母的“存在感危机”——当我们不再是孩子生活的中心时,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这种对成人自我认同的探讨,才是这本书超越一般育儿书的关键所在。它迫使我思考,我究竟是希望拥有一个“听话的附属品”,还是一个“独立的、有缺陷但完整的人”。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心理学基础也扎实可靠,但它最动人之处,在于始终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之中。
评分从阅读的收获来看,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重塑了对“责任”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认为教育责任就是确保孩子衣食无忧、成绩达标、品德良好。但这本书告诉我,更深层的责任,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对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负责。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反直觉”的方式来描述亲子关系中的权力动态,比如,越是努力想让孩子“优秀”,可能越是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关于“共情陷阱”:父母过度共情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调节的机会。这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好父母”模型。这本书没有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剂慢性的、需要长期服用的“清醒剂”。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困境,最好的行动就是“无为”——清除掉自己过度的干预和期望,让孩子在自己的轨道上,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修正错误。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度的自我克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极少在同类书籍中出现的坦诚与谦卑。作者似乎完全没有将自己置于“导师”的位置上,而更像是一个走在前面,但依然会时不时回头,与我们这些仍在摸索的父母并肩而行的旅伴。它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反而充满了对为人父母者那种普遍存在的“无助感”的深刻理解。在处理那些关于“界限模糊”的章节时,作者的描述极其精准到位,仿佛他能穿透屏幕,看到我们家庭内部正在发生的争执与妥协。我发现,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美化“父母”这个角色,而是将其还原成一个充满矛盾、时常犯错的普通人。这反而提供了一种极大的安慰——既然人人都会犯错,那么我今天的失误,就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个可以被看见、被讨论、并最终被超越的成长契机。这本书并非旨在让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们成为更诚实、更具自我觉察能力的成年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