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研读《西游记》,顿悟家庭教育:好家长
定价:29.80元
售价:18.8元,便宜11.0元,折扣63
作者:刘彦晓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511360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开启奇幻的神话世界之门,撷取家庭教育之骊珠。
内容提要
无人教养、无家族渊源、无背景后台……,“草根”出身的孙悟空凭借自我奋斗完成了从小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蜕变,他的身上闪耀着哪些的品质促成了他的成功?
智商高、善谋略的红孩儿却狂妄自大、胡作非为,牛魔王、铁扇公主夫妇以何种错误的教养方式让他走上了叛逆之路?
从观音禅院偷走锦襕袈裟的黑熊怪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被观音菩萨收编,做了守山大神,这是为什么呢?
《西游记》中原来还蕴藏了诸多的家庭教育智慧。本书将引导你站在家庭教育的视角,品读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发掘家教艺术,获得育儿真经,指导家教实践。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彦晓,
北京开元教育创始人,
开元国际教育集团香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派研究院讲师、顾问。
拥有20年儿童教育实战经验;
出版了26套儿童特色教材;
辅导了168家幼儿园、小学成功开业运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育书籍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视角。其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父母的自我成长”与“子女的教育成果”之间的强关联性。作者认为,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自身的未解决的情结和潜意识的投射。这部分内容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它将焦点从“如何管好孩子”转移到了“如何完善自己”这一更根本的问题上。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理论,但解释得极其生活化,完全没有让人感到生硬。例如,关于“完美主义父母”对孩子自主性的扼杀,作者用“被过度包装的礼物”来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过度干预是如何剥夺了孩子“自己拆开包装,发现惊喜或遗憾”的机会。这种富有画面感的论述,使得抽象的教育理念立刻变得立体可感。阅读完这一章节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待孩子的一些微小过失,不再那么急躁,而是多了一份接纳和放手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关于育儿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人”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教育的长期主义”的强调。在当下这个追求“速成”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氛围中,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一系列短期的指标达成——考试分数、特长等级、名校录取。然而,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教育成果的观察与分析,有力地论证了真正持久的成功和幸福,源于内在的韧性和适应力,而非外在的标签。书中对“延迟满足感”的培养,不再是空泛地要求孩子“忍耐”,而是通过设计充满趣味性的长期项目,让孩子在追逐一个遥远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过程的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远比直接的命令有效得多。合上书本时,我感到自己对未来几年的教育规划有了一种更沉稳、更具战略性的眼光。它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避开那些看似近路实则陷阱的捷径,而专注于夯实孩子未来人生旅途所需的核心素养。这种深远的视野,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中那种不回避现实冲突的笔触。许多教育书籍在描述理想状态时往往过于美化,让人觉得那不过是空中楼阁。但这本书却坦诚地剖析了“教养的疲惫感”和“亲子关系的张力”。作者并没有将父母描绘成永远光芒万丈的圣人,而是承认了他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也会有失控、会犯错。书中有一段关于“有效道歉”的讨论,详细说明了在亲子冲突后,父母如何真诚地为自己的情绪爆发向孩子致歉,并将其转化为一次宝贵的信任重建机会。这个细节非常关键,因为它教会我们,教育并非一味地要求孩子完美,而是要教会他们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如何处理关系和修复裂痕。这种对真实人性的捕捉,让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和可信度。它没有给我虚假的希望,而是给了我面对真实挑战的工具箱,告诉我,即使是失败的瞬间,也可以被转化成成长的养料。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引人注目,光是“研读《西游记》”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如何能从那段波澜壮阔的神魔传奇中,提炼出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真谛。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充满学术气息的文本分析,没想到它在讲述孙悟空如何降妖伏魔、唐僧如何历经磨难时,却巧妙地植入了为人父母的种种困境与智慧。比如,孙悟空的桀骜不驯与叛逆期少年何其相似,而观音菩萨的循循善诱和紧箍咒的约束机制,便被作者解读为一套精妙的“边界设立”艺术。这种跨界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对应到特定的教育方法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书中关于“取经团队”如何面对目标一致性与个体差异冲突的探讨,更是让我这个在教育孩子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撑点。它没有提供一键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它提供了一套观察、理解和应对复杂亲子关系的全新框架,让人在捧腹于经典情节的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践的切入点。这种将古典文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家庭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与坦率。作者似乎完全抛弃了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写作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阅历颇丰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他观察到的教育图景。他没有用复杂的教育学名词来堆砌篇幅,而是直面了当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如何在“不溺爱”和“不过度控制”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家里的客厅或餐桌上发生的真实争执。比如,关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分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小时”的硬性规定,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使用电子产品”这个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社交需求、学习需求,还是仅仅是逃避现实的惰性?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远比任何强硬的禁令都要有效得多。它促使我反思,我是否总是忙于“管理”孩子的外在行为,而忽略了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某些观点像一记重锤,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盲区,让我不得不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