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质培养造就好孩子
定价:26.00元
作者:吕宁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63934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更多地着眼于让孩子从小学习各种技能:弹琴、绘画、舞蹈等,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希望孩子成龙成风。作为家长,更要做的就是挖掘孩子的潜能,适时地引导孩子,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坚强豁达的好孩子,使孩子具备高素质,让孩子受益终生。《素质培养造就好孩子》一书以此为基点,向广大读者作出了多角度的解读,使读者眼前一亮:作为家长,不仅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特长,而且更要注重孩子意志、勇气、性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好孩子,为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培养造就好孩子》是一本趣味性强、指导性强、适合广大读者的、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智慧书。
内容提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养。父母无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有美好的将来和幸福的人生,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素质培养造就好孩子》从“拥有坚定的意志——坚持就能创造奇迹”“志存高远的启示——理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具有战胜挫折的能力——像雄鹰一样自由飞翔”“掌握*应变的方法——生活中要学会变通”等八个方面展开,通过大量通俗易懂、亦理亦趣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家教新理念,给家长指点迷津,从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翻开此书,细心揣摩,就会发现:原来好孩子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目录
作者介绍
吕宁,女,汉族,黑龙江人。作者是一位80后自由撰稿人,图书编辑,现居北京。作者从事多年图书编辑工作,触角敏锐,写作方向多变,是一位敢于追求、敢于创新,全方位创作的撰稿人。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探讨“个性化发展”的部分,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勇气和前瞻性。在当前社会普遍追求标准化、同质化人才的大背景下,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并详细论证了“慢成长”和“偏科发展”的内在价值。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非主流天赋的培养路径,这对于那些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传统评价体系中“不合群”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观察和支持体系,教导父母如何识别孩子真正的热情所在,并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份脆弱的火花,使其不被外界的噪音所熄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失败的再定义”的论述,作者将其视为信息收集和路径优化的关键环节,而非需要掩盖的耻辱。这种积极的重构,极大地解放了我对“成功”的执念。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匠心,每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独立的拼图,最终组合成一个关于“全人教育”的宏大蓝图。它鼓励我们勇敢地脱离“别人家的孩子”的参照系,真正用心去阅读我们自己孩子的生命文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和受用的,是它对“家庭文化”构建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讨论具体的“规矩”或“仪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长期互动所形成的那些无形的、却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潜规则”。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日常对话的质量、对错误的反应模式,以及对家庭愿景的共同构建,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家庭对话清单”的概念,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工具,帮助父母打破与孩子之间常见的无效沟通模式,转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连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家庭系统治疗研讨会,许多困扰已久的亲子冲突点,在作者的引导下忽然变得清晰透明,不再是不可解的死结。这本书的语言极其富有画面感,它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许多真实的家庭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到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开花。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一个更完善的家庭系统”的指南,其格局和深度,远超一般育儿书籍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当代教育中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作者似乎拥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浮于表面的教育口号,直击核心问题所在。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理论时所引用的那些鲜活的案例,它们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生硬的例子,而是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深有共鸣。比如说,书中对于“过度保护”现象的剖析,就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感到醍醐灌顶。它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焦虑来源,并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面对挫折的策略。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设置了一个过于舒适但却阻碍成长的“温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既有严谨的逻辑推导,又不失温暖的人文关怀,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与感悟。它不像某些教育类书籍那样,动辄要求家长做出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倡导一种更为平和、更贴合孩子天性的引导方式,让人读完之后不是压力倍增,而是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剖析,无疑是送给所有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们的一份宝贵礼物。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非常审慎的态度拿起这本厚厚的书,生怕又是一本充满空泛理论的“成功学”读物。然而,翻开之后,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人类行为学报告”般的严谨性所吸引。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其扎实,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发展心理学到认知神经科学,都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学习动机”的重新定义。书中提出,真正的学习动力并非来源于外部的奖赏或惩罚,而是根植于个体对“掌控感”和“意义感”的内在需求。这一点,在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秘籍”,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一个支持孩子自主探索的环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比了两种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那些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长期主义的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学术化的,但绝不晦涩难懂,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去消化每一个论点背后的逻辑链条。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人是如何成长的”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深度文本,它提供的不是快速见效的“药方”,而是深远的“认知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清流”。在这个充斥着焦虑贩卖和标签化教育的时代,它像一股清新的山风,吹散了许多不必要的迷雾。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比如,将“规则的建立”比作“绘制地图”,强调地图本身不是限制,而是让孩子自由探索的基础。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平时可能对教育理论敬而远之的家长也能轻松进入状态。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情绪管理”那一章的评价极高,它没有采用说教的口吻,而是将父母自身的情绪波动视为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个样本。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多时候只关注了孩子的情绪反应,却忽略了自己才是那个需要首先“被教育”的人。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换,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持续成长的个体”,这才是教育的终极奥义。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