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0天塑造孩子专注力:如何让孩子更专心地学习和思考 |
| 作者 | 科恩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263223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专注力是训练出来的! 越早训练,孩子越容易成功! ★目标训练 目标能使孩子产生强大的积极性,看清自己的使命,还有助于孩子合理安排轻重缓急,引导孩子发挥潜能。 ★兴趣训练 当孩子对一个事物或一项工作非常感兴趣时,他自然能够专注地完成这份工作。 ★探索训练 孩子有时候会有些大胆的想法,千万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加以打击,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耐心训练 顽皮的孩子可能对很多事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能够专注,需要对其进行耐心培养。 ★专注训练 及时修正孩子的注意力,养成专注的习惯,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受益一生。 ★效率训练 让孩子在感受时间紧迫的同时,鼓励孩子勇敢去争取,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思考训练 如果孩子一味地循规蹈矩,不积极地去思考,结果只会让他愈发感到无趣,终将一事无成。 ★创新训练 想象不仅能够引导孩子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孩子更加专注地做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天目标训练: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成长动力/1 1.有梦想有目标的孩子,才更易成功/2 2.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5 3.与孩子畅谈“我长大以后……”/7 4.父母禁语,“别想了,这是不可能的事”/10 5.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12 6.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孩子自我激励/15 7.帮孩子学会制定明确切实的目标/18 第2天兴趣训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内在潜能/22 1.兴趣才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23 2.学会赏识孩子的兴趣/25 3.别把孩子当成父母的圆梦工具/28 4.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31 5.帮孩子培养出学习兴趣/34 6.像珍爱金子一样珍爱孩子的好奇心/37 7.“宝贝,猜猜这是什么?”/40 8.好奇心在追求真理中得到满足/43 第3天探索训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实践精神/46 1.求知欲往往在玩中被激发出来/47 2.尊重和爱护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50 3.高度重视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53 4.不要用编造的真理欺孩子/56 5.摸清孩子脾气,用双手与顽皮的孩子沟通/59 6.分析孩子的求知欲,对症/61 7.抛弃“填鸭式”教育,让孩子自己去发现/63 第4天耐心训练:让孩子告别浮躁和顽皮/66 1.三心二意的小猫钓不到鱼/67 2.跟“小马虎”说再见/70 3.看重学习习惯,看轻学习成绩/73 4.孩子学不会?只是不会学/75 5.粗心大意,顽皮孩子成绩不理想的症结/78 6.与孩子订下契约,用承诺系住孩子的耐性/81 7.好胜心,刺激毅力不足的孩子/84 第5天专注训练:培养孩子专注能力的细节/87 1.强化目的性,给孩子布置既定任务/88 2.调动孩子的激情,冲淡厌烦情绪/91 3.利用环境效应与群体影响/93 4.自控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导者/96 5.有效监督,莫让孩子放任自流/99 6.不要忘记自己初的目标/102 7.帮贪玩的孩子静下心来读读书/105 8.孩子学习时间,请把电视关掉/107 9.用鞭策的方法帮顽皮的孩子战胜惰性/110 第6天效率训练:让孩子拥有强大的时间观念/113 1.珍惜现在,实现人生的价值/114 2.随时催促孩子,让他甩掉拖拉的习惯/116 3.提高效率,用秒表为孩子计时/119 4.培养守时意识,时间观念是成功的支点/122 5.实践今天的创意,等到明天就凉了/124 6.怎样才能让一天有26小时/126 7.磨洋工的习惯要不得/129 8.要事,眉毛胡子别一把抓/132 9.分步走,化解半途而废的好方法/134 第7天竞争训练:给孩子危机感,让他自觉专注/137 1.没有竞争意识,是不可能赢的/138 2.鼓励竞争,让孩子不遗余力施展才能/141 3.尽早帮孩子找一个“对手”/144 4.给孩子“争”的勇气,改变中庸心态/146 5.挫折教育,让孩子重燃奋斗激情/149 6.生存教育,孩子走向社会的必修课/152 7.激将法,唤醒情绪低落的孩子/154 第8天思考训练:让孩子去寻找不一样的答案/157 1.只有思考才能与智慧擦出火花/158 2.让孩子脑子里充满问号/161 3.求知欲,孩子思考的强大动力/163 4.用课外知识扩充孩子的头脑/166 5.授之以渔,让孩子自己捕获知识/168 6.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标准的答案/170 7.开启智慧之门,让孩子主动思考/173 8.学会独立思考,这才是流的学生/176 第9天创新训练:让孩子在专注的过程中深度思考/179 1.创造性思维,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180 2.聪明的父母从不给孩子灌入意识/183 3.大发明家常从拆卸小东西开始/185 4.观察的程度决定创意的高度/187 5.让孩子“异想天开”,增加思维的发散性/190 6.启动逆向思维,使孩子不同凡“想”/193 7.智力游戏,闪着银光的魔棒/196 8.“剥开核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198 9.读读科普文献,做个小发明家/201 0天特别叮嘱:父母要帮助不专注的孩子成长/204 1.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205 2.引导孩子,让他的潜能尽情绽放/207 3.教育如煲汤,不同孩子要用不同的火候/211 4.诊断孩子的性格,进行个案分析/213 5.坚持立场,别被孩子的哭闹把戏降服/216 6.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自己发现错误/219 7.拒绝打骂,父母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221 8.说教有度,孩子讨厌唠叨的父母/224 |
| 编辑推荐 | |
| 10天时间,帮你实现:◆让孩子建立更长远的目标◆激发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开放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远离不良习惯◆提高孩子做事情的耐心◆让孩子在玩耍和学习时更专注◆让孩子拥有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培养危机意识◆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孩子创新的思维◆帮助孩子学会竞争......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说教式的叙事方式,而是用一系列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让你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仿佛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在和你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专注力小游戏”来潜移默化地训练孩子的视觉追踪和听觉记忆,这些游戏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孩子在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拉长了他们的“专注区间”。我试着做了书中提到的一个“找不同”的升级版游戏,原本以为孩子会三分钟热度,没想到他竟然愿意为了“赢”而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超过十五分钟,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个里程碑式的胜利。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强调的不是“强迫”,而是“引导”和“激发内在动力”。作者反复强调,专注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出来的“肌肉记忆”。这种基于积极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论述,使得整本书的指导方针非常坚实可靠,而不是那种凭感觉摸索的育儿经验。
评分这本《10天塑造孩子专注力》真是让我这个焦虑的老母亲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家的“小皮猴”简直就是个行走的弹簧,一分钟都坐不住。写作业的时候,目光能从窗外的飞鸟、桌上的橡皮、墙上的海报之间无缝切换,真正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的时间,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试过各种方法,从严厉批评到奖励诱惑,效果都只能维持几分钟的热度,然后就彻底打回原形。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教的方法太枯燥了,可是别的孩子好像都能挺过去这个阶段。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关注的就是它承诺的“10天”这个时间跨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落到实处、立竿见影的少之又少。这本书的开篇没有过多地贩卖焦虑,而是非常冷静地剖析了当代孩子专注力低下的深层原因,从环境设置到生理节奏,分析得相当到位,让我感觉作者真的深入了解我们这些家长的困境,而不是空泛地喊口号。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是我在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未曾有过的,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执行的“路线图”,而不是一堆理论堆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专注力”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我总是把它简化为“孩子不够乖、不听话”,现在我明白,这背后涉及到孩子的生理发展阶段、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外界刺激的阈值控制。书中特别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识别孩子专注力“中断”的信号,以及如何用“温和的暂停”来替代“严厉的指责”。我学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即在孩子分神时,不要立刻点破,而是先轻拍他的肩膀,用一个预设好的“回归指令”(比如一句简短的鼓励语),引导他自己重新回到任务上。这个小小的策略,极大地减少了亲子冲突的频率,原本我一看到他走神就要立刻爆发的脾气,现在可以被这个“暂停键”有效地缓冲掉。这种处理冲突的方式,不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我自己的育儿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从一个“监督者”转变为一个“支持者”,这种角色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学习成果都让我感到欣慰。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环境优化”的部分,简直是为我家那个“多动症晚期”的孩子量身定做的“空间改造指南”。我们家那个学习区,过去简直就是个灾难现场:各种玩具、零食、电子设备混杂在一起,每次坐下学习都像是一场战役。书中明确指出了哪些物品是专注力的“隐形杀手”,并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去芜存菁”的步骤。我按照书中的建议,严格执行了“学习区物品极简化”原则,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物件全部请出了视线范围。起初,孩子还有些不适应,抱怨学习区变得“很无聊”,但仅仅一周后,我惊喜地发现,他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很少出现“因为找不到某样东西而分心”的状况。这种物理空间的重塑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它构建了一种“进入这个区域就意味着要专注”的仪式感。这种注重实际操作和细节调整的写作风格,远比那些只谈“心法”的书籍要实用得多,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长期主义”的强调。它没有承诺读完这10天,孩子就能一劳永逸地成为“学习机器”,而是反复提醒家长,专注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坚持。它甚至提供了一份“家庭专注力习惯养成清单”,将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起做饭时的精细操作、睡前阅读时的共情倾听等,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把控,让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速成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陪伴孩子成长的“育儿圣经”。我非常推荐给那些同样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问题上挣扎的父母,它给出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有信心陪伴孩子一起,慢慢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专注力堡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