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
定价:32.00元
售价:14.7元,便宜17.3元,折扣45
作者:吴恩瑛 ,青空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51000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为何还会争吵不休?
父母的争吵,造成了孩子成长中诸多问题。
自卑、内向、暴力、胆怯、注意力分散……哈佛大学特邀专家、专业儿童心理医师。
20年研究报告,突破性解决父母的争吵和焦虑不安。
韩国SBS电视台收视爆棚的家教全新理念。
内容提要
你的家里,有没有如下状况?
妈妈有操不完的心,爸爸却觉得一切正常
妈妈积极给孩子找幼儿园,爸爸却觉得哪个都一样
孩子成绩倒退,妈妈着急上火,爸爸没啥反应?
于是,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我们都说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却总在争执?
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吴恩瑛博士告诉,那是因为爸爸和妈妈“不同的自我满足”造成的。每当孩子出现被欺负、成绩突然退步、交了坏朋友时等等教育问题时,由“没意见爸爸”和“想太多妈妈”挑起的世界上无解的教养战争,就会爆发在你家!
爸妈不停争吵的家庭,孩子的教育自然不会好!据科学研究,爸爸妈妈和睦相处家庭的小孩,比不和睦家庭的小孩,在个性、成绩、人际交往及日后发展中都更加出色。
为了帮助深受困扰的父母,亚洲极具影响力的儿童与青少年问题专业指导医师吴恩瑛博士,为大家奉上超级实用的《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针对57个爸爸妈妈之间常见的教养冲突,提出实用的解决技巧,步步厘清家长心中不安而造成的误解。帮助家长发觉自己深埋心中的不安、焦虑和脆弱,并告之化解的正确方法。
在孩子无法重来、不能忽视的成长路上,只有沟通良好的家长,才能养育幸福健康的孩子。
目录
上篇
焦虑的妈妈 “疏忽”的爸爸
困惑1 妈妈有操不完的心,爸爸却觉得一切正常
妈妈总担心“万一怎么办”;爸爸却认为“小孩都那样”
妈妈、爸爸,究竟谁才是对的
焦虑与疏忽都源自“不安”
困惑2 孩子有问题为什么妈妈先担心呢
妈不安来自本能
妈妈们为何愈加忧虑
焦虑源自身份认知的混乱
不安的背后是自责、歉疚和欲望
不同年纪的妈妈,焦虑点不同
困惑3 为什么爸爸对孩子的问题“漠不关心”
爸爸的“冷漠”是源自头脑构造
爸爸的不安
不同年龄的爸爸同样也有不同的不安
没有及时更新育儿理念的父亲显得更加“漠不关心”
困惑4 都为了孩子好,却为何无法达成共识
过度干预和过度管制
父母不安导致孩子焦虑
直面心底的不安才能教育好孩子
查一查你到底有多不安
中篇
惶恐不安的父母,找出适应的解决之道
分歧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对于教育,妈妈和爸爸的不同想法
幼儿早教玩具非买不可吗
幼儿教育机构要去吗
小学成绩考到80分就可以了吗
“孟母三迁”真的需要吗
补习班要参加吗
国外修学真有必要吗
学习成绩退步的原因
他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学习
分歧2 孩子的人际关系
关于人际交往,爸爸妈不同想法
孩子为何被孤立
无聊了就能去欺负别人吗
结交很多朋友是对还是错
孩子独来独往有问题吗
坏朋友真的如猛虎吗
异性朋友是否该交往
孩子打架应该大惊小怪吗
分歧3 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方式
爸爸妈不同想法
体罚孩子该不该
训导孩子该严还是该松
孩子生病时必须去医院吗
垃圾食品孩子能吃吗
孩子外貌缺点是谁的错
挑食行为是否该纠正
是否应该过分保护孩子
分歧4 生活方式
对于生活方式问题,爸爸妈不同想法
与长辈有关的那些事如何解决
育儿与工作矛盾吗
托管孩子至于这么纠结吗
孩子该有零花钱吗
孩子有缺陷时继续治疗有意义吗
当不安遇到不安
下篇
幸福的父母造就幸福的孩子
方法1 成为幸福的父母
母性,守护孩子的神秘本能
父性,做好进化的准备
自己的孩子就要服从自己的意志吗
改变孩子之前,要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不安父母的牺牲品——“超级孩子”
方法2 成为幸福的夫妻
夫妻之间的倾听与尊重
把对方的话翻译、过滤一遍再听
爸爸,不要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感到不安
妈妈,不要过度认为自己正确无误
育儿与家务事是高贵的劳动
方法3 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用分享战胜不安
不自觉的不安会传染给孩子
任何人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经常检查自己的不安指数
父母应该克服的7个心理隐患
作者介绍
吴恩瑛博士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研究与教育领域。她是韩国首尔的教育心理专家,儿童教育界首席专家。也是诸多妈妈心中值得信赖,喜爱的育儿导师。堪称“育儿之神”,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知心姐姐卢。韩国SBS电视台《我家孩子判若两人》栏目的固定嘉宾,被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及诸多外国大学邀请做讲座。著有家教畅销书《孩子的压力》。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典型的“结果导向型”母亲,对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感到极度不耐烦。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我要求十分钟内完成,一旦超过时间,我的耐心值就会直线下降,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审判和指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和成长观。它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阐述了“慢下来”的必要性,强调了“学习曲线”的必然存在。它没有要求我瞬间变成一个毫无情绪波动的圣人,而是提供了许多“暂停键”的使用方法。当我看到“在情绪升温前,给自己设置三秒的缓冲带”这个建议时,我立刻在脑海中模拟了那个场景:下一次我想开口指责时,深吸一口气,数到三,然后换一种语气提问。这种实用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对我这种实操性需求很高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让我明白,育儿的艺术不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一次次及时而有效的修正,每一次修正本身,都是孩子学习如何应对挫折的活教材。
评分坦白说,我阅读其他育儿书籍时,经常会产生一种“比较焦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能做到,我的就这么难搞?这本书却有效地消除了这种比较的陷阱。作者似乎深谙东方文化背景下父母的集体焦虑,她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谈论“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她反复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没有统一的成功公式。与其花费精力去模仿书本上那些“完美案例”,不如投入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气场”和“触发点”。这种从“外求”到“内观”的引导,极大地缓解了我那种总想追赶潮流的浮躁心态。读完全书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掌握了什么惊天秘籍,但我的内心却变得异常平静和坚定。那种‘不吵’的愿望,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在每一次深呼吸和每一次认真倾听中,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让孩子安静,而是如何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平平无奇,那种略带陈旧的米白色调,加上略显朴实的字体,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的育儿宝典那样抓人眼球。我最初把它放在书架上,几乎快要被那些新晋的爆款育儿指南淹没了。直到有一天,在为期末考试焦头烂额的孩子面前,我几乎要失控地吼出那些熟悉到令人心寒的“你怎么又……”时,我鬼使神差地从书堆里把它抽了出来。内页的排版很舒服,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作者不是在“教”你如何做父母,而是在邀请你一起坐下来,坦诚地面对自己育儿过程中的疲惫和无助。它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没有告诉你“这样做,孩子保证立刻听话”,更多的是引导你回溯,去探究那些冲突背后的真正动因。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多年的心结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舒缓的出口,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吵闹’,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焦虑和未被满足需求的投射。读下去的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深奥,而是因为某些描述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不得不面对自己作为母亲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治愈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居家那位经历过风雨、却依然保持着清醒与慈悲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剖开那些你自以为隐藏得很深的育儿羞耻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界限感”时所采取的平衡策略。过去我总以为,爱孩子就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结果常常是界限模糊,要么过度溺爱,要么过度控制。而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接纳情绪”和“允许行为”之间的鸿沟。我们可以接纳孩子因为失望而哭泣、发脾气,但我们不能允许他用摔砸东西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绪。这种精准的区分,为我提供了一套坚固的框架,让我可以在保持温暖连接的同时,依然坚定地维护家庭的秩序和原则。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爱与规则并非水火不容的两极,它们可以和谐共存,互相支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管教”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信奉“规矩先行”,认为只有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权威,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为此,我没少在餐桌上、写作业时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气氛总是剑拔弩张。然而,这本书细腻地剖析了这种“斗争”的本质——它往往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是为了维护我们成年人那脆弱的控制欲。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柔,但逻辑却异常清晰,她不是简单地批判“吼叫”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吼叫背后的“情绪超载”和“沟通断裂”。读到关于“共情倾听”的那一部分时,我仿佛被当头棒喝。我意识到,我听到的往往只是噪音,而不是孩子试图表达的情绪。我总是忙着给出解决方案,忙着纠正错误,却从未真正停下来,仅仅是“听”着,感受着孩子那微小的、甚至有些混乱的内心世界。这种转变,从外在行为的压制,转变为内在的理解和连接,无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让家庭氛围的松动有了可能,不再是一味的紧绷和僵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