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质教育在美国8: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
定价:32.00元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5496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实例讲解素质教育的“金规则”
★规避教育歧途的经典之作
内容提要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量,要多学、多记;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让学生多问、多想。这个“童子功”的明显差别造成美国的学生后劲更足、创造力更强。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一些观点、访谈和文章,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例的分析和探讨,集中展示了作者“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核心思想。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旅美教育学家对祖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关注,体会到作者的爱之深,故而责之切。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和忐忑的。毕竟“素质教育”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再加上“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这种略带耸人听闻的标题,让我不禁想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篇纯粹的批判性文章,可能会充斥着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抱怨和指责,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沉闷。然而,翻开第一页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切入点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得多。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一些看似日常却又引人深思的场景,慢慢构建起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讨论空间。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仿佛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深夜的咖啡馆里交谈,他没有直接灌输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导你思考,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背后的逻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生硬的说教来得更有力量。它迫使你停下来,思考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以及我们为下一代规划的未来,究竟是基于他们真实的需求,还是我们时代的惯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极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教育学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日常语言。比如,对于一些西方教育理论的引入,他没有直接翻译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解释,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观点变得清晰明了。这种“翻译”的能力,是很多教育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让那些原本只关注考试分数的家长也能轻易地走进这场关于教育哲学的讨论,而不感到压力。整本书读下来,流畅自然,节奏把握得当,偶尔穿插的幽默感也让严肃的议题不至于过于沉重。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了理论研究者与广大的教育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逻辑严密到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组织的观察报告集。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不同的侧面,从基础知识的灌输到创造力的培养,再到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与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他没有过度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将教育者、家长和孩子置于一个复杂的互动场域中进行呈现。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举个例子,书中对“高效学习”的探讨,就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对效率的盲目追求。我们总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却忽略了知识内化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而这些恰恰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关键。这种对“慢”的价值的重新审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正在描述的那些场景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这种亲切感并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多么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他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种焦虑、期待与无助的复杂情绪。这种共情能力使得书中的讨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接地气的经验分享和反思。尤其是在谈及如何平衡应试压力与个体兴趣发展时,作者给出的建议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自身教育信念的工具箱。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提升。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构建一套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案。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平等、更理解关系的重新学习。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全书结尾处所展现出的那种面向未来的、审慎的乐观主义。他并没有让读者沉溺于对现有问题的哀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教育的未来图景。这种乐观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之上。他清晰地指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合格产品,而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强大内心的人。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贯穿了全书。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战场不在于课堂内的分数竞争,而在于如何塑造一个完整、有韧性、能够自我驱动的灵魂。读完此书,我感到自己的教育观被重新校准了一番,从追求外在的“表现分”,转向了关注内在的“成长力”,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