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
定价:39.8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徐荣谦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22234377
字数:1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既然相信中医绿色“无毒副作用”且 效果好!
与其去找偏方、秘方,不如好好学点儿中医儿科。
内容提要
《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由国内知名中医儿科专家徐荣谦执笔,全面深入讨论中医育儿的观念,并给出宝宝家长在家可以操作的中医育儿方法。就内容设置来说,对宝宝常见的发热、咳嗽、积食,设置了3个专题从育儿观念上面讲透彻;对具体某种病症,设置“辨清证型好治病”“多管齐下见效快”(推拿按摩、食疗方、常用中成药、外用方等等)“宝宝养护有妙招”三个核心栏目。《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因为专业,所以值得信赖;因为懂得妈妈们的焦虑,所以选择了轻松、易操作、有效的育儿方法给妈妈们。
目录
作者介绍
徐荣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媒网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题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
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中医儿科学》主编。
文摘
序言
前言
我当了几十年的儿科大夫,每次见到候诊室里孩子痛苦的样子和家长焦急的表情都很心疼。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金贵,医院的候诊大厅里等着的孩子和家长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冬春季来看感冒发热的和夏秋季来看腹泻的,简直要把医院挤破了。
其实这里面很多孩子是不必来医院的,还有很多孩子是不必反复来就诊的。家长的“不放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尤其是儿科相关知识。
很多家长自己有多大病都扛着,而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上医院。其实很多“小病”完全可以先在家观察护理,大多可以自行好转,避免了到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还有一些疾病在医生明确诊断后,在家细心护理即可,应耐心等待病情好转,而不要频频复诊,以免孩子更加疲劳,更不易恢复。
我在看病的时候,除了做诊断、开药方,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嘱咐家长在家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时还会教家长一些按摩、食疗的小方法,大大减少复诊次数。
我根据自己这些年的临床经验,又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组织编写了本书,希望能让家长朋友多了解一点儿科医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儿科护理方法,使小朋友们少上医院、少受罪。
当然,我组织编写本书,并不是让大家有病都在家自己治疗,不上医院,很多情况下,家长拿不准或处理不了,还是应该及时就医的,这在本书中也反复强调了。
希望本书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小朋友们健康成长。
徐荣谦
2015年5月
这本关于家庭中医的书籍,我早就想找一本能真正派上用场的了。市面上很多中医养生书,讲的那些理论知识对我来说实在太高深莫测,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古籍,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我那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我需要的,是一个能把复杂的经络穴位、草药配伍,用最日常、最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清楚的“拐杖”。想象一下,孩子半夜突然发烧咳嗽,急着想找个法子缓解,如果书里能清晰地指出哪个穴位按摩能退热,或者哪种家常食材煮水喝能止咳,那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希望这本书能像邻家大姐一样亲切,而不是像一位高高在上的老教授,让人望而却步。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小病不求医”这个承诺,它意味着我能在家中完成基础的、及时的干预,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奔波医院的疲惫。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图解,比如孩子不同哭声代表的不同病症,或者舌苔颜色的变化对照表,那就更完美了。期待它能成为我育儿工具箱里,那本最实用的工具书,而不是又一本落灰的理论教材。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教育最难的就是“辨证”环节,那就像给孩子望闻问切,光是看舌苔,我就常常感到迷茫——这个颜色偏淡,是气虚还是血虚?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下功夫,给出更直观的图示和描述,无疑会大大降低学习门槛。比如,针对“咳嗽”这一常见症状,如果能细致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咳嗽(比如痰多色白、干咳少痰、夜间加重等),并给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案,而不是一个“万能止咳方”,那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决策流程图:孩子出现A症状 → 观察B特征 → 采取C方法。这种结构化的知识梳理,对于忙碌的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最恰当的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小病不求医”的目标,而不是因为不确定而耽误病情。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所有声称能解决育儿难题的“秘籍”都持保留态度,毕竟带孩子看病那份焦虑和无助感,不是几页文字就能轻易抚平的。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实践经验和中医理念的落地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一些中医基础概念,比如“寒湿”、“风热”这些词汇,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孩子在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症状来举例说明。比如,孩子夏天贪凉,吃了太多冰西瓜,可能就会受寒,这时候妈妈应该如何快速辨识并采取行动?这些场景化的描述,对我这种没有中医背景的家长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她自己多年来用这些方法成功应对孩子常见病症的“实战案例”,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大大增强我的信心。毕竟,理论再好,不如一次成功的经验分享来得有力。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是“可信的”,而不是空泛的“鼓吹”,真正能让人感到“原来如此简单”的豁然开朗。
评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处理“急症”和“慢性病”上的侧重点是如何平衡的。很多时候,孩子的小毛病像是“拉锯战”,比如反复的湿疹、挑食厌食,这些看似不严重却极度折磨人的慢性问题,往往是中西医都头疼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长期的调理思路,教会我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来调理孩子的体质,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应急手册”的范畴。比如,如何根据孩子体质差异来调整辅食配方?如何通过推拿手法来改善消化不良?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临时抱佛脚的方子,而是一套完整的“体质培养”指南。毕竟,中医的精髓在于“治未病”和整体观,如果这本书能将这种深层次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带娃的琐碎细节中,那么它就真正称得上是“宝典”了。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建立一个对孩子身体有益的长期健康管理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追求高效和实用的现代家长,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操作起来过于繁琐、需要特殊材料或耗费大量时间的疗法。如果书里的食疗方子需要用到我完全不认识的药材,或者制作步骤需要一小时以上,那基本上就等同于“无效推荐”了,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执行。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的简易操作,比如用厨房里常备的姜、葱、红糖,或者几种常见的蔬菜熬汤。另外,对于推拿按摩,我希望讲解的力度和手法要非常明确,比如按压的时间是几秒,力度要到什么程度,会不会伤到孩子娇嫩的皮肤或穴位。这本书如果能平衡好“中医的深刻性”和“现代生活的便利性”,用最容易获得的资源,教我做出最有效率的判断和干预,那么它就能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真正成为我育儿路上的得力助手,而非又一堆美丽的空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