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越唠叨 越吼叫 你的教育越糟糕:与孩子正向、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定价:36.00元
售价:26.3元,便宜9.7元,折扣73
作者:李彦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4243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教出好孩子的秘诀,竟然是妈妈情绪平和!妈情绪决定孩子一生!
n◆吼叫和唠叨,是一种新的“体罚”!越唠叨越吼叫,你的孩子越糟糕!
n◆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是当年妈妈对我大吼大叫的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它是我童年的噩梦!——本书读者
n◆揭示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全面技巧!用语言的力量、用尊重和接纳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轻松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
n◆不用吼叫,心平气和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不用唠叨,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n内容提要
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你是否经常和孩子“碎碎念”?你是否经常控制不去自己情绪,朝孩子大发脾气?你是用过打骂、惩罚、刻意感动等方式?你是否常常觉得和孩子有距离感,并且常常和孩子发生争执……
n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家庭教育,首先源于良好的亲子沟通:而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沟通出了问题。”上面这些沟通方式,只会把你和孩子的关系推得更远,根本无法打开孩子的心扉,实现有效的沟通。但是很多的家长,却只会用唠叨、吼叫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殊不知,越唠叨越吼叫,你的教育越糟糕!
n本书所要讲的亲子沟通艺术,是教父母用平和而坚定的态度,不唠叨、不吼叫、不打骂,用语言的力量、用尊重和接纳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轻松解决亲子沟通的难题,塑造良好亲子关系。
n目录
章 面对孩子,父母要弯下腰来——迅速拉近和孩子关系的技巧
n用关爱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n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n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
n营造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
n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n保持信任,做孩子的朋友
n主动向孩子敞开心扉
n百分之百地接受孩子
n第二章 听懂孩子的心灵密码,做孩子好的朋友——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n做孩子的听众,父母要耐心十足
n放低姿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n与孩子交流时,父母要多听少说
n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n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
n善于听孩子话语的弦外之音
n从孩子的体态语言中捕获信息
n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n不要急于纠正孩子“出格”的想法
n第三章 父母怎样讲,孩子才会听——和孩子沟通的语言技巧
n低声细语地和孩子说话
n善待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n别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
n不要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n不要粗暴地对孩子说话
n与孩子谈话的内容要具体
n改变孩子不妨用一点暗示
n艺术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手段
n幽默一点儿又何妨
n父母也要勇于向孩子认错
n第四章 是父母“夸”出来的——赞赏和激励孩子的技巧
n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n及时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n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n在别人面前赞扬孩子
n不要随便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n勿把物质奖励当做表扬手段
n激励孩子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n第五章 批评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批评和处罚孩子的技巧
n永远不能用打骂的方式处罚孩子
n批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n不能给孩子乱贴负面标签
n面对孩子的错误,建议比批评更有效
n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
n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n批评孩子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n第六章 不要这样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沟通中应避免的不良方式
n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n对孩子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
n一味指责孩子的不是
n以爱的名义约束孩子
n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唠叨
n对孩子要求过高
n对孩子进行讥嘲和讽刺
n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n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
n第七章 让孩子善于说出来——提高孩子沟通素质的技巧
n让孩子喜欢开口,愿意说话
n让孩子先听后说
n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n教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n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n让孩子学会选择朋友
n教孩子学会和异往
n第八章好关系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处理孩子特殊问题的沟通技巧
n孩子厌学怎么办
n孩子依赖性强怎么办
n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n孩子有网瘾怎么办
n孩子顶嘴怎么办
n孩子任性怎么办
n孩子虚荣怎么办
n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
n作者介绍
李彦芳,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曾做过多年中学教师,先专注于家庭教育及青少年问题研究。独立撰写出版图书多部,代表作有《妈妈应该为上小学孩子做的50件事》《就是这样教出来的》《教出女孩就这么轻松》《教出男孩就这么简单》等,深受好评。
文摘
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nn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n周末,她到当地一位教授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有神。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真漂亮。
n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n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对这位学者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n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的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n个案解析
n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只能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和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孩子后天的行动,应该予以肯定。
n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n有时候,也许孩子所取得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其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却是宝贵的。例如,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孩子通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计算方法。当他运算的时候,却因为马虎,算错了一个数字,后导致整个题目的结果错了。这时,父母首先该怎么做?是训斥孩子算错了,还是表扬孩子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许多父母可能会首先想到前者,他们只看到孩子的结果做错了,而没有看到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努力与收获。所以,建议父母们,每当你觉得孩子错了,想骂他、打他的时候,要从另一面去“发现”孩子的努力。
n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告诉孩子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比较,有时,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了一点点,只要努力与勤奋,就是在不停地前进。
n专家给父母的建议
n建议一: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n不要认为赏识就是要拼命夸奖孩子,其实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并表扬孩子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这种小目标的行为,才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n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就能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n建议二: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
n让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悬挂在墙上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显著地标明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并鼓励孩子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n建议三: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
n强调孩子“你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因而,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而要鼓励他的努力。
n建议四:学会用激将法激励孩子
n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晃来晃去,有一部分孩子走了过去,但还有部分孩子很害怕,站在桥上不敢动弹。这时,父母不妨走过去,对孩子说:“孩子,你看你的朋友小强已经走过去了,我相信你不会输给他,可以走过去。”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n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父母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父母的。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跟父母的关系自然就会更融洽,也会减少许多不听话的行为,从而去努力做事。
n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抓人眼球,那种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略带夸张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作为父母的眼球。我承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越是吼叫,孩子似乎越是顶嘴,然后我更生气,声音更大,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坦白说,很多育儿书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高高在上,或者过于理论化,让人觉得实践起来太难。但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感觉很接地气,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堆“必须做”的指令,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分享心得。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父母在面对孩子“叛逆期”或“情绪爆发”时的那种无力和挫败感。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沟通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比如,它如何解释孩子“大声”背后的真正需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反应模式。以往我总以为是孩子故意要惹我生气,现在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我的“大声”恰恰是关闭了有效沟通的通道。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理论支撑,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分析,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进行一场自我疗愈和技能升级的旅程。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特别是关于“倾听”的部分。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听话,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大人如何真正地、有质量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书中提到的“非暴力沟通”原则,在实际应用中被拆解成了几个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我尝试着在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没有急着去“解决问题”或者斥责他“小题大做”,而是先描述我看到的现象(“你现在看起来非常伤心”),然后表达我的感受(“我能感觉到你很难过”),最后清晰地表达我的需求(“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冷静下来看看怎么修复它”)。这个过程的神奇之处在于,仅仅是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变,孩子的哭闹声立刻小了下去,他抬起头看着我,仿佛在确认:“你是真的在听我说话吗?”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转变,是我过去十年育儿生涯中,最缺乏的一环。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工具箱,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能力去应对那些曾经让我束手无策的“高压时刻”,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常见的“好家长/坏家长”的二元对立陷阱。它承认了父母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并且提供了一种温和的自我修复路径。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命名”和“情绪容器”的讨论。在我的家庭里,过去我们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觉得“哭泣是软弱的表现”。但这本书指出,孩子只有学会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才能学会管理它。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语言模板,比如“我看到你握紧了拳头,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气?”这不仅仅是安抚,更是一种赋能。它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被看见、被接纳的,你不需要用吼叫或砸东西来表达它。这种深层次的尊重,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构建孩子健康的自我认知。而且,书中对“惩罚”与“后果”的区分也极其到位,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是引导而非报复,这一点对我重塑家庭规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走那种甜腻的“鸡汤”路线,而是带着一种直击痛点的力量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仿佛能穿透父母与孩子之间那层厚厚的误解和噪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权力斗争”的分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听话”,其实是孩子在争取独立自主权的一种笨拙尝试。以往我会用更强硬的方式去压制这种“尝试”,结果只会让冲突升级。这本书引导我退后一步,寻找那些看似是“对抗”实则是在寻求“尊重”的微小信号。它提供了一套“暂停与重塑”的流程,让我们在感觉自己即将“爆炸”时,能够迅速按下暂停键,重新选择一个更有建设性的回应方式。这种对人类行为心理的精准捕捉,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很多教育书籍都倾向于提供“速效药方”,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长期研读和实践的“工具手册”。它没有承诺读完就能立刻拥有一个“完美听话”的孩子,而是承诺会帮助父母成为一个更清晰、更有耐心、更具同理心的沟通者。其中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失控行为”的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那些情景描述太真实了,让我忍不住在阅读时点头称是。作者强调,在公共场合,父母的首要任务不是“管住面子”,而是优先处理孩子的情绪,保持连接。这个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体面至上”的观念。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多好,而是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和安全感。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把焦点从“改变孩子”转移到“改变自己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上来,这才是通往长期有效沟通的唯一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