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砚台金帖系列 诸遂良倪宽赞 书法碑帖系列 |
| 作者 | 高松,徐运全,副,徐宇,高松,徐运全,副 |
| 定价 | 24.00元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58013331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褚遂良倪宽赞》中褚遂良,字登善,杭钱塘人。为初唐四家之一。褚博涉文史,精于楷法,尤工隶书,行学二王,楷师欧、虞,太宗时经魏徵推荐即召为侍书,出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命他鉴定真伪,故其书能深得右军书法三昧,并能自成家法,书风疏瘦劲炼,微杂隶意,显得古雅绝俗,《唐人书评》谓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其实他早年写的楷书如〈孟法师碑〉尚刻意欧字并参以分隶法,显得方劲古拙,至晚年后渐自成风貌,清腴遒劲,极富姿态,如〈雁塔圣教序〉即其代表之作。《褚遂良倪宽赞》传为褚遂良所书,书后未记载所书时年月,但据赵孟坚跋云当为晚年之作,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细观此书笔力遒劲,点画挺拔,轻重分明,画之中截,纯以中锋提运,故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而画之两边不光而毛,极富质感,有虽瘦而实腴,似癯而实清之妙。其结字横势多平,并微杂隶意,极其端庄温雅,赵孟坚跋云:'褚书《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撄之。'更为可喜的是此赞为墨迹,为我们研究褚楷用笔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初学者若能以此赞入手,继则可临《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以深入堂奥,自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起来,我书房里还有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关于宋词意境的鉴赏读物,那本书的立意和这本书的侧重点截然不同。那本宋词鉴赏,重点在于“情”,是解读词牌的韵律美和词人内心的细腻愁绪。书中对柳永、苏轼等人的词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使得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夜晚,泡上一杯清茶,伴着那本书的文字,去想象词人登高望远、低回婉转的心境。阅读那本书带来的感悟,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慰藉和对古典文学的再认识,它提供的是一种情绪的共鸣和审美的提升。与专注于技法和结构的书法帖相比,它更像是心灵的按摩,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寄托。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那堆积如山的旧书,偶然发现了另一本我很久以前买的关于篆刻艺术的集册,那本书的装帧风格和我一直追求的工整、严谨的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本篆刻集里,作者偏爱用那种粗犷、大气的朱文印章,印泥的厚重感透过纸张似乎都能扑面而来,每一个刻痕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书中收录的几方秦汉时期的古印,那种古朴自然、浑然天成的气势,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鬼斧神工。每次临摹印章的布局时,我都会参考那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在方寸之间寻求平衡与变化,如何通过篆法的错落有致来营造视觉上的层次感。与那些追求秀雅的碑帖相比,那本篆刻集简直是一股清流,展现了艺术的另一重面向——那种不加雕饰的原始美感,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书法艺术的选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刚翻开它,就被那些精妙绝伦的笔法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选材非常讲究,每一页都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书家们的心跳与呼吸。特别是那些对笔锋的细致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总觉得某些笔画写不出那种韵味,现在对照着书里的图例和讲解,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运笔的提按顿挫上。装帧设计也颇为雅致,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影印的拓本,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神韵,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书法史,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展示,能让人感受到不同时代书风的演变与交融。对于致力于提升自身书法功底的同道中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值得反复揣摩品味,从中汲取无穷的艺术滋养。
评分我记得我收藏的另一本关于敦煌壁画摹本的画册,其视觉冲击力是任何碑帖都无法比拟的。那本画册色彩之斑斓,线条之流畅,简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衣带飘举,神态各异,那种动态美和生命力是静止的文字和线条难以企及的。每当我感到创作枯竭,需要寻找新的灵感时,我就会翻开那本画册,去感受那种融合了印度、中原乃至西域风格的大气磅礴。那本画册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色彩的张力来烘托主题,如何在复杂的构图中保持主次的清晰。虽然题材完全不同,但那种对造型能力的极致追求,和书法对笔墨控制的极致要求,在艺术精神上是相通的——都是对“完美”形态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表达。
评分除了这些与古典艺术相关的书籍,我还有一本关于现代摄影理论的译著,这本书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形成了有趣的对话。那本摄影理论,详细阐述了构图中的“黄金分割”、光影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景深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这些概念既科学又严谨。我试着用摄影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古代碑刻的布局,发现那些书家在无意中也遵循了某些视觉平衡的原则,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气”和“势”来衡量,而不是精确的数字比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传统艺术中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画安排,背后是否蕴含着一套深层的、可被现代理论解读的逻辑。这种跨学科的启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定义,它不再局限于某一门类,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可被观察和分析的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