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杂粮养生堂
定价:28.00元
作者:孔令谦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2220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现代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导致了众多的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的身体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重要资本。本书内容全面详实、结构合理清晰、语言明快干练、装帧精巧美观,满足人们对杂粮养生知识的需求。
内容提要
杂粮食品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是因为杂粮营养素全面均衡,其中含有高比例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铁、钙、硒、磷、镁和维生素E、B族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研究表明,杂粮中所含的营养物质能起到抗疲劳、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降压降脂、美容抗衰老等作用。如果能根据人体体质合理食用,则能达到明目去痘、乌发美容、益智安神、强筋壮骨、延年益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五谷杂粮中包含许多防病、祛病的营养物质,广义上说,其本身就是一种药物。其实药食乃同源,两者是很难分开的。疾病的本质乃是生理、心理的失衡,养生目的之根本就在于使机体恢复平衡。杂粮养生之法在于合理膳食,从这个意义上说,杂粮养生就是合理膳食。而合理膳食却是一个系统的养生工程。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现代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导致了众多的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的身体是适应这个社会的重要资本。本着继承发扬、服务社会的宗旨,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以满足人们对杂粮养生知识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借鉴了其他相关书籍之长短,力争使该书内容全面详实、结构合理清晰、语言明快干练、装帧精巧美观。
目录
章 五谷杂粮:天然的养生品
走进五谷杂粮
五谷杂粮的营养
五谷杂粮的四性五味
根据自己体质来选择杂粮
根据你的年龄选择杂粮
五谷杂粮食用中的健康提示
第二章 粗中有细的谷物养生
小米
大米
黑米
荞麦
小麦
大麦
玉米
高粱
燕麦
薏米
第三章 功效神奇的豆类养生
黄豆
黑豆
绿豆
豇豆
豌豆
蚕豆
第四章 薯芋瓜类的另类养生
番薯
土豆
芋头
山药
南瓜
芝麻
花生
第五章 五谷杂粮的四季养生
春季杂粮养生法
夏季杂粮养生法
秋季杂粮养生法
冬季杂粮养生法
第六章 五谷杂粮的烹调养生
五谷粥膳
五谷靓汤
五谷茗饮
五谷佳肴
第七章 五谷杂粮的美容养生
美丽肌肤
润发黑发
美体
祛除青春痘
养颜祛斑
第八章 五谷杂粮治疗慢性病
哮喘
肺炎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性痢疾
原发性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脑血管意外
泌尿系感染
慢性前列腺炎
糖尿病
甲状腺肿大
更年期综合症
急性炎
作者介绍
孔令谦,男,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中医孔少华长子。自幼随父临诊,尽得其传,其间拜太极拳家孙剑云为师,研习太极与养生之道。多年来,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对养生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自然疗法、文化养生四位一体模式。著有《孔伯华及传
文摘
序言
这部名为《杂粮养生堂》的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详尽介绍各种粗粮营养价值、烹饪方法的实用指南,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健康气息。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却是对古代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深度挖掘,以及大量篇幅用来论述五谷杂粮在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对应关系。书中花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讲解“粳米之性,甘平入脾”,并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段落来佐证,内容之古奥,让我这个只想知道如何煮出好吃杂粮粥的现代读者感到有些吃力。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传统养生理论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食谱集。比如,书中详尽描绘了不同季节对应不同主食的“调和之道”,比如春季应多食“发散之谷”,冬季则需“收敛之粮”,这种宏观的养生理念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对于急需操作指南的我来说,这种对理论的过度阐释,使得实际操作性大大降低。我期望看到的那些关于藜麦、奇亚籽等“网红”杂粮的现代化处理方式,或者是一些快节奏生活下的简易早餐方案,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倒是对“稷”和“黍”的典故考据,令人不得不感叹作者在文化底蕴上的深厚积累,只是这份深度,似乎偏离了“养生堂”应有的亲民路线。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带着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上确实让人联想到质朴的田间作物,挺符合主题氛围。但内容上,我真是大跌眼镜。我本来是冲着“养生”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降三高、控血糖的科学数据支持,或者至少是经过现代营养学验证的健康搭配。结果,书里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五谷为养,有次及之”的哲学层面的东西。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在第十四章“药食同源的杂粮应用”中,找到了关于红豆和薏米的只言片语,但描述方式极其含糊,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剂量或疗程建议,更多的是讲述它们在古代医案中如何被使用,配方也复杂得像是炼丹术,需要用到好几种我都没听过的药材和复杂的炮制工艺。我试着按照书中一个关于“健脾祛湿”的方子去尝试,结果光是准备材料和清洗、浸泡的步骤,就耗费了我整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做出来的成品口感也远不如我平时用电饭煲煮的糙米饭。这种过于注重“道”而轻视“术”的写法,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打了折扣,更像是一本研究古代主食文化的“冷门”读物,而非能指导日常生活的“养生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有时候像一个老学究在慷慨陈词,引经据典,文风古朴厚重,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某个旧时代的书房。但下一页,它又突然转向一种非常口语化、近乎“唠嗑”的语气,开始分享一些作者年轻时在乡村采风的轶事,比如如何向一位百岁老人学习用传统石磨磨制高粱面。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破碎和难以集中。我特别期待的,是关于各种现代杂粮,比如燕麦的深加工产品,或者不同品种燕麦(钢切、快煮、即食)之间的营养差异比较,书中完全没有涉及。相反,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追溯“粟米”在周代祭祀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地域对“麦”的称呼演变。我理解作者是想构建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但对于我这种只想快速掌握健康饮食技巧的读者来说,这些历史的边角料显得过于冗余。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去听一场学术报告,讲者知识渊博,但主题却常常跑偏,听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套清晰的行动方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养生”部分,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不是具体的、可量化的指导。例如,关于“杂粮的粗细对消化吸收的影响”这一重要议题,书中只是笼统地提到“细磨易耗气”,而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纤维含量、升糖指数(GI值)的对比数据,更不用说给出不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儿童)的最佳粗细比例建议。我原以为“养生堂”会提供类似“早餐建议:小米粥+少量红豆,水米比例1:6,煮沸后转小火焖煮30分钟”这样具体的操作步骤。但这本书里,要么是过于宏大的古代理论,要么就是一些模糊的、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去感觉的经验之谈,比如“当你感到腹胀时,说明今日的黍米不宜多食”。这种高度依赖个人主观感受的指导,在现代社会对精准信息的需求下,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我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哲学散文集,而非一本能指导我明天早餐吃什么的工具书,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古代养生哲学的深度背景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让我感到困惑。它似乎是把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文章、讲稿、以及一些田野调查笔记,简单地拼凑在了一起。章节之间缺乏平滑的过渡,主题的切换极其突兀。可能上一章还在详细分析“芡实”的药用价值和采集时机,下一章画风一转,就开始讨论近代工业化对传统面食制作工艺的冲击,仿佛完全是两个不同主题的书籍被强行缝合。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比如从基础杂粮介绍,到营养搭配,再到进阶食谱开发。但这本书里,食谱内容几乎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章节的尾部,而且大多是偏向于传统节日或特定时令的复杂制作方法,完全没有考虑现代厨房的便利性。比如,书中介绍了一款需要用竹篓蒸制数小时的“青稞粑粑”,我尝试着在普通蒸锅里复制,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考据,但作为一本面向广大爱好健康饮食读者的“堂”,它在清晰度、实用性和结构逻辑上,都显得不够成熟和连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