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生活学数学
定价:19.80元
作者:曹亮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211394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家都认为数学很重要,可是也害怕数学,甚至常常质疑为什么要学那么多生活中用不到的数学!数学真的像大家想的那样,遥不可及吗?曹老师的《从生活学数学》,以“学、说、算、变、看、想”为题,借用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实际例子,带你从生活中“学”会万物背后的数与形,探讨乱七八糟、不三不四等等和数学有关的“说”法,教你如何估“算”,思考“变”与如何应变的代数问题,用一点数学眼光“看”都市街道,“想”清楚你说的话是否符合逻辑。
一起进到曹老师的生活数学教室来,保你一生受用!《从生活学数学》由曹亮吉编著。
目录
序(版) 数学就在你身边第0篇 学篇 学什么、怎么学 0.1 人是寻求规律的动物 0.2 从“规律”到“模式” 0.3 问路 0.4 寻根 0.5 积分榜的学问篇 说篇 说什么,怎么说 1.1 1、2、3…… 1.2 向前看,怎么理解? 1.3 鸡同鸭讲 1.4 分门别类 1.5 举一反三第2篇 算篇 算什么、怎么算 2.1 现代的觉者 2.2 新闻焦点数字 2.3 差不多先生的一天 2.4 去零术 2.5 7等于1 2.6 潜在的无穷第3篇 变篇 变什么,怎么变 3.1 代数思维的核心 3.2 类化成系统 3.3 关系的类化 3.4 数学模型 3.5 等比的世界 3.6 音,调对了吗? 3.7 频率的平均第4篇 看篇 看什么、怎么看 4.1 找路 4.2 登高远眺 4.3 左边的路给谁走? 4.4 孪生的左与右 4.5 对称 4.6 带状装饰第5篇 想篇 想什么,怎么想 5.1 数学是一种语言 5.2 集体与个体之间 5.3 人皆有死 5.4 混水就能摸到鱼? 5.5 0与1之间的选择 5.6 挑战约定,凸显特色
作者介绍
曹亮吉,1943年生于东京,三岁返回中国台湾。台湾大学数学系学士,1972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自1976年在台湾大学数学系任教,曾担任系主任。2001年退休。曾担任《台湾数学期刊》和《科学月刊》总编辑。目前是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顾问。多年来以“阿草”为笔名,致力于数学与科普写作。著作有:《阿草的葫芦》、《微积分基本要义》、《阿草的历史故事》、《阿草的数学圣杯》《阿草的数学天地》等。《阿草的葫芦》更荣获届吴大酋犬科学普及著作创作类银签奖。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在讲述一个老朋友的日常生活,丝毫没有传统数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源自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场景:早上去菜市场买菜的讨价还价,制作烘焙甜点时对配料的精确称量,甚至是规划一次家庭旅行中的路线选择与时间分配。这些内容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抽象化”,而是脚踏实地地展示了数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支撑着我们的日常决策。例如,在讲解分数和比例的概念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如何将一个披萨完美分割给不同数量的朋友,或者如何根据天气预报调整出行计划中的资源调配,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背后的数学原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对于那些过去在数学课堂上感到吃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重新建立信心的绝佳入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那些小小的生活智慧,它们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更像是在享受一次轻松愉快的下午茶时光,而“数学”只是这次聚会中一位健谈的伙伴。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渗透力也令人惊喜。作者似乎深谙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它没有强迫你立即拿起笔计算,而是鼓励你先去观察和感受。比如,书中有一段论述了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从松果的排列到向日葵种子的分布,配上精美的插图,简直像是一部微型的自然科学史诗。它拓宽了我们对“数学”的定义边界,不再局限于代数和几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描述宇宙规律的语言。此外,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也极为考究,行间距的舒适度、字体的大小,都体现了对读者长时间阅读体验的尊重。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完整旅程。它没有提供任何高深莫测的解题秘籍,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根本的工具——那就是用数学的精确性和美感去重新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让人读完后意犹未尽,并开始带着新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生活细节。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类标题的书抱有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在保持极高可读性的同时,对于数学概念的深度挖掘也毫不含糊。它巧妙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植入了严谨的数学逻辑。比如,在讨论几何学时,作者并非只停留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而是深入到了建筑结构中的力学平衡,或者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是如何产生视觉和谐感的。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让你在为生活中的精妙设计感到惊叹时,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刚刚接触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数学原理。书中对于“优化问题”的探讨尤为精彩,它展示了如何用数学工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无论是物流路径规划还是个人时间的分配,都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日常难题的视角都变了,不再只是凭直觉蛮干,而是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个“最优解”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重塑了数学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过去,我总觉得数学是某种外在于我的、高高在上的学科,需要天赋才能掌握。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数学思维其实早已深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引爆点”将其激活。作者在行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对话式的语气,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持续的、耐心的思想引导。比如,书中会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小困境,然后引导读者一步步拆解,直到找到一个优雅的数学解决方案。这种探索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主体性和成就感。书中对逻辑推理的强调也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游戏,更是关于如何清晰、有条理地构建论证链条。这对于提升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读完后,我不再视解题为任务,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完全打破了教科书式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生活片段”组合而成,每一个片段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剧场,却又在主题上巧妙地相互呼应。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统计学和概率的那一章,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定义和证明,而是通过分析彩票的中奖概率、评估一次户外活动的风险等级,乃至解读新闻报道中的民意调查数据。这种应用驱动的学习路径,使得抽象的概率模型变得异常具体和可感。你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大数定律,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某些看似随机的事件在大量重复后会展现出惊人的规律性。更妙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总是会带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信息呈现方式可能带来的误导,比如如何解读图表的倾斜角度,或者某个数据样本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计算”的书,它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指南,让我在阅读后,看新闻、做决策时都多了几分审慎和明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