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1 一去二三里 邵康节 2 咏鹅 骆宾王 3 伤农 郑邀 4 中秋月 李峤 5 山中杂诗 吴均 6 静夜思 李白 7 咏华山 寇准 8 画鸡 唐寅 9 示儿 陆游 10 秋浦歌 李白 11 送兄 佚名 12 鹿柴 王维 13 寻隐者不遇 贾岛 14 农家 颜仁郁 15 早发白帝城 李白 16 江上渔者 范仲淹 17 舟夜书所见 査慎行 18 山中送别 王维 19 夜宿山寺 李白 20 夜雪 白居易 21 剑客 贾岛 2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23 病牛 李纲 24 扬子江 文天祥 25 江雪 柳宗元 26 雪梅 卢梅坡 27 古朗月行 李白 28 人日思归 薛道衡 29 绝句 杜甫 30 村居 高鼎 31 春晓 孟浩然 3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33 题临安邸 林升 34 马诗 李贺 35 所见 袁枚 36 渡汉江 宋之问 37 清明 杜牧 38 蚕妇 张俞 39 咏牡丹 王溥 40 小池 杨万里 41 池上 白居易 42 幼女词 施肩吾 43 官仓鼠 曹邺 44 悯农 李绅 45 赤日炎炎似火烧 无名氏 46 就义诗 杨继盛 47 八阵图 杜甫 48 哥舒歌 西鄙人 49 大风歌刘邦 刘邦 50 垓下歌项羽 项羽二年级 1 一去二三里 邵康节 2 咏鹅 骆宾王 3 伤农 郑邀 4 中秋月 李峤 5 山中杂诗 吴均 6 静夜思 李白 7 咏华山 寇准 8 画鸡 唐寅 9 示儿 陆游 10 秋浦歌 李白 11 送兄 佚名 12 鹿柴 王维 13 寻隐者不遇 贾岛 14 农家 颜仁郁 15 早发白帝城 李白 16 江上渔者 范仲淹 17 舟夜书所见 査慎行 18 山中送别 王维 19 夜宿山寺 李白 20 夜雪 白居易 21 剑 客 贾岛 2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23 病牛 李纲 24 扬子江 文天祥 25 江雪 柳宗元 26 雪梅 卢梅坡 27 古朗月行 李白 28 人日思归 薛道衡 29 绝句 杜甫 30 村居 高鼎 31 春晓 孟浩然 3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33 题临安邸 林升 34 马诗 李贺 35 所见 袁枚 36 渡汉江 宋之问 37 清明 杜牧 38 蚕妇 张俞 39 咏牡丹 王溥 40 小池 杨万里 41 池上 白居易 42 幼女词 施肩吾 43 官仓鼠 曹邺 44 悯农 李绅 45 赤日炎炎似火烧 无名氏 46 就义诗 杨继盛 47 八阵图 杜甫 48 哥舒歌 西鄙人 49 大风歌刘邦 刘邦 50 垓下歌项羽 项羽三年级 1 山中问答 李白 2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4 别董大 高适 5 金缕衣 无名氏 6 游子吟 孟郊 7 望天门山 李白 8 陇西行 陈陶 9 枫桥夜泊 张继 10 商山早行 温庭筠 1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12 从军行 王昌龄 13 峨眉山月歌 李白 14 渔家傲 范仲淹 15 山中 王勃 16 登鹳雀楼 王之涣 17 蝉 虞世南 18 嫦娥 李商隐 19 泊秦淮 杜牧 20 长干曲 崔颢 21 吴兴杂诗 阮元 22 复台 郑成功 23 燕九竹枝词 孔尚任 24 小松 杜荀鹤 25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6 凉州词 王之涣 27 咏柳 贺知章 28 初春小雨 韩愈 29 春日 朱熹 30 雨晴 王驾 31 乌衣巷 刘禹锡 32 定风波 苏轼 33 出郊 杨慎 34 闺怨 王昌龄 35 伤田家 聂夷中 36 春残 李清照 37 晚春 王令 38 行宫 元稹 39 清明 金圣叹 40 送上人 刘长卿 41 辛夷坞 王维 42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43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44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45 约客 赵师秀 4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47 南池 李郢 48 乞巧 林杰 49 题乌江亭 杜牧 50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四年级 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 南园 李贺 3 使至塞上 王维 4 题西林壁 苏轼 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6 宿建德江 孟浩然 7 画菊 郑思肖 8 独坐敬亭山 李白 9 观猎 王维 10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1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12 登岳阳楼 杜甫 13 望洞庭 刘禹锡 1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15 黄鹤楼 崔颢 16 鲁山山行 梅尧臣 17 赤壁 杜牧 18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19 渡荆门送别 李白 20 樵夫 萧德藻 21 白梅 王冕 22 碛中作 岑参 23 次北固山下 王湾 24 卜算子·咏梅 陆游 25 问刘十九 白居易 26 渔歌子 张志和 27 春望 杜甫 2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29 春游湖 徐俯 30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1 春日偶成 程颢 32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3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34 浪淘沙 李煜 35 蚕妇吟 谢枋得 36 清平乐 黄庭坚 37 如梦令 李清照 38 游山西村 陆游 39 登科后 孟郊 40 忆江南 白居易 41 寒食 韩翃 42 乡村四月 翁卷 43 三衢道中 曾几 44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 李商隐 45 送别 无名氏 46 江南 47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48 从军行 杨炯 49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50 钗头凤 陆游五年级 1 秋思 张籍 2 秋风引 刘禹锡 3 舟过安仁 杨万里 4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5 秋夕 杜牧 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7 蜀中九日 王勃 8 浪淘沙 刘禹锡 9 过三闾庙 戴叔伦 10 霜月 李商隐 11 三五七言 李白 12 野望 王绩 13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14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5 长相思 纳兰性德 16 重别周尚书 庾信 17 墨梅 王冕 18 菩萨蛮 韦庄 19 燕子矶口占 史可法 20 客中行 李白 2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22 寒夜 杜耒 23 对酒 秋瑾 24 送别 王维 25 立春偶成 张栻 26 新雷 张维屏 27 泊船瓜州 王安石 28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29 春日 秦观 30 夜直 王安石 3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32 浣溪沙 晏殊 33 旅夜书怀 杜甫 34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35 如梦令 李清照 36 北陂杏花 王安石 37 牧童 吕岩 38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39 月夜 刘方平 40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41 花影 苏轼 42 离思五首 元稹六年级 1 鸟鸣涧 王维 2 竹石 郑燮 3 子夜吴歌 李白 4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皮日休 5 七步诗 曹植 6 相见欢 李煜 7 石灰吟 于谦 8 山居秋暝 王维 9 江村晚眺 戴复古 10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11 菊花 元稹 12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3 天净沙 秋 白朴 14 诉衷情 陆游 15 芙蓉楼宋辛渐 王昌龄 16 迢迢牵牛星 无名氏 17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8 明日歌 钱福 19 营州歌 高适 20 月夜 杜甫 21 浣溪沙 秦观 2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23 采薇 2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25 终南望余雪 祖咏 26 城东早春 杨巨源 27 无题 李商隐 28 望岳 杜甫 29 湖上 徐元杰 30 村行 王禹偁 31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32 东马塍 朱淑真 33 春夜喜雨 杜甫 34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35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36 戏答元珍 欧阳修 37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38 论诗五首 赵翼 39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40 马上作 戚继光 4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4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43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4 赠别 杜牧 45 夏日绝句 李清照 46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47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8 望江南 温庭筠 49 慈仁寺荷花池 何绍基 50 满江红 岳飞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节奏感。那种“一周一首”的设定,看似松散,实则是一种极佳的“慢阅读”训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习惯于快速扫视和即时满足,但古典诗词的美,恰恰需要时间去浸润、去消化。这种周期性的阅读安排,迫使我放慢脚步,每天只专注于一首作品的细细品味。我尝试着在读完当天的诗词后,不再急于翻到下一页,而是会留出几分钟,在脑海中模拟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物和作者的心情。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提高了,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感捕捉也更敏锐了。这种强迫性的“放缓”,反而成为了我对抗现代生活焦虑的有效解药,让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休憩和重塑。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连接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孤立的诗词集合,而是通过一种微妙的方式,将古代的文学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比如,书中有些诗句用来描绘离愁别绪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近期一次匆忙的告别;而赞美友谊的篇章,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几个老友。更妙的是,它似乎能精准地在你最需要某种情绪抚慰的时候,将对应的作品推到你面前。当我感到迷茫时,读到苏轼旷达的句子,心中便豁然开朗;当我需要一点力量时,那些边塞诗的豪迈气息便能立刻充盈胸腔。这种奇妙的共振感,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变成了一场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双向对话。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时刻相伴的知己,总能在对的时间,递给你最需要的慰藉与启迪。
评分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这本书采取的注释和赏析模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动辄堆砌生僻典故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深度的解读方式。对于一些关键的字词,注释得体且精准,能迅速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避免了频繁翻阅字典的尴尬。而随后的赏析部分,更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进行一次私密的对话。它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体会诗词背后的情境、意象的关联,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特别欣赏它对意境的描摹,往往能用现代的语言,精准地捕捉到古人笔下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这种解析方式,既满足了我求知欲,又保持了诗词原有的那份神秘感和想象空间,读完后总能留下一些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味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而又不失雅致的感觉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显得古朴又不失现代审美。内页的纸张也选得极好,米白色的纸张减少了阅读时的视觉疲劳,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宋词小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装帧上看得出设计者下了不少功夫,每一册书之间的衔接都非常顺畅,那种“套装”的完整性被完美地体现出来,让人有种集齐一套珍宝的满足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侧边的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整,拿在手里翻阅时,那种仪式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玩的艺术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把它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古籍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眼光,实在是非常独到且富有层次感。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必背”篇目,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穿插安排,构成了一张精致的文学地图。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收录了一些相对小众但意境深远的篇章,这些诗词往往能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更赞的是它对季节、心境的对应编排,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引路人,在时间的河流中缓缓前行。比如,初春的生机盎然、盛夏的溽热与清凉、深秋的萧瑟与哲思,以及冬日的静谧与期盼,都被这些精心挑选的文字一一捕捉,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本接收,升华为一种沉浸式的生命体验。这种编排上的匠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典诗词情感谱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咏物或抒怀,而是感受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古代文人心灵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