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布拉·W.哈夫纳(Debra W. Haffner)
一位有着25年性教育经验的专家,曾任美国性知识教育理事会(SIECUS)会长兼1席执行官长达12年,也曾任“美国性教育者、咨询师、治疗师协会”的1席执行官,创立了全美支持性教育联盟和全美青少年性健康WY会;拥有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和威得恩大学公共服务博士学位。
她经常受邀出席美国各大电视专业节目,定期在美国各地家长课堂进行演讲。她的性教育工作受到美国性科学研究会、青少年医学协会等众多机构的高度认可。除本书外,她的重要著作还包括:《21世纪父母BD》(What Every 21st-Centry Parent Needs to KDw)、《巧谈: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家庭养育指南》(Beyond The Big Talk: Every Parent’s Guide to Raising Sexually Healthy Teens from Middle School to High School and Beyond)。
自序(D二版)
序言(D一版)
译者序
D一章基础篇
性健康的家庭
关键:发现可教时刻
沟通指南
父母小贴士
D二章婴儿和学步儿(0~2岁)
价值观练习(0~2岁)
父母的感觉
触摸的重要性
关于包皮环割术的决定
从医院回到家的DYT
教孩子认识身体部位
生殖器探究
考虑性别角色
特别话题
孩子的照看者
D三章学龄前儿童(2~5岁)
价值观练习(2~5岁)
认识身体部位
洗浴时间
“我想单D待着!”
生殖器触摸
“我们正在扮演医生,妈妈”
友谊与情感
“我长大了要和妈妈结婚”
“我的儿子是同性恋吗?”
“我是从哪儿来的?”
D父母正做爱时孩子走进来
特别话题
幼儿园中的性问题
性侵害
D四章小学低年级(5~8岁)
价值观练习(5~8岁)
孩子正在长大
告诉孩子生命的来源
男孩女孩一起洗澡
手淫
孩子间的性游戏
友谊
“假小子”与“娘娘腔”
孩子去别人家里玩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看它”
新闻
积J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
“你有艾滋病”
“哦,S@#S!”
“布兰妮综合征”
特别话题
离婚问题
父母约会
D孩子不是以“妈妈和爸爸彼此相爱”的方式怀上时
D五章小学高年级和初中(9岁以上)
价值观练习(9岁以上)
为青春期做准备
为女儿的青春期做准备
为儿子的青春期做准备
让男孩和女孩了解对方的身体变化
早发育者和晚发育者
“我正常吗?”
情感发展
对待从不提问的准青春期孩子
手淫
男孩女孩“一起出去”
“妈妈,我想我是个同性恋”
身体形象、外貌与饮食
少男少女杂志
爸爸,你会给我买《花花公子》吗?
网络
特别话题
学校里的性骚扰
怎样评价家庭以外的性教育
后记
致谢
附录
走向性健康
这不再是一个羞答答的时代。
近20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已经使传统的中国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性场景之中。性从讳莫如深的氛围中渐渐凸现出来,从深闺走向了生活的前台。过去人们谈性色变,现在不少人不仅不再讳言性,反而对之津津乐道。在缤纷的都市生活中,性问题尤其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所在,其中Z令人担心的莫过于青少年中出现的性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性萌动的时期,伴随着D二性征的出现,少男少女们也萌发了明显的性好奇。这种性好奇与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的有明显不同,它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心理好奇,而且具备了生理基础,并随时有可能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性行为。青春期的问题并不始自青春期,而是源于孩子在更小的时候是否接受过适D的性教育。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缺乏健康的性教育,那么他们在JT这个开放的社会中生活,J有可能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性问题。因此,父母在自己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对他们进行适D的性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但是进行性教育和性病预防也有阻力。记得几年前有人建议在公共场所设立避孕套自取处时,不少人曾愤怒地高呼反对,认为这是对青少年的性教唆,是诲淫之举,怕因之把那些天真无邪的青少年带坏。可是,在这里,我想问一句:作为家长,作为长辈,你们在性方面对自己的孩子、对JT的年轻一代究竟有多少了解?再说,过去并未有人进行过这种所谓的性教唆,那么多的性问题又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且不说艾滋病和其他性病JT在中国已呈蔓延之势,单J少女、未婚青年女性因无保护性交而造成的无数怀孕和流产事例来看,性的无知已经对诸多青少年女性造成了严重的甚至是终生无法弥补的损害,比如有的因人流过度刮宫而造成终身不育。对青春期性发育的无知,也使数以万计的青少年产生性方面的精神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觉得自己性发育不正常而忧虑成疾,有的孩子因受到性侵害而终生对性抱有恐惧心理。
目前,市面上有一本影响颇大的以时下中学生性现状为主题的书,尽管该书只采访了十多个青少年的性经历,但已足以令JR中国的父母们振聋发聩。因为它用醒目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性方面,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已不再天真,他们卷入性活动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认为书中总结的两个统计数据Z具震撼性:(1)书中那些学生初次发生性行为时,**不用安全套;(2)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不知道。在我自己所做的一些研究中,也无数次地遇到过相似的案例。
是做一个若无其事、掩耳盗铃的父母,听任自己的孩子继续背着你们进行性活动,还是正视现实,积J地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呢?我想,作为孩子的父母,尤其是D生子女的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所有方面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谁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Z理想者莫过于其父母。由于我国社会长期的封建性,使中国人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把性看作一种丑陋的东西,不仅不可能对孩子谈性,J是大人之间也对此羞于启齿。这在昔日封闭的中国倒无所谓,但在JR开放的中国,在这个高科技简直要主宰万物的时代,在性信息狂轰滥炸的网络高速公路旁,仍然想让你的孩子长期与性信息绝缘,让他们长期处于性蒙昧之中,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回避是不行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正视这个时代,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性教育。
在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只有一个性健康的才可能拥有幸福的恋爱和婚姻生活。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预防性问题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长为性健康的,在性方面拥有幸福快乐的感受,能够更完美地享受人生。但是,我们知道,只有性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性健康的孩子,从而培养出性健康的。因此,父母在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性教育之前,1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性教育常识、健康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我想,大多数中国父母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完善的性教育常识和丰富的性教育经验。他们自己也需要学习,也需要一本系统讲述家庭性教育的好书来指导他们。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应D前中国家庭性教育的特殊需要,我们翻译了美国性知识教育理事会 、性教育专家黛布拉?哈夫纳的《从尿布到约会》一书,希望它能在新时期,为我国父母对子女进行性教育,起到特殊的推动作用。
在该书中,黛布拉?哈夫纳集她本人在美国2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之经验,J为系统、详尽、清晰地向父母们讲述了应如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对于传统的中国,其中的诸多观点、见解,足以引起成千上万中国家长的关注。以下几点J是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J为不同之处:
◎和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性羞耻感不同,该书反复强调要让孩子懂得性的美好,让他们学会享受性的愉悦。换句话说,让他们认识到性也是好东西。
◎和传统的中国父母从不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同,该书力主父母要及早、及时、长期地与孩子们谈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
◎和中国人羞于说性器官的名称不同,该书主张让孩子从小J学说性器官的正确名称,以免父母不在场时,若发生了与性器官有关的问题,其他能知道孩子出问题的性部位在哪儿,及时对之施救。
◎和我们干巴巴地讲生理解剖开展性教育不同,该书注意把心理和生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J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性和感情也确实是浑然一体的,一个情商很低的人,一个连朋友关系都建立不好的人,无论他(她)有多么正常的生理功能,也不可能与异性进行融洽和良好的性沟通……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J养成和人良好的沟通习惯,那么等他长大时,与自己伴侣的沟通J会顺利得多。
该书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在其每个章节中,都针对孩子某个具体的发展阶段,以Z简明的语言勾勒出便于孩子学习和了解的要点。
该书也适合于做性教育手册之用。如果家长读者没有耐心逐段阅读,而又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性教育内容的话,可以从标题中查明感兴趣的书页,直接査看所需。
该书也是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Z好的性教育参考书;对于大、中学生,自己看会更为贴切;其他一些也开卷有益,可以弥补一下自己未接受过良好性教育的缺陷。
我们必须看到,因为本书所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美国社会的,因此在有些方面和我国的现实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里所说的性问题,有的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有的尽管还未发生,但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聪明的人会防患于未然,不会等到问题成堆时再去抓耳挠腮。
中国家庭性教育要走的路还很远,但如果我们从JT开始,路J在脚下。
宇
2004年3月1日
(译者简介: 宇,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GNZM婚姻家庭问题专家。)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0-2岁、2-5岁、5-8岁、9岁以上)的性发育特征和身处的不同环境特点,本书为父母们提供了具体的性教育者指导。
本书共分五章,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
s 父母需要认真思考,您希望向孩子传递怎样的性价值观;
s 让孩子发现、懂得并欣赏身体与性的美好;
s 对孩子的性教育,需要及早、及时,在生活中随时寻找“可教时刻”,潜移默化;但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s 让孩子从小J学习说出性器官的正确名称,若发生了与性器官有关的问题时,孩子能够准确表达,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施救;
s 理解儿童性内容与性内容的区别,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认真聆听孩子的话语;
s 觉得不自在是正常的,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关键是积J回应,让孩子感觉到你愿意与他(她)交流性话题,你在这方面是值得信赖的;
s 性教育需要注意把心理和生理结合起来。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包括以下内容:
s 价值观练习——帮助父母确定并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性价值观;
s 可教时刻——帮助父母发现与孩子交流性话题的时机或切入口;
s 特别话题——为解决孩子的性难题提供切实指导;
s 阶段要点——帮助父母总结各年龄段性教育主题的要点。
J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性教育难题,比如以下一些情景,我们如何进行科学、适宜、有效地处理?本书给出了建议。
s 看到婴儿在探索自己的生殖器时,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可以怎样科学、适宜地处理?
s 面对孩子的疑问“为什么他有小鸡鸡,而我没有?”时,父母如何作答?
s 面对孩子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或者“宝宝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时,父母如何回答?
s 看到孩子们在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时,父母是否应该进行干预?
s 和伴侣密时,孩子突然闯进来,尴尬场面如何化解?
s 发现孩子浏览网站或手淫,父母该如何应对?
s 在引导孩子防止性侵时,父母可以怎么做?
s 在各类媒体中的性暗示无孔不入的JT,父母怎样与孩子谈论性?
s 如何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准备?
s 面对早发育或晚发育的孩子,父母需要怎样引导?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吸引眼球,那种温暖的色调和充满希望的排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真正为父母着想的好书。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些简洁却有力的插图,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让人瞬间产生一种信赖感。翻开内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到愉悦,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而是那种可以长久珍藏的厚重感。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说教或者过于学术化,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方式,从装帧到内文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亲切和实用的气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非常尊重家长,明白我们日常的忙碌和焦虑,所以努力将复杂的议题用最易于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光是看到“家长指南”这几个字,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仿佛手里握着一张通往科学育儿的地图,而不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那种期待感,就像等待一棵小树苗破土而出,充满了对未来美好可能性的憧h望。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文化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时,也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平衡性。它没有强行灌输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念,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鼓励父母根据自己家庭的价值观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沟通路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点冲击,很容易迷失方向。书中关于如何甄别信息来源、如何与伴侣达成共识的部分,无疑是为焦虑的家长们提供了一剂镇静剂。它提醒我们,最好的性教育,源于父母双方共同建立的、坚实的价值观后盾。这种务实到位的指导,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育儿手册范畴,更像是一本家庭关系建设的指南。
评分从装帧的精美程度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光是随书附赠的那套书签,设计感就非常强烈,简约却富有深意,让人爱不释手。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作品。它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将原本可能充满禁忌和尴尬的话题,转化成了一场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对话。阅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压力的增加,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赋能感——感觉自己终于拥有了清晰的蓝图和充足的信心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重要课题。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更自信、更坦然地陪伴孩子成长的力量。这本书,绝对是当代家长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反思。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急于给我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性”这个议题的固有观念和不安全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她似乎能穿透字里行间,直接与正在挣扎的家长对话,语气里没有指责,只有理解和鼓励。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那些天真却又尖锐的问题时,书里提供的那些“话术”和场景模拟,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着在脑海中代入那些情境,发现自己过去常常因为尴尬或不知所措而选择回避的做法,其实错失了建立深层信任的黄金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关于“怎么做”以及“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它强调了父母的情绪管理在性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比任何知识点的灌输都来得重要和持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层次感。对于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孩子,关注点在于身体的界限和隐私的初步认知,这部分内容非常基础却极其关键,常常被父母忽略。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即便是最微小的互动,也蕴含着建立安全感和尊重他人的巨大潜力。而当孩子进入学龄期,随着好奇心的爆炸式增长,这本书立刻切换到了一个更具策略性的引导模式。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堆名词解释,而是教导家长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阅读、观察自然甚至家庭的谈话中去。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那种突如其来的“大讨论”要有效得多,它让性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单独设立的、沉重的任务。这种前瞻性和适应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