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马健生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504138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由来已久,已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彻底的国家。所有的大学、学院、社区学院,不管是公立、私立还是营利性院校,都为生源和财政经费展开了竞争,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就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竞争激烈的巨型市场。
马健生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研究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围绕这一主题已经发表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论文和专著。本书又是他的一部力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和特点。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两党对于教育改革逐渐达成共识,即进行教育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旨在把美国的公立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模式”转化为一种“经济市场模式”,从而减少和克服过去公立学校体制的“垄断”与“官僚”,扩大儿童和家长自由选择权力,它主导着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进行市场化教育改革是美国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状况的反应。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美国便开始进行全面而坚定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同时,为了在国际生源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美国也愿意积极调整其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市场化。
教育市场化改革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物。美国比较早地从凯恩斯模式中跳出来,重视市场的作用,倡导自我放任,弘扬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小、低税收、改革福利制度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逐渐成为美国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当时的里根总统相继推行了紧缩货币、减税及税制改革、减少福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来削弱作用、注重市场机制,使美国的经济再度出现了繁荣。可以说,这一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策略主要是激发教育服务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开放教育服务,增加教育服务机构的类型。根据“自由”和“消费者主权”的原则,在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机构类型的同时,美国采取法律和经济措施增加和保障家庭的教育选择权利与选择能力。
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套有效的机制:(1)实行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2)充分应用竞争机制;(3)利用市场的非中心化和自主决策的原则;(4)拥有清晰、完善的教育产权制度。
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途径是: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系统内部的“狗鱼”,起到了激发学校之间相互竞争的作用;营利学校是公立学校系统之外具有战斗力的挑战者,强化了学校之间的竞争;教育券提高了家庭的选择能力,推动了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由来已久,已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彻底的国家。所有的大学、学院、社区学院,不管是公立、私立还是营利性院校,都为生源和财政经费展开了竞争,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就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竞争激烈的巨型市场。
教育市场化改革确实提高了美国的教育质量,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使得美国的教育发展陷入长期而激烈的争讼漩涡。
目录
导言
章 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二、美国公共教育的低效
三、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
四、新自由主义的倡导与辩护
五、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想的推动
第二章 教育市场化中的择校运动
一、美国择校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美国择校制度的历史发展
三、择校制度的相关法案
四、学校选择的形式与途径
五、关于择校运动的激烈论争
第三章 教育市场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券的进展
一、教育券的缘起
二、教育券的相关法案
三、教育券计划的新进展
四、教育券实施中的争议
第四章 教育市场化主要途径之二——特许学校的进展
一、特许学校的含义及特征
二、特许学校的缘起
三、特许学校相关法案和政策
四、特许学校的新发展状况
五、特许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争论
第五章 教育市场化的主要途径之三——营利学校的进展
一、美国营利学校的产生缘起
二、美国营利学校的发展
三、个案介绍
四、EMO的运营机制及特点
五、有关营利学校的争议
六、关于美国营利学校前景的争议
第六章 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一、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二、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式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第七章 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分析
一、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生产效率问题
二、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公平问题
三、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公益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马健生,男,1966年生,安徽繁昌人,中员,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研究。已经出版《教育改革动力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现代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比较教育》、《比较初等教育学》等20余部
文摘
序言
初读起来,我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学院派叙事,但又不像某些纯理论著作那样枯燥晦涩。他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政策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美国教育市场化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意识形态冲突。比如说,他对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和教育券制度(Voucher Programs)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的介绍,更着墨于这些政策在美国不同州和不同学区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隐性影响。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度渲染情绪化的口号,而是用事实和制度分析来引导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和形成判断。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诊断报告”,而不是一份带有强烈倾向性的“倡议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的排版和色调都透着一股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阅读体验感很舒适。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教育市场化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如何在“公平”这个宏大叙事与“效率”这个现实追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全球教育改革中一个永恒的难题。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审慎和深入的剖析路径,这对于希望全面理解美国经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信号。那种试图穿透表象,直抵改革驱动力和深层结构性矛盾的写作姿态,让人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旅程。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界定和量化“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毕竟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们的内涵可能天差地别。如果能看到扎实的案例支撑和数据分析,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罗列,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张力点”展开讨论。我感觉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选择权”与“责任义务”之间的悖论。当教育被推向市场,家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无疑是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但这种选择权是否会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差异,让资源匮乏的社区反而陷入更不利的境地?这是书中一个反复被提及的核心困境。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美国本土研究文献时,引用量非常可观,这显示出作者在学术积累上的深厚功底。他并没有全盘照搬既有的美国叙事,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市场化机制的内在缺陷和文化适应性问题。这种跨文化的审视视角,对于我们反思本土的教育改革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从阅读的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强烈冲击,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的感觉。作者在追溯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源头时,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从公共品到私人服务的观念转变图景,这背后涉及的是美国政治哲学的深刻变迁。阅读到关于评估体系和问责制的部分时,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数据焦虑”——当教育成果被高度量化和工具化之后,那些无法被轻易测量的非认知能力、公民素养和创造力,是否正在被系统性地边缘化?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政策研究范畴。文字风格在某些段落变得极其有力,仿佛在敲问着教育的终极目的,这种情感的投入,虽然克制,但极具穿透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层概念的比较,而是深入到了美国社会权力结构对教育改革的塑造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意识形态传播方面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市场化改革往往是披着“进步”和“解放”的外衣进入公众视野的,但作者细致地剖析了这些话语是如何被特定利益集团构建和推广的,以及它们如何成功地将原本应该属于公共责任的教育问题,转嫁成了家庭的个体选择责任。在阅读关于私有化与公共责任边界的论述时,我感到作者的分析是极为精妙的,他没有简单地将改革者描绘成恶人,而是揭示了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制度是如何以看似合理的逻辑,一步步导向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复杂局面。这本书读完后,感觉对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都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单一的、万能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