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熊国平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68490 |
| 出版年份: | 2017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3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6元 |
| 实际重量: | 0.522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熊国平,男,1973年出生于湖北赤壁市,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专业,2001年、2005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8年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执教,2011年任昆明规划局副局长(挂职),201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UPENNDESIGN SCHOO)访学学者,主持90余项规划设计项目,获国家及部省奖10余项,中标10余项,负责项目获建设部一等奖,国家银奖1项,获山东省优一等奖1项,河北省优一等奖1项,河北省优三等奖1项,江苏省三等奖4项,参与项目获建设部一等奖,国家铜奖1项,江苏省二等奖2项,在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市奖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参与1项,主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主持件雇和城乡建设都科枝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主持厅局级科研基金5项,参与2项,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出版译著《塑造城市——历史、理论、城市设计》,作为编委参与《城市规划资料集》第4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编写工作。主要专业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湖泊渔文化、江河渔文化、海洋渔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渔文化生态相关保护实践进行剖析与对比研究,以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研究案例,系统梳理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划定文化核心区、文化传播区、文化影响区和文化传播路线,确定渔文化的展示、传承、传播的重点区域和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指出渔文化合理利用方式,探索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限制性开发措施,保护水乡、渔村和船塘。
《规划理论与实践丛书: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可供从事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人员使用,亦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从这本书的题目来看,它似乎聚焦于一个非常具体的领域——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规划,但对于如何将“渔文化”这样一个人文因素融入其中,并且使其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我感到非常好奇。在我看来,渔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习俗和社区记忆。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科学的生态保护,既能保留其独特性,又能提升其生态价值,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视角和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在规划中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也很想了解,在规划过程中,是否会考虑到原住民的参与和权益,以及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如果书中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 showing how these complex considerations are addressed in real-world projects, then it would be incredibly valuable for my understanding.
评分我是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生态保护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最近我一直在关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试图将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本书的标题“正版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如何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渔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推动生态保护。我非常好奇,在规划过程中,如何将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改进捕捞方式来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或者如何利用传统的渔业知识来监测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内容感到兴趣。一个成功的生态保护区规划,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深入见解和具体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是一本考研教材,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充满了期待。我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并且对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方向非常感兴趣。了解到这本书的主题是“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这正是我希望深入了解的一个细分领域。在我以往的学习中,更多接触的是宏观的生态保护理论,而对于如何将特定文化(如渔文化)融入到具体的生态保护规划中,我希望能获得更具体、更实操性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理论基础、规划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维度,系统地讲解如何进行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例如,是否会包含如何进行区域生态评估、渔文化资源调查、规划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制定以及效果评估等内容?对于考研来说,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框架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这样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很喜欢,简洁大气,一眼就能看出是学术类的书籍。拿到手后,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翻阅时手感很好,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一直对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觉得非常有研究价值。这本书的标题“正版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立刻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将渔业传统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的可能。我正在考虑我的毕业设计是否可以围绕这类主题展开,所以想通过阅读相关的前沿著作来拓展思路,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潜在的研究方向。我尤其关注规划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在保护渔业文化的同时,实现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对书中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也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学习到一套系统性的规划思路和工具。
评分我是一名对社会学和人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文化研究的视角应用到环境保护领域。这本书的标题“正版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似乎将我一直关注的两个领域——文化与环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在我看来,任何形式的生态保护,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阻力,甚至适得其反。渔文化,作为一种与水域生态紧密相连的独特文化,其保护和传承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生态保护区的规划中,真正地尊重和发扬渔文化,让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渔村的文化特色,以及这些特色如何影响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来增强社区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