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9787503885969 中国林业出版社 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9787503885969 中国林业出版社 张启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启翔 著
图书标签:
  • 观赏园艺
  • 园林景观
  • 园艺研究
  • 中国园林
  • 园艺进展
  • 林业出版社
  • 张启翔
  • 园艺设计
  • 景观植物
  • 园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5969
商品编码:294339346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
作者 张启翔
定价 150.00元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03885969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张启翔主编的《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收集了我国2015年度观赏园艺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的多篇论文,涵盖种质资源、引种与育种、生理学研究、繁殖技术、分子生物学、应用研究等方面,代表了我国观赏园艺的发展方向,是园艺行业发展的成果汇集。

   作者简介

   目录
种质资源 泰山四种苔草属植物的耐寒性研究 10个樱属种和品种抗寒性研究 山楂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 女贞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研制 5种柏科植物叶表面形态观察 蓝花丹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耐冬山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不同姜黄种质生物学特性及品质成分比较 广州木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滇东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贵州贵安新区野生观花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贵州贵安新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应用研究 三角梅种质资源形态学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研究 百子莲品种资源收集与栽培引种与育种 野牛草表型变异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紫薇匍匐平展性状相关表型遗传分析 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舌状花解剖结构观察 基于AHP法的大菊F1代新品种筛选 毛华菊形态性状变异的数学分析 月季杂交幼胚培养技术研究 二倍体萱草F1代性状分析 卵叶牡丹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松萝凤梨转录组基因内部微卫星序列信息分析 温度对朱顶红花粉萌发的影响 庭院百合新品种引种试验 我国观赏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有髯鸢尾杂交育种与后代性状分析 蝴蝶兰观赏目标性状在正反交后代中的表现 切花向日葵的资源评价和自交系的表型分析 牡丹、芍药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研究 三倍体芍药品种花粉育性研究 仙客来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及其贮藏性的研究 岩生报春花部变异初探 疏花蔷薇与现代月季杂交育种研究 紫薇EST-SSR标记的开发和利用 铁皮石斛与大苞鞘石斛F1代观赏性状遗传分离的初步研究 大丽花引进品种综合评价AHP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不同倍性萱草杂交及胚培养研究 15个秋石斛兰品种间杂交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生理学研究 黑果枸杞耐肥测试 中原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研究 四种蝇子草属植物对zn、Cu、Pb、Cd的耐性与积累特性研究 土壤因素对蜡梅生长的影响研究 叶面施肥对6种海棠复壮效果的研究 自然降温过程中金叶大花六道木叶片解剖结构差异 北京地区植被屋面基质厚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大花萱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赤霉素处理对观果植物水枸子挂果期的影响 蜡梅花芽分化的初步研究 6个矮型景天的抗寒能力比较 6种玉簪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圆齿野鸦椿光合特性的影响 盐胁迫对杜梨生长及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四种不同颜色树兰色素成分分析 不同肥料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 高温胁迫及外源水杨酸对大丽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光照处理对8种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光质对菊花花青素苷合成与呈色的影响 凤丹种子发育进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利用隶属函数法对铁线莲属苗期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干旱胁迫下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诱导万寿菊不定根形成中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 培养条件对蒿柳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茵肥对百合“叶烧病”的防治效果 三个勋章菊品种的抗寒性比较 基质对江南地区油用牡丹生长的影响 夏蜡梅叶片结构对不同光强生境的响应 5种宿根花卉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与抗旱 淹水胁迫下9个牡丹品种生长及生理特性响应 有机施肥和化学施肥对三种石斛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勋章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花木荷的生长规律研究 铁冬青雌雄株的抗寒性比较研究 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开花特征与花粉活力研究 弱光胁迫对紫背冷水花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高温胁迫下两个山月桂(Kalmia latifolia)品种的生理响应 烟台翠雀开花特性研究繁殖技术 野生百合花器官愈伤组织诱导及生根研究 长寿花花器官离体培养研究 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铁线莲‘乌托邦’组织培养及褐化抑制 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分化及壮苗生根研究 金钻蔓绿绒不同取材部位的离体培养研究 白花Ⅱ水仙组织培养研究 空间诱变野鸦椿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非洲菊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应用正交设计优选文心兰原球茎增殖培养基研究 三种铁线莲种子萌发研究 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基质的筛选 玫红木槿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美人’梅不同扦插时间嫩枝扦插叶片内相关生理生化变化 特玉莲Echeveria runyonii ‘Topsy Turvy’花序再生体系的建立 浓处理对鞑靼忍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内蒙古11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催芽初步研究 不同LED光质处理对莲瓣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西双紫薇无菌播种研究 南川百合种子萌发及试管鳞茎的培育初探 芍药与牡丹组间‘Bartzella’的微繁殖技术研究 姬玉露不定芽诱导及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盐胁迫对木香薷种子萌发的影响 IBA和NAA对太行菊扦插成活效果的影响 洋桔梗叶片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蔷薇属2014-XY-3品系扦插繁殖研究 山月桂组培苗生根实验分子生物学 梅花花香PmEG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百合花中в-葡萄糖和木糖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白姜花miRNAl67的克隆及靶基因的预测 CmWRKY15增加菊花对黑斑病的敏感性 姜花脱落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HcNCED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菊花开花抑制因子CmFLC-likel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TRV介导的观赏花(Nicotiana sanderae)VIGS体系的构建 重瓣百合‘Double surprise’AGAMOU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桂花遗传转化条件初探 高温胁迫及外源水杨酸对大丽花花瓣XTHs基因表达的影响 姜花中转录抑制因子HcJAZ1和HcJAZ2的克隆与功能信息学分析 朵丽蝶兰花青素合成酶(ANS)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研究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观赏芍药研究态势分析 郊野公园近自然植物景观与群落生态设计研究 园林植物群落与心理舒适感初探 北京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绿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基于AHP的北京地区雨水花园植物选择研究 花境在北京园博园中的应用 乔草型绿地的占地比例与降温增湿效应的研究 城市的中小型绿地斑块几何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芳香疗法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广州市绿地中的朱槿及其景观应用调研 桂花在广州市城区绿地中的应用分析 花卉混播快速建植研究初探 木层孔褐根腐病菌侵染的古榕树的复壮救治 科学建设宿根花卉资源圃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植物景观现状与历史对比 文化景观遗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探讨 自然草甸对花卉混播群落建植的启示 北京市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研究 风景区地域性植物文化与植物资源初探 长沙市公园中践踏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植物应用调查分析 广州云台花园植物种类和应用调查分析 长沙市月湖公园植物配置及群落调查分析 长沙市综合公园芳香植物的应用调查 移动性植物景观的应用与创意设计 26种园林植物对臭氧响应的研究 中国花卉产业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园林艺术的千年传承与当代实践:一部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哲学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暂定为《山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哲学与技艺》 ISBN: 978-7-5352-XXXX-X (虚构) 作者: 王景明 (虚构) 出版社: 城市地理出版社 (虚构) 字数: 约 15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观赏园艺的科研进展与技术革新,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深厚根基——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哲学、美学思想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实践。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独特艺术门类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园林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和物象选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哲学之源——“天人合一”的园林观 古典园林,从来不是简单的植物堆砌或建筑的组合,它是中国人观察自然、理解宇宙、安顿心灵的物质载体。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理论基础。 1. 儒家伦理与秩序之美: 探讨儒家“礼制”观念如何渗透到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的轴线布局、等级划分和功能分区之中。园林中的建筑命名、对仗结构、功能场所的设定,无不体现着维护社会和谐与等级秩序的哲学诉求。园林作为“可游、可居、可观”的理想化社会缩影,如何承载文人对理想政治的寄托。 2. 道家山水与自然本真: 重点分析老庄哲学对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的影响。道家追求“返璞归真”,主张效法自然,反对人工的过度雕琢。书中将详细阐释“师法自然”的原则,如何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模拟无限的自然山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对“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道家辩证思维在叠山理水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3. 禅宗意境与空灵境界: 阐述佛教禅宗思想对宋代及明清园林审美趣味的影响。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园林中表现为对“空”的追求和对瞬间意境的捕捉。例如,如何通过枯山水(如果出现的话)、竹影、漏窗等元素,引导观者进入冥想状态,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净化。 第二部分:技艺之法——空间营建与物象运用 本部分从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角度,详细解读古典园林在物质层面的营造手法,着重于中国传统匠作工艺的精妙之处。 1. 叠山理水:点石成山,引水入园: 详细考察中国园林中“假山”的艺术处理。分析不同地域(如江南的太湖石、北方的黄石)石材的选择标准、堆叠技艺(如“悬、漏、瘦、透”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地形、空间尺度进行艺术夸张与变形。水体处理方面,探讨“活水”与“静水”的运用,曲径通幽的水路如何打破线性空间,营造探寻的乐趣。 2. 建筑构造与场所精神: 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结构特点,如穿堂、廊道、亭、榭、轩的功能性与装饰性。重点分析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例如,轩榭的朝向、窗洞的形状(团、方、梅花等)如何精确地框选外部景观,使建筑成为观景的媒介,而非最终目的。 3. 花木配置与四季更迭: 与观赏园艺的现代科学研究不同,本书侧重于花木在园林意境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价值。探讨“花史”文化,如对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偏爱,以及海棠、牡丹等花卉所承载的文人情怀与社会阶层属性。如何通过植物的色彩、姿态和花期安排,实现园林在四季流转中意境的微妙变化。 第三部分:文人情怀——诗、画、园的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诗歌、绘画、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本部分探讨了文人在园林创作与审美中的核心地位。 1. 诗入园:题咏与匾额的叙事功能: 分析楹联、匾额、碑刻在中国园林空间叙事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文字如何对游览者的感知进行“解码”,预设或引导观者对某一景点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使“景”与“意”紧密结合。 2. 画入园:山水画的空间转换: 考察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南宋院体及元代文人画)的空间透视法、留白处理和意境表达,如何被直接运用于园林的平面布局和立体营造中。园林被视为一幅可步入、可栖居的“活的画卷”。 3. 园林遗址的文献考证: 通过对《园冶》、《长物志》、《唐宋园林 স্থাপত্য》等经典文献的细致梳理,结合现存历史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颐和园等)的实地考察成果,对明清时期园林营造的实际操作规范与审美取向进行还原与论证。 结语: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而非仅仅观赏其表象的入口。它不是园艺技术的指导手册,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人造空间中的哲学体现。通过对“山水意境”的深入挖掘,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理想生活、对自然秩序的永恒追求。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建筑、美学史、文化哲学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及普通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翻开它,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分类、起源和进化的一些探讨。我一直对不同植物的家族渊源和它们是如何演变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形态感到好奇,书中这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非常值得期待。再往下看,关于一些具体观赏植物的栽培生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比如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病虫害的抗性机制,这些都是园艺工作者最实用、最核心的知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栽培方法,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那些多年生草本、木本观赏植物的繁殖与栽培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延长花期、提高观赏期,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休眠打破、激素调控等前沿技术在观赏植物生产中的应用,如果能有这方面的介绍,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另外,对于一些珍稀濒危观赏植物的保护与繁育技术的研究,也体现了本书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国观赏园艺领域的学术研究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从目录的浏览中,我便能感受到编者团队在梳理和整合近年研究成果方面付出的巨大心血。本书的章节设置,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的探讨,到具体植物种类的栽培技术,再到应用层面的园林景观设计等多个维度,这对于想要全面了解观赏园艺发展脉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新兴观赏植物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章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新型、独特观赏植物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项研究的进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观赏园艺产业能否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对传统观赏植物的改良与新品种选育的深入研究,也是保持我国观赏园艺竞争力的关键。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观赏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案例,或是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前沿探索,都将是我期待的亮点,因为这关系到观赏园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的研究,以及生态修复与观赏园艺的交叉应用,也预示着本书的研究方向紧跟时代潮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够为城市绿化、乡村美化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评分

作为一名在实践一线工作的园艺爱好者,我深切体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这本书的出版,恰恰承担了这一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观赏园艺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构建。我们都知道,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抑或是对现有技术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提升,这将对我日常的工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另外,关于观赏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这些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现代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探讨,或者介绍一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典型案例,这对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对于观赏园艺在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体现了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评分

从书名《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来看,这本书聚焦的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这对于希望跟上学术前沿的同行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我一直很关注观赏园艺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如何通过观赏植物的应用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书中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立体绿化技术、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这些技术和理念的成熟,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城市绿化适宜性植物的选择案例,以及它们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评价。此外,关于观赏园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主题公园、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提出一些创新的模式,来促进观赏园艺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同样期待书中关于观赏园艺产品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这对于指导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想必凝聚了中国观赏园艺界不少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努力。我从它的标题中,能感受到一种持续探索、不断突破的精神。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盐碱等)研究进展。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环境下,开发和应用具有良好抗逆性的观赏植物,对于降低园林养护成本,提高绿化成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植物进行绿化,就能大大节约水资源。书中是否能介绍一些筛选和培育抗逆性新品种的有效方法,或者提供一些适合不同逆境生长的观赏植物名录,这将极大地便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植物选择和配置。此外,关于观赏植物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解析其重要经济性状(如花色、花期、抗病性等)方面的进展,也是我非常好奇的。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能为新品种的创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最后,对于观赏园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和政策研究,例如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些宏观层面的探讨,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