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點:如何教養3~6歲的孩子 | ||
| 定價 | 49.80 | |
| 齣版社 | 南海齣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5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429 | |
| 字數 | 400000 | |
| ISBN編碼 | 9787544288323 | |
觸點的概念
4個不同的孩子
孩子天生個性不同
童年陰影對父母的影響
寫作本書的目的
第壹部分3~6歲孩子成長中的觸點
第1章3歲:我做的事很重要
在遊樂場
3歲孩子的氣質
一個“難管教的孩子”
3歲孩子的學習
這個年齡段的好奇心
對於性彆差異的理解
學習語言與說話
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3歲孩子的道德發展
發展同理心
齣現攻擊性:打架與咬人
如何有效管教3歲的孩子
孩子亂發脾氣怎麼辦
父母的管教須知
……
第2章4歲:新的力量,新的恐懼
萬聖節派對上的角色扮演
4歲孩子的氣質
孩子的個體差異
學習自控的不同方式
當退步成為契機
4歲孩子的學習
奇思妙想為現實讓路
警察與強盜,巫婆和女王
假想夥伴是孩子的朋友
生活在幻想世界中
對自己與彆人差異的好奇
對於性彆差異的探
性意識的萌發
4歲孩子的道德發展
謊言與幻想
讓父母害怕的偷竊
新齣現的憤怒與恐懼
瞭解管教的界限
再談管教的原則
道德感的萌芽
父母教授禮儀的迴報
第3章5歲:我是誰?
生日派對上孩子們的不同錶現
5歲孩子的氣質
一個脆弱的孩子
一個自信的孩子
一個活躍的孩子
5歲孩子的學習
新齣現的噩夢與恐懼
告彆幻想
幻想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
這個年齡段男孩和女孩的遊戲
玩耍讓孩子得到治愈
孩子用假想夥伴來保護自己
提齣與性有關的問題
5歲孩子的道德發展
學會與憤怒共處
從自我意識到同理心
管教5歲的孩子
讓父母震驚的偷竊和撒謊
第4章6歲:進入真實世界
一年級的第壹天
6歲孩子的氣質
一個活躍的孩子
識彆多動
安撫活躍的孩子
一個脆弱的孩子
一個適應力強的孩子
一個外嚮的孩子
6歲孩子的學習
男孩和女孩明顯的性彆差異
學習閱讀與寫字
從尋求外界支持到自我激勵
發現學習障礙
運動方麵的挑戰與機遇
上學的代價
初步性教育
第二部分傢庭麵臨的挑戰
領養
哮喘的孩子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齣生順序
給孩子找看護人
做傢務與零花錢
使用電腦
孩子與同齡人的差異
殘障孩子的疑問與反應
父母離異
各種類型的傢庭
飲食問題
祖父母的參與
孩子的癖好
在傢教育孩子
讓孩子保持誠實
讓孩子學會幽默
孩子生病與住院
.........
貝裏醫生是哈佛大學兒科學教授,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他在五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兒童在運動、認知和情感的發展上有一個個清晰的觸點(touchpoints),在一個時期,孩子的某項能力會飛速發展,而其他能力會停滯甚至退步,這一點在3~6的孩子身上得到瞭清晰的驗證。 3~6歲孩子在麵對每一個觸點時,在氣質、學習、道德發展、人際交往,以及獨立意識方麵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貝裏醫生的指導為傢長們撥開迷霧,根據孩子的個性找到適閤自己的育兒方式,讓孩子在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那種柔和的色調和充滿童趣的插圖,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瞭溫馨的育兒氛圍。我本身是那種非常注重早期教育的傢長,總覺得孩子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塑造性格和學習習慣的黃金期,所以市麵上大部分的早教繪本和指南我都會去翻閱。然而,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深度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陷入那種空洞的口號式說教,而是非常細緻地剖析瞭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軌跡。特彆是關於“規則建立”和“情緒管理”的那幾個章節,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結閤瞭大量的真實案例,讀起來讓人茅塞頓開。我記得我前段時間正為我傢那位小傢夥的“堅持己見”而苦惱,這本書裏提到瞭一種“選擇權賦予”的技巧,讓我試著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引導,而不是單純地壓製他的意願。這種實踐性極強的建議,遠比那些大而空的理論更能打動我這個一綫作戰的父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該做什麼”,更是深入地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有效”,這纔是真正有益於我們提升育兒智慧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流暢,它成功地將“管教”與“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進行瞭巧妙的融閤。很多人對“管教”心存畏懼,總覺得那是嚴厲和懲罰的代名詞。但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奠定瞭基調:有效的管教源於深厚的連接與尊重。它裏麵有一個專門的章節討論瞭“積極傾聽”如何成為最強大的管教工具。我試著運用瞭書中提到的“復述式確認”技巧來迴應孩子錶達不滿時的話語,發現效果立竿見影——孩子感到被理解瞭,他的抵抗情緒立刻減弱瞭許多。這種強調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邏輯,徹底顛覆瞭我以往那種“先糾正錯誤行為”的傳統思維定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權威”的理解也升級瞭,權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一種基於信任和榜樣力量的引導,這對於建立孩子未來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至關重要。
評分作為一名二胎媽媽,我體會最深的就是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差異性,這本書在處理“個體差異”上展現瞭極高的敏感度。它沒有搞“一刀切”的教養模式,而是反復強調瞭觀察和傾聽的重要性。書中關於如何解讀孩子非語言信號的部分,對我啓發特彆大。我曾經以為孩子不說話就是沒事,這本書卻教我看到瞭那些細微的麵部錶情和肢體語言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比如,它區分瞭“假裝的哭鬧”和“真正需要幫助的哭泣”在生理錶現上的微妙差彆,這直接幫助我優化瞭對孩子需求的響應速度和方式。此外,關於如何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探索”的部分,也給瞭我很多實操的靈感,比如如何安全地設置一個允許孩子弄髒和弄亂的“探索角”。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這本書從眾多泛泛而談的育兒書籍中脫穎而齣,它提供的不是空洞的指導方針,而是實實在在的“工具箱”,讓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微調和運用。
評分我得承認,我是一個比較追求效率的傢長,看書也講求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讓你陷入“我怎麼以前沒做到”的自責感,而是激發你立刻想去實踐的動力。它對“成長勵誌”這個主題的闡釋也相當獨特,不強調宏大的目標,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微小“觸點”的積纍。比如,它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述瞭孩子第一次自己穿好鞋帶時的那種由內而外的驕傲感,以及父母當時應該給予的恰到好處的贊美——不是“你真棒”,而是具體指齣他努力的過程。這種對“過程贊美”的細緻指導,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捕捉和放大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進步瞬間。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充滿希望和賦權的,它讓你相信,教養不是一場煎熬的戰鬥,而是一段充滿智慧和樂趣的共同成長之旅,每一次小的突破,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慶祝和記錄。
評分說實話,我挑選育兒書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那種過於理論化,讀起來像在啃學術論文的著作。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用一種近乎朋友聊天的語氣,把復雜的兒童心理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談論“挫摺教育”時的視角。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傾嚮,就是過度保護孩子,生怕他們受一點委屈。但這本書明確指齣,適度的“挫摺”是構建孩子抗逆力的基石。它詳細描述瞭在孩子嘗試新事物失敗時,父母應該扮演的“鼓勵者”而非“拯救者”的角色。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關於搭積木失敗的例子,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過去那種“快點讓你放棄,我來幫你搞定”的潛意識操作。這種將日常育兒場景與深層心理學洞察結閤起來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共鳴,簡直就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且睿智的育兒顧問坐在旁邊陪你一起成長的感覺,完全沒有枯燥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