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方法对了,父母就省心了(大教育书系)
定价:25.0元
作者:孙云晓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5480101
字数:136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成就孩子一生的常备之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三十年教育实践精华之作
朱永新 周国平倾情推荐
内容提要
家教专家孙云晓几十年教育实践精华之作,作者不仅是多年研究教育的专家,而且是成功培养了一个好女儿的好父亲,是真正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自家孩子教育密切结合并产生了很好效果的专家。作者吸收了外教育研究的新理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根据当下家庭教育中的新问题,针对转型期孩子的特点,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案。本书完全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了大量鲜活案例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当下家教问题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解决方法,打开本书,开启孩子成功之路。
目录
作者介绍
孙云晓简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孙云晓主要教育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对话》、《孩子,别慌》、《好好做父亲》、《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儿童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文摘
章与孩子共同成长
网络时代的孩子掌握着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使得父母的地位受到了的挑战。父母不能再期望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姿态来教育孩子,而应该学会放低姿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节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是网络时代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网络时代的今天,父母等长辈的地位及面临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是全球父母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约翰帕尔弗教授所著的《网络原住民》一书中,这样形容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这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网络媒介,使得孩子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孩子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而父母言语所传播的信息性下降。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3月8日的报道:欧洲媒体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从历史知识到做菜食谱,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到互联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咨询家中的长者。这项研究在对1500名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有96%的人表示,他们年幼时会问自己的祖父母很多的问题,而有近2/3的老人表示,目前自己的地位已经被网络的搜索引擎取代,因为孩子连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问过他们,而是去诉诸网络渠道。
由于孩子有着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来对网络新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而父母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在网络新媒介的接触和学习方面很可能会落后于孩子,于是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当父母刚学会用与孩子聊天时,孩子已经用上了微博,当父母在微博上找到孩子时,孩子又用上了微信……
1997年,我曾经带一个团到巴黎开会,参加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几百个专家形成一个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信心地往前走,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地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颠覆,是一个让人恐慌的颠覆。当一个小小的孩子知道得比你多的时候你不感到恐慌吗?
2000年,我开通了孙云晓网站(现为网的孙云晓教育网),每月与网友聊天讨论教育问题。2005年新浪请我开了,访问量近1000万人次。2009年底新浪又请我开了微博,如今粉丝超过460万。所以我就有很多网友,一个中学生(男孩子)跟我说,孙老师跟你说实话吧,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菜鸟就是在网络上笨手笨脚好多东西都不懂的人。我就问他那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说我们是老鸟,我们对网络很精通所以我们是老鸟。我明白了,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就是懂得少的人教育懂得多的人,这肯定是困难重重的。信息多的一方有可能轻视甚至欺信息少的一方,反正你不懂啊。
当然,年轻的父母可能不是菜鸟,祖辈带孩子就碰到难题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什么叫欺负或者说你或者嘲弄你呢。比方说有的爷爷奶奶说孩子,孩子现在学会圆滑和调侃,他不和你硬顶,而是说你对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大人都是“蛋白质”。好多老人听了这个词听不懂,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我们人人需要蛋白质。但实际上,“蛋白质”是青少年的网上语言,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他骂你呢你都听不懂。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可能连孩子的话都听不懂。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20多年,研究发现,现在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更是认为自己在网络上比父母懂得多。所以,现在孩子敢跟你嚷嚷“你懂什么”。这句话很猖狂的,我们小的时候哪敢对父母说这话呢,但事实上现在你确实就是不懂。现在孩子流行一种网络语言叫火星语,我们确实是看不懂听不明白。这样的一个时代必然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
几年前,我们完成了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方面的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也发现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父母不会上网的,父母反对孩子上网的家庭里,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很奇怪,倒是父母上网很有水平,能支持孩子上网引导孩子上网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却不容易沉迷网络,因为他的需求被满足,他可以被引导,因此他不容易沉迷网络。你不让他上他偏偏想上,你不会上网你跟他没法交流,这种孩子容易沉迷网络。
先抛开孩子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的人,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而学习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就很有必要。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许多父母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总是认为向孩子学习,以孩子为师,自己的威信不是更低了,更难驯服孩子了?实际上,向孩子学习的过程,本身也蕴含着教育孩子的过程,而且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的认可和信任,会更加自信和更有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序言
说实话,我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育儿秘籍”太多了,真正有深度的很少。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鸡汤”的俗套,而是深入探讨了“方法对”背后的心理学基础和家庭环境的构建。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过程”的强调,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略了孩子在尝试、失败、再尝试这个循环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如何安全地设置“失败的跑道”,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犯错,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韧性。我的孩子最近在学习上遇到一个瓶颈,我按照书中的建议,不是直接去解决问题,而是和他一起分析“我们遇到了什么障碍”,然后鼓励他自己列出三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再一起评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那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让我看到了“省心”的真正含义——那是孩子自主成长的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从宏观的家庭文化建设,到微观的日常沟通艺术,作者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仪器。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父母情绪管理”的那几个章节,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指导。过去,孩子的任何一点小波动都会轻易点燃我的焦虑和怒火,然后升级为一场家庭“战争”。这本书教会我,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投射,只有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基石,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我开始尝试在感到愤怒的瞬间,先给自己设置一个“五秒暂停键”,重新审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行为本身带来的表象麻烦。这种自我觉察的训练,虽然初期很困难,但带来的家庭氛围的改善是革命性的。现在,家里因为“小事”而产生的争执频率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平静的、有建设性的对话,这真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奢求的“省心”状态。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它对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新思路的提出,简直是为我这个迷茫的家长指明了方向。我一直困惑于如何平衡“管教”与“放手”,总觉得孩子一不留神就会跑偏。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对“省心”的定义过于狭隘了。它不是指孩子乖乖听话,而是指孩子拥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教育方式中的盲点。比如,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讨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总喜欢直接给出答案,现在我学着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和信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心性”培养的重视,这在当下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方法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尊重生命成长的哲学读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之旅。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洞察力,没有对当代父母进行道德绑架,而是提供了一面诚实的镜子。我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爱”和“为孩子好”,其实是源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恐惧。比如,书中提到很多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强加给孩子,美其名曰“为他铺路”。读到这里我真是心头一震,因为我过去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与我们自己相处,如何放下内心的“控制欲”和“完美主义”。它倡导的是一种“看见”的教育,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应该成为的样子。这种从“塑造”到“赋能”的观念转变,彻底改变了我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坦诚。
评分对于那些正在寻找系统性、有深度育儿理论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摒弃了那些浮于表面的“速成秘诀”,而是扎根于人性的理解和成长的规律。我特别赞赏它对“延迟满足”和“自主性培养”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即时满足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长期目标的坚持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给出的策略非常具体,比如如何设计家庭中的“任务与奖励系统”,使其奖励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结果。我试着在孩子完成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兴趣培养项目时,运用书中提到的“阶段性庆祝”而非“终点大奖”的模式,这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持续动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提供了一张现成的地图,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航员,在孩子成长的海洋中,我们不再需要时刻紧握船舵,而是可以自信地与他们并肩瞭望远方,这才是真正的“省心”——一种建立在信任和能力之上的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