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
定价:29.00元
作者:石建军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8815341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可谓本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心灵成长记实手册。《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和基本原则娓娓道来,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实战技术结合,帮助父母有效解决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困惑。
内容提要
《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在阐述家庭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提供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和案例。主要的是让家长觉得一是切中孩子存在的问题,二是让家长觉得给出的办法切实可行,有利于他们改变亲子关系,形成更融洽的家庭氛围。
目录
章 四步对话法
第二章 小试牛刀
第三章 是你的心让你来的
第四章 你是哪个层次的父母
第五章 叛逆的孩子更聪明
第六章 这就是青春期
第七章 视角不同天地变
第八章 打架风波
第九章 生活的魔镜
第十章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第十一章 活在当下
第十二章 常怀感恩之心
第十三章 感恩的信
第十四章 家庭教育之道
第十五章 什么是真正的爱
第十六章 明确界限
第十七章 出现问题怎么办
第十八章 离家出走的少女
第十九章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
第二十章 理解万岁
第二十一章 把孩子当成朋友
第二十二章 家庭教育的秘诀
第二十三章 夏娃的诱惑
第二十四章 青春期的爱与性(上)
第二十五章 青春期的爱与性(下)
第二十六章 倾听的秘密
第二十七章 陈述事实
第二十八章 表达感受
第二十九章 说明原因
第三十章 提出请求
第三十一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第三十二章 分享:幸福人人可以拥有
作者介绍
石建军,济南九中心理教师。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心理教师代表(201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生校外导师(2014~2017),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特聘讲师(2014~2019),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承担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和项目32项,主编和参编心理学著作13部。
文摘
《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
章 四步对话法 步,讲事实;第二步,讲感受;第三步,讲原因;第四步,提要求。
这样的对话法,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也学会平和地与他人沟通。
“滚!”袁宝文怒声呵斥。
呼!袁幸福拿起书包,摔门而去!刚刚还充斥着120分贝争吵声的屋子顿时变得空寂无声,只留下袁宝文独自一人站在客厅中央。
良久,袁宝文才坐下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袁宝文,全市赫赫有名的京联家电公司的总经理,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再难对付的对手他也能谈笑风生、应对自如,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让袁总经理如此失态?不是别人,正是袁宝文的宝贝儿子——袁幸福。
从小到大,袁幸福在学校一直表现平平,不过总体而言,他还是比较乖顺,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没有太让父母操心。
可是自从上了初二,一切开始变化。或许是进入青春期的缘故,袁幸福开始和父母有一些对立。这不,刚才他想要去找朋友玩,而袁宝文认为中午去会打扰他人休息,所以没有让他去。两个人竟然为此吵闹起来。
生活还要继续,儿子的问题必须面对。
袁宝文次感觉到:孩子,才是他头痛的问题。
“怎么办?”他问自己。
手机的音乐铃声打破了屋里的寂静。袁宝文拿起手机看了看,是他的高中同学白启俊。他按下接通,手机里传来白启俊催促的声音:“快点儿,我刚得到消息,市图书馆有一个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下午两点开始。你来接我吧,我10分钟后在路口等你。” 白启俊在本市一家职业教学,他的女儿白晓爱和袁幸福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白启俊虽然家里也有车,但车一直是妻子的专属,所以他只好时不时地来蹭老同学的车坐。时间长了,袁宝文自然也有些不满,有时也会找借口拒绝。不过,今天刚刚和儿子吵了一架,袁宝文正发愁怎么办才好,白启俊就带来了家庭教育讲座的信息。
去听听专家怎么说,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总比自己呆坐在家中生闷气强。袁宝文想着,匆匆整理了一下衣装,就出了门。
人倒霉了,喝凉水也塞牙,平时只用半个小时的路程,却偏偏遭遇了超级堵车。一个半小时以后,他们才来到市图书馆宽敞的大厅里。袁宝文抬起头,一张大大的“四步对话法——智慧父母与孩子共成长公益讲座”宣传海报映人眼帘。等他们找到报告厅进去,讲座早已经开始了。一个瘦瘦的中年男子正在台上演讲。
“刚才我们讲到了教育孩子的几个基本原则,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一共分四个步骤,我称之为四步对话法。
步,讲事实;第二步,讲感受;第三步,讲原因;第四步,提要求。可以简称为‘三讲一提’。下面我具体解释一下。“ 袁宝文和白启俊赶紧找了两个空位坐下。
“步,讲事实。”导师说,“举个例子,你回到家看到孩子的房间杂乱无章,一片狼藉。很显然,孩子又只顾玩而忘记了收拾房间。你会有什么反应,很高兴是吗?” 现场传来一阵善意的笑声。
“肯定很生气对不对?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工作挣钱,本指望你能出息些,你怎么这样差劲,把自己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大部分朋友都会这么想对不对?” “对!”有人高声附和。
“那么在这种情绪和想法下你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哪位朋友可以说一下?”导师继续问道。
一位男子起身,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话筒大声说道:“天天就知道玩!看你的房间成了什么样了!” 他身后的一位女子站起来说:“在干什么!快点儿把房间收拾好!” 话筒传到了白启俊手里,白启俊说:“你看你这里都成狗窝了!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啊!” 全场观众哄堂大笑。白启俊也笑着把话筒传给了后面的听众。
“限你10分钟之内把房间收拾好,否则罚你不吃晚饭。”又一个人起来回答。
导师说:“感谢诸位朋友的积极参与。这些话可能是很多父母都会说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孩子听到这些话以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
序言
坦白讲,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会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的复杂性。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真实感”和“务实精神”。作者显然深谙人际互动的微妙之处,他没有提供任何“一招鲜吃遍天”的万能公式,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性格的人在特定压力下的反应机制。例如,书中对于“沉默的抗议”的处理,就非常细腻,它没有简单地指责哪一方的过错,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解读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这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更深层次的共情能力和耐心。我发现自己开始更注重对话发生时的环境氛围和非语言信号,而不是仅仅关注字面上的内容。这种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分量,不浮夸,不煽情,非常可靠。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做笔记和标记的人,但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标记”的意义。通常我会用荧光笔,但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和深度,让我发现任何单一的标记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地方我不是想标记“记住”,而是想标记“反思”或者“需要深入研究”。它强迫你进行一种主动的筛选和内化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我注意到作者对“倾听”的定义非常具有颠覆性,他把倾听描述成一种主动的“创造空间”的行为,而不是消极的“等待说话”。这种视角的转换,对我启发巨大。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存在于对话之中”。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世界多了一份笃定感,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持续探索的内在地图,它关于如何构建有质量的人际联结,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的厚重之作。
评分这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配色沉稳又不失活力,那种淡淡的磨砂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我特地选了咖啡馆里光线最好的位置来翻阅,纸张的白度适中,油墨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让人心绪瞬间沉静下来,很适合在喧嚣的世界里给自己留出一方阅读的净土。我注意到作者在排版上花了不少心思,每一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这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来说太重要了。那种让人愿意一页一页翻下去的物理吸引力,很多新出版的书是做不到的,它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小标题的处理上,既有概括性又不失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总而言之,从拿到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给我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不仅仅是内容,更是它作为一件实体物品所散发出的品味和诚意。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改变自己与人沟通的模式,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倾听对方的真实需求。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式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用大量的身边小故事来佐证观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换位思考”的章节,作者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名词,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剧式的对话,让你真切感受到,当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时,原本看似坚硬的隔阂是如何慢慢融化的。这种将理论融入实践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可操作性。我甚至已经开始在日常的小摩擦中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某些观察技巧,那种细微的进步带来的成就感,比单纯的理论学习要来得实在得多。这种深度融入生活而非停留在书本上的指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性。它的遣词造句很有章法,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韵律感,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论述文,而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独白剧。尤其在描述那些关键的“突破点”时,作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捕捉到最复杂的瞬间情绪。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用于引导思考的提问句,它们不是用来索要答案的,而是像一颗颗小小的石头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涟漪能让人自我审视许久。这种文学性和思辨性的完美结合,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自我对话和成长的体验。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因为文字的张力实在太强,激发了我内在的表达欲。它成功地将“沟通”从一种技术,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