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
定价:48.00元
作者:张彦祥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6485426
字数: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有效的教育并不难,有效的教育往往是简单的。
作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以老师的立场和家长的角度,对家长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家长朋友提供出许多学校和家庭协作的可操方法。
《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采用真实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均为自己女儿和学生,作者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位老师,看他如何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桥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抓住孩子黄金教育的10年》:
此后龙应台多次劝朋友带女儿去学些东西,如艺术之类的。朋友却总找出很多理由来搪塞。龙应台感慨地说道:“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女儿。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孩子终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教育黄金期,就是3~12岁。这个时候,孩子单纯、童稚,完全依赖父母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正是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好时期。同时,孩子自身的智力、心理都在以几何倍数增强,此时,教育越全面,孩子成长越顺利。
处在教育黄金期的孩子是具可塑性的,因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发展到12岁就基本定性了,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同时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好的,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记得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带班当班主任。
班里有一个学生叫琪雅。琪雅的妈妈在天报名时就对我说,琪雅这孩子胆小,她爸爸又常年在国外,自己工作也忙,拜托我多多费心。
琪雅胆小,开学的天我就领教了。节是班会,我让每个学生站起来介绍一下自己,唯有她盯着自己的脚尖,忍不住抽泣。
后来和她妈妈沟通,她说琪雅从小就很胆小,每天送她去幼儿园,她都不敢抬头和老师打招呼,上了3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是她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
一般的孩子喜欢被表扬,一夸就高高地举起手要求发言,但琪雅不同,无论多少鼓励,到了她那就像遇到了铜墙铁壁,自动无声落地。
开始各科老师都会主动请琪雅发言,但每次琪雅都支支吾吾半天,脸憋得通红,声音小得比蚊子嗡嗡声大不了多少,后来老师们叫她发言的次数逐渐就变少了。
不过,我发现琪雅对此好像松了一口气,她貌似很享受这种不被关注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除了鼓励,我并没想到更好的办法让琪雅自信。虽然每次家长会,我都会和琪雅的妈妈聊很多。
后来,偶然和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聊天,从她口中我得知琪雅的妈妈早就和琪雅的爸爸离婚,只是觉得琪雅还小,就她说爸爸在国外。
我忽然心中一紧,说不定琪雅早就察觉爸爸妈妈已经分开,她的不自信是不是和爸爸的离开有关?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去琪雅家做了一次家访,委婉地和琪雅的妈妈聊起了琪雅的爸爸。
妈妈认为琪雅并没有和爸爸在一起多久,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感情,所以妈妈从不在琪雅面前谈起她的爸爸,主要也不知道怎么谈起他——那个在出了国就抛弃了她们的男人。
和琪雅的妈妈聊了很多,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别看孩子很小,但她已经能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比如,琪雅会知道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两个人爱,而自己却只有妈妈。此外,妈妈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琪雅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己更加与众不同,所以会在都有爸爸的群体里感到失落和自卑。
琪雅的妈妈对我的说法半信半疑,说会找个时间和琪雅谈一谈她的爸爸。
后来,琪雅的妈妈开诚布公地跟她谈了关于她的爸爸的事情,并承诺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琪雅虽然很难过,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妈诚恳,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育儿百科,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深夜与你促膝长谈。作者在谈及“规则建立与界限设定”时,所采用的“先共情后引导”的模式,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一言不合就惩罚”的简单粗暴做法。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挫败和愤怒,但这本书教我看到规则背后的需求,例如,孩子打破规则可能只是在试探边界,或者在寻求关注。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在执行规则时,态度变得坚定却不失温度。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的部分,提供了大量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家务分配到时间管理,都设计得环环相扣,真正实现了让孩子从“被管理者”变成“自我管理者”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生活化的烟火气。它最打动我的是关于“父母自我成长”的论述。作者反复强调,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实现自我重塑的过程。书中有一段话直击心灵:“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在压力下的反应、处理冲突的方式,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教育”孩子,更是敦促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榜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和生命教育。它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完成自己的修行。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细腻和独到,仿佛她是一位在孩子堆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园丁,对每一株“幼苗”的生长习性都了如指掌。书中对“兴趣培养”和“学习动力激发”的阐述尤其精彩,它挑战了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灌输的弊端,提倡的是“点燃内在火焰”。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好奇心驱动力”来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的章节,我立刻尝试在了我那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女儿身上,效果立竿见影,她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追逐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它用非常平和、接地气的语言告诉我: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慢下来,允许他们走弯路,因为这些“弯路”恰恰是积累经验和培养韧性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从“我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执念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他们是否拥有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轴”视角。很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被眼前的一件小事困住,忘了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作者清晰地划分了不同年龄段的“核心发展任务”,这让我能够提前预判孩子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了才去“救火”。例如,在讨论“亲子沟通障碍”时,作者不仅分析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深入探讨了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强调了“倾听”的艺术远比“说教”更有效。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帮助我修正了自己过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我开始真正学会站在孩子的世界里看问题,去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么新奇又充满挑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育儿感到迷茫的父母打开了一扇窗户,我读完后感觉豁然开朗。作者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从蹒跚学步到青春期的各个关键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一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指责。作者提供的那些实操性极强的“对话脚本”和“场景模拟”,让我在面对孩子突发的情绪爆发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更冷静、更有策略地引导他们。这套方法论建立在充分理解孩子大脑发育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成人的期望,这一点非常难得。它强调的不是“管教”,而是“连接”,构建一种基于尊重和平等的亲子关系,这才是教育的基石。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赛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学习的漫长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