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儿子叫麦兜
定价:25.00元
作者:向小皮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46119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更多孕妈手册、专家指导,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本书详实的记录了孕育宝宝的各个细节、宝宝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宝宝教育的愉悦温馨的场景。养育宝宝虽然也会有辛劳和烦恼,可是作者却乐在其中,手忙脚乱,妙趣横生,经过时间的洗礼,作者也从一个职场丽人过渡到工作生活两不误的职场新妈妈。该书语言风格自然、亲切、幽默、诙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作为年轻妈幸福感,很有感染力。
目录
部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
看到诊断书上的早孕字样,我丝毫没有兴奋的感觉,难道就这样被束缚?自己还像个孩子,不会做饭,不会炒菜,只会买衣服,买化妆品,却还要吃着棒棒糖去照顾一个叼着奶嘴的小小孩,想想都恐怖。我带着哭腔拍着肚子:“我又没邀请你,你是什么时候钻进我的肚子的,快点走。”海豚却像中了500万,并以网络传播一样的速度告诉了海豚家族的所有人。
1.麦妈回忆之产前篇
2.“天蓬元帅”下凡了
3.初为人母的喂奶
4.红红的“猴屁股”
5.听,麦兜又在说什么
6.工作哺乳我都要
7.手—爱的表达
8.除了母乳,也能吃“美味”了
9.镜子是个好玩具
10.那个“白点点”竟然是牙齿
11.麦兜像个“爬行动物”
12.麦兜的世界是“多彩”的
13.爱向左,教育观向右
14.迈出人生步
15.感冒了,麦兜没有打针
16.麦兜的音乐情结
17.上上怎么会腿疼
18.麦兜和小米都不喝饮料
19.端午节,我们一起出去玩
20.“猪坚强”打疫苗
第二部分 我们一起成长
看着熟睡中你粉嘟嘟的小脸,我的心里充满了甜蜜与温馨,你一定也感觉到了妈注视吧,竟然发出“咯咯“的笑声,是在做美梦吗?看着你天使般的笑容,我默默许诺,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让我们一起长大。
1.断奶计划
2.给麦兜买回来的“小衣服”
3.夜里流鼻血
4.我的低成本育儿方略
5.因为《花园宝宝》,他爱上了读书
6.不做“电视土豆”
7.麦兜和小米是不一样的
8.不知不觉会背古诗了
9.小米是个含羞草宝宝
10.麦兜终于爱上了水果
11.麦兜是个小气鬼
12.“过家家”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13.给宝宝一双“慧眼”
14.不做“口无遮拦”的妈妈
15.他咬了小米
16.让麦兜成为交际达人
17.小脚被蚊子亲亲了
18.手机“打电话”
19.让麦兜自己做
20.麦子和麦兜的街舞
第三部分 雕刻美丽的时光
昨天,你还是那个拉着妈妈衣襟不想去幼儿园的“小不点儿”;今天,你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明天就长大很多,我会不会不知所措,因为我也不知道明天还有什么?但我愿意为你阻挡风雨和迷惑,只为你雕刻一段美丽时光。
1.入园小记之初进幼儿园
2.入园小记之装睡
3.入园小记之不喜欢周一
4.对不愿意走路的麦兜说“No”
5.变脸像翻书一样快
6.麦兜在幼儿园的精彩表现
7.童言无忌的尴尬
8.我放下了想打他的手
9.上上得了“手足口”
10.麦兜在家里的评奖台
11.老师,不需要送礼
12.被曲解的英语
13.爸爸的亲子阅读时间
14.麦兜的小书架
15.送给麦兜的小小牙刷
16.小米去了各种才艺班
17.麦兜病得很严重
18.温馨的“家园沟通”
19.他是好动,不是“多动症”
20.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
作者介绍
向小皮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心理学硕士,在少儿及青少年心理方向有着独到的研究心得。本书详细记录了她等待宝贝诞生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专业儿童教育工作者,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给那些待孕和孕中的新手妈咪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孕育建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素,没有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华丽辞藻或者夸张的插画,更像是一本老旧的、沉甸甸的日记本被重新装订了一番。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叙事,毕竟市面上大部分畅销书都走这条路子。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是如此的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泡了一壶清茶,不急不慢地开始讲述一段人生光景。它没有宏大的背景设定,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网,聚焦的似乎只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随手忽略的细枝末节。比如,作者对清晨阳光穿过窗帘缝隙的描绘,那光影的层次感和温度感,竟然能让我瞬间回忆起自己童年时趴在书桌上做作业的某个瞬间。叙事的节奏掌握得极其到位,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再现”一种生活状态。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种看似平淡的文字底下,蕴藏着多么深厚的生命体验和洞察力。它需要你放下外界的喧嚣,沉浸进去,才能捕捉到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微光。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去品味的阅读体验,像慢炖的汤,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回味悠长,暖到心底。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渲染情感的作品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矫揉造作的笔触会稀释了真实的情感力量。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几乎是从不直接“喊叫”情绪,却能通过精准的细节捕捉,让你在不经意间泪湿眼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等待”的章节。里面描述了一个角色在火车站台,看着一趟又一趟列车呼啸而过,却没有等到他要等的人。作者没有用大段的文字去抒发失落或绝望,而是细致地描写了候车室里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地面上被无数脚印磨得发亮的油光,以及站台广播里那永远带着回音的、机械化的报站声。正是这些冰冷的、客观的场景,反衬出人物内心深处那份无声的煎熬。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手法,高明得让人起鸡皮疙瘩。它没有教我如何去感受悲伤,而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场景,让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在那情境中萌发。读完这一段,我搁下了书,坐在原地,感觉自己也站在了那个寒冷而空旷的站台上,久久不能平复。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那些说不出口的角落。
评分购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店的角落里翻到的,当时是被它那个略显陈旧的纸质吸引。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在打磨一块老料。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节制感。它很少使用那些华丽堆砌的形容词,而是偏爱那些富有画面感、充满生活质感的动词和名词。比如,形容“疲惫”,它可能会写“肩膀像被灌了铅一样耷拉着”,而不是干巴巴地写“他感到非常累”。这种叙事上的“减法”哲学,反而让文字的张力倍增。它留给读者大量的空白,让我们自己去填补那些未尽的想象。在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生怕自己读得太快,会错过作者精心设置的某个巧妙的停顿或者转折。这本书仿佛在教导读者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我们驻足凝视的瞬间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排版和字间距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以配合这种阅读的节奏感,实在是用心良苦。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点,是对“时间流逝”的独特处理方式。很多作家写时间,要么是感叹青春易逝,要么是记录历史变迁,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加微观、更加个人化。它不是那种线性的、清晰的时间轴,而是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毛线球,过去、现在、未来,时不时地在同一个句子结构里交错出现。你可能正在读一个关于童年的场景描述,突然之间,一个成年后的念头或感悟就会巧妙地插入进来,让你猛然意识到,讲述者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孩子了。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完美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工作方式——记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充满跳跃性的。我发现,这本书几乎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捷径去理解角色的动机,所有的“所以然”都必须通过你对这些时间碎片进行重组和拼凑才能获得。这种挑战性,对于习惯了被“喂养”故事情节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按摩和唤醒。它要求你的大脑全程在线,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构建之中,读完后,你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马拉松。
评分最让我佩服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界限的“共鸣性”。虽然书中的场景可能设定在某个特定的、我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人物的经历也与我自身的轨迹大相径庭,但每当翻过几页,总有一种强烈的错觉——“天哪,这不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那种感觉吗?”。比如,书中描绘的关于“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拉扯,那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内心独白,简直是普世人性的精准剖析。它没有采取批判或说教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将角色的困境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重量。这种共鸣不是建立在“相似的事件”上,而是建立在“相似的情感底色”之上。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人类核心的情感需求——被理解、被接纳、寻找归属感——从未改变。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了不同的个体生命,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了久违的、来自于陌生人灵魂深处的温暖和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