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教母白玛琳,给中国家长的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数学、语言、探索、沟通游戏,培养孩子思维、表达、认知、合作四大能力,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家,给孩子成就一生的内驱力
书名: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蒙台梭利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全美官方版)
定价:192.00元
作者:白玛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5
页码:704(176/册)
装帧:套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69120
纽
纽约大学教育家白玛琳的中国家庭教育方案;数学、语言、探索、沟通游戏,培养孩子思维、表达、认知、合作四大能力,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家,给孩子成就一生的内驱力
美国蒙氏学校家长用书 把蒙氏教育搬回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
北师大学前教育教授李敏谊博士
等教育联合推!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
创始人贝佐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林和拉里佩奇,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
他们的人生都始于蒙台梭利教育
★白玛琳
为中国家长专门著书,传授儿童家庭教育之道
50年蒙氏教育经验
经典数学、语言、探索、沟通游戏
在家中轻松培养思维、擅长表达、敏于认知、善于合作的孩子
★家长引导2~10岁孩子成长学习的实操书
孩子出生头十年接受的蒙台梭利教育,将像汽车引擎一样,给予孩子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区别于蒙氏理论书 将蒙氏教育理念融为200个家庭游戏
★家庭时间,日常事件,生活场景,身边环境,处处皆教育
开放式的活动,嵌入日常场景,适合不同年龄段
活动过程简单,嵌入父母繁忙的时间表
★装帧
200幅图片,特种纸, 4册全文彩色印刷
裸脊+护封装订,方便家长使用参考
取得国内外7项环保质量体系安全,绿色印刷
蒙蒙台梭利教育,发掘孩子一生内驱力的教育
蒙氏教育,是尊重孩子本性的教育
蒙氏教育,是2~10岁孩子迫切需要的教育
蒙氏教育,要求家长准备zui适合的环境,提供zui恰当的支持
蒙氏教育,在家庭。
幼教教母白玛琳设计的50*4=200个
蒙氏数学、语言、探索、沟通游戏,培养孩子思维、表达、认知、合作四大能力。
蒙氏教育理念精髓,逐级递深,
家长利用家庭时间和日常事务,
就能培养思维敏捷,擅长表达,敏于认知,善于沟通的孩子,
同时建立子情感。
适合认同新式教育理念的210岁孩子的父母。
第yi章 营造合适的氛围
1. 冰箱上贴什么?
2. 自己的日记
3. 孩子的收藏品
4. 识字卡片
5. 日常信件
6. 把任务列成表!
7. 咱们聊聊吧!
8. 屏幕时间
9. 念给孩子听
10. 木偶角色扮演
11. 电话,找你的!
12. 专门写字的地方
13. 每个都不一样
14. 听广播
第二章 重要的阅读
15. 配对游戏
16. 找形状
17. 爱学新词
18. 让诗动起来
19. 坐车也可以抽空阅读
20. 如果你是某某会怎么办?
21. 听你指挥
22. 押韵
23. 各种各样的字体
24. 阅读打开感受的大门
25. “有机”词汇
第三章 开始写作
26. 西蒙说
27. 跟着看,学着画
28. “Yellow Jello”
29. 积木表演
30. 手指游戏
31. 用手画图案
32. 春天练书法
33. 真实的故事
34. 把故事画出来
35. 学机器人说话
36. 给我加上标签
37. 我们来改故事
38. 家庭笔记本
39. 场景照片
40. 录音
第四章 语言的输出
41. 制造文字
42. 绕口令
43. 新方向
44. 新词
45. 颜色游戏
46. 拼字游戏
47. 拼音游戏
48. 疑问句与陈述句
49. 肢体语言(英语)
50. 桌游
白白玛琳教授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已经50年,是蒙台梭利教育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幼教教母”。她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前任会长,美国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委员会前任理事,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东南亚事务执行大使。她创办了斯坦藤岛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的校长。
白玛琳教授一直致力于在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做过多次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近十年来,她专注于促进亚洲蒙台梭利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和俄罗斯推广蒙台梭利教育。
骆思洁是莱斯利大学早期教育硕士,在美国波士顿具有10年的蒙台梭利早教教师经验。目前,她是中国蒙台梭利教育项目的顾问和教育者。
白马琳是蒙台梭利教育界的之一,她以自己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信念、理解以及多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这套书。我相信,这套书能给国内家长提供一套系统、具体的教育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朱家雄
白马琳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深陷“教育焦虑”的中国家庭及时带来了这套书,能够帮助中国父母好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有价值。
——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教师 李敏谊博士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活动具有情温度,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家长在使用本书的同时会不断感受孩子们成长的惊喜,
——北京朝阳区教研室主任许美琳
这套书将成为每个家庭的宝贵财富。白玛琳用数十年的教育经验精心设计的蒙氏活动,能将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心发展带上新的层次。
——美国作家,儿童教育心理学家, 乔安?迪克
这套书是想要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和老师的书目。书中的活动理念深刻,讲解细致,操作简单,让家长能够兴致盎然地学会把这些活动运用到与孩子相处的家庭时光中。
——美国蒙台梭利协会现任执行长,美国私立教育委员会副主席 理查德?昂格雷尔
把鸡蛋放到杯子里
这项活动很经典,
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对一一对应的掌握情况。
记住,不管讨论或解释多少次,
都不能增强孩子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只有让他接触到数和物体,有了身体验才会进步。
你需要
6 个西餐蛋杯或小杯子;8~10 个玩具鸡蛋(木头或塑料的)
前期准备
先把蛋杯摆成一排,旁边放些玩具鸡蛋。
怎么做
1. 给孩子看看蛋杯和鸡蛋。让他挑出足够多的鸡蛋,保证每个蛋杯里放
一个。
2. 看着孩子操作,聊一聊他怎么决定要挑多少个鸡蛋。可以说:“哦,我
明白了,你要在每个杯子里放一个鸡蛋。”或者,“你怎么想出来要拿这
些的?”
后续活动
·让孩子把鸡蛋取出来放到一边。增减蛋杯的个数,再重新放鸡蛋。让孩子示范他思考
的过程,带着你做一遍。
·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匹配活动(一一对应)。可以把种子埋入土里、把玩具汽车
开回车库、把画笔放回笔架、把吸管放进杯子、把勺子放入碗里,或者把帽子戴在
头上。活动用意
瑞士行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研究奠定了很多现代
儿童成长理论的基础。他用这项活动了解孩子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他的结论是:非常小的孩子一开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发育的第
二阶段(4~7 岁),孩子才能把鸡蛋和蛋杯一一对应,得出需要的鸡
蛋总数。匹配是一一对应的概念基础,是学习计数的重要一步。
进一步
把空的蛋杯摆成一排,再把相同数目的鸡蛋摆在这排杯子前。让鸡蛋头尾相连,
这样就会排得比杯子更长。问问孩子,是杯子多还是鸡蛋多。4~7 岁的孩子很有
可能说鸡蛋更多——即便他刚刚看到一个鸡蛋对应一个杯子。对他来说,鸡蛋那
一排更长,所以数量更多。不要讨论对错,就让孩子玩鸡蛋。鸡蛋和杯子匹配的
经验,zui终会让孩子意识到,不管鸡蛋怎么摆,它们的数量是不变的。
小提示
可以做更多的匹配活动:
·请孩子标记每间卧室、每把椅子、每个衣架,可以用图片或文字做标签。
·让孩子把一束花插到几个花瓶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每个瓶子插1 枝;每个
瓶子插2 枝;所有的花插到1 个瓶子里,其他的瓶子空着;1 个瓶子里插2 枝,
其他瓶子里插3 枝……
·和孩子玩牌,让他发牌,保证每个人的牌张数相同。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内在的导师”的强调。我们常常陷入“我是万能的父母,我必须为孩子规划好一切”的误区中。然而,书中的理念清晰地指出,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内在的成长蓝图,他们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准备好的环境”来引导。这是一种极大的解放,它减轻了我作为母亲的沉重负担,让我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环境的守护者”。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观察我的孩子对什么材料表现出持久的兴趣,而不是根据网上的“热门推荐”去购买新的教具。这种回归初心的感觉非常踏实。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外索取知识或技巧,而是向内挖掘潜能。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一套现成的模板,而是一套思维框架,一个指导我们如何成为更敏锐、更尊重孩子天性的引导者的智慧指南。它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学会了如何“跟随”我的孩子,而不是“推着”他走。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低调却又充满智慧的配色,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哗众取宠的育儿指南,而是真的有干货在里面。我最近在思考,我们现在给孩子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有益于他们内在成长的。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关于环境的准备,如何将家变成一个既能激发好奇心,又能培养自理能力的空间,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家的客厅,过去总是堆满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它们似乎能瞬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和孩子空虚的眼神。这本书里倡导的“有秩序的自由”,听起来矛盾,细想却充满了哲理。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清晰的规则和准备好的材料之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构建认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感官训练的部分,那些关于光影、纹理、声音的细致描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细节。比如,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不同材质的布料,去辨别不同浓度的水流,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为他们日后抽象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育儿观念的深度洗礼,它没有给我快速见效的秘诀,而是指引我走向一条需要耐心和细致观察的长期主义道路。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读完大半,感觉脑子里像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很多之前困惑我的育儿难题,突然间都有了清晰的脉络。我一直很苦恼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无论是学画画还是玩积木,总是开始得热火朝天,结束得草草收场。这本书没有直接给我一个“如何让孩子坚持下去”的口诀,而是让我反思了我的“给予”方式。是不是我提供的材料过于复杂了?是不是我的期望值设定得太高了?书中对“工作”与“玩耍”之间界限的探讨非常精彩,它强调了蒙氏材料本身的内在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自我驱动的,而非外在奖励或惩罚所能比拟的。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倒水练习”的例子,那个步骤之细致,精确到手腕的角度和水倒出时的声音,让我惊叹于这种教育理念对人类早期心智发展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训练技巧,更是在磨练专注力、协调性和手眼配合能力。我尝试着在孩子面前放了一个小小的、带有刻度的量杯和一壶水,一开始他笨拙地洒得到处都是,但我克制住了想去“帮他”的冲动,只是默默地准备了抹布。那天下午,他专注地重复了十几次,直到水流平稳地进入杯中,那种成就感,隔着书页我都仿佛能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不是我教他什么,而是他通过实践学会了如何学习。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鸡汤”,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观察体系之上的。很多章节需要我停下来,对照着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反复阅读。比如,关于“限制”的讨论,我一直以为限制就是“不许做”,但书中阐述了限制的更高层意义——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和专注力,必须设立明确且合理的边界。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阻止他参与厨房的简单清洁活动,其实我剥夺了他参与真实生活的机会。阅读这本书,就像获得了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与孩子互动模式中的许多死结。它教会我如何“退后一步”,用一种更谦卑的姿态去观察孩子,去捕捉他们“敏感期”的蛛丝马迹。我们总是忙着为孩子“添加”更多的课程、更多的兴趣班,却忘了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书里提到孩子对“微小事物”的迷恋,比如一粒沙子、一滴露珠,正是这些微小事物构成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全部宇宙。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任何高科技早教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偏向学术和严谨的,不像某些畅销育儿书那样充满了生动的口语化叙事,这可能对一些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家长来说是个挑战。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专业性,反而让我更加信服。它没有过多地渲染焦虑,而是用一种平静、客观的口吻,描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正常化”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奇怪”的行为,比如执着地重复某个动作,或者突然的脾气爆发。这些行为,在蒙氏的视角下,往往是内在发展需求的一种外显,是他们努力“自我建构”的信号。当我不再将这些行为视为“问题”或“坏习惯”,而是看作一种成长的阵痛时,我的情绪立刻就稳定了下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去“制止”行为本身。这种从“控制”到“理解”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庭的氛围,彼此的压力都小了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