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育男孩
定价:20.00元
作者: 比达尔夫,丰俊功,宋修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611723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8国相继出版,澳大利亚、英国受推崇的教养指南,全球突破百万!培养男孩紧毅品格和独立精神的佳指南。
《男人的品格》作者、澳大利亚教育家经典专著。
积极、勇敢、有责任心,是每个男孩应该具有的品质。
我们如何才能让男孩变得快乐、自信而友善?如何令男孩顺利渡过他们成长必经的三个阶段?不可忽视的激素怎样改变男孩的行为方式?男孩的思考方式与女孩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差别?作为妈妈,如何令男孩感受生活中的爱与温暖?爸爸可以从五个方面提供帮助(如果你是单身母亲,该如何做),男孩常见“病”,
内容提要
千万不要觉得你家的小宝贝还只是个孩子,就是这个男孩,他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位兼具责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一隐秘而巨大的变化,正发生在你与之共同生活的十几年间。男孩身上与生俱来的男性气质,是家长不能忽略的:了解男孩成长过程的三个关键阶段,培养他所有积极正面的品质,在适当的时候让合适的人陪伴他、影响他,他成长……数年后,作为父母,我们将为此而收获骄傲!
这是一本家庭的育儿书,一本丈夫会悄悄从妻子手中偷走的书,它简单、直接、易于阅读。本书为家长们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史蒂夫·比达尔夫,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育儿类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养育男孩》、《男人的故事》、《快乐童年的秘密》、《爱的创造》已被200万家庭所广泛阅读。在《养育男孩》中,比达尔夫为家长们揭示了男孩在从孩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
文摘
章 这就是男孩
在我们生活的今天,女孩更能把握自己,她们积极向上,工作努力。但是,男孩在生活中却经常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不佳,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容易暴躁,容易染上酗酒、吸毒等恶习。男孩和女孩在行为上的这种差别很早就产生了,不信你可以到幼儿园亲眼看看。女孩会聚在一起玩,非常快乐;男孩们却只知道疯跑,就像印第安人围着野牛疯跑一样。他们故意惹女孩生气,还和同伴打架。
昨天晚上,我为了参加一个聚会驱车赶往城里时,太平洋公路上的车堵得水泄不通。一个17岁的男孩开着一辆轿车,车里坐着他的四个朋友。男孩试
序言
作者的话 V
章 这就是男孩 1
“脆弱”的“酷小子” 3
好消息 4
第二章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7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9
从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 11
6岁~13岁:学着成为男人 15
14岁:向男人转变 25
第三章 激素 43
激素周期 44
向往外面的世界 46
为什么男孩喜欢争吵和打架 48
男孩需要明确的指令 50
性别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53
性和攻击性 55
令人惊叹的激素 59
第四章 男孩和女孩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 63
奇妙的成长过程 64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籍,侧重于认知科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几乎像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但它巧妙地将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转化为家长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的知识。它详细解释了大脑前额叶皮层是如何随着年龄发展逐步成熟的,以及为什么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孩子在冲动控制、长期规划方面会表现出我们成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不成熟”。这种基于科学的理解,让我对孩子的“故意捣乱”有了全新的视角——很多时候,那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大脑发育阶段的限制。书中提供的工具箱里,塞满了各种“重塑思维路径”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执行功能,如何设计家庭环境来促进专注力的培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如何从“控制者”转变为“环境的设计师”,通过优化外部条件来支持孩子内部潜能的自然生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升级了操作系统,能更科学、更少挫败感地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书,虽然具体的书名和作者我记不太清了,但它对我影响深远。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父母面临的各种挑战,特别是如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作者没有提供那种一成不变的“育儿秘籍”,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和倾听孩子,强调建立稳定、充满安全感的亲子连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基石。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波动,并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如何保持冷静,并借此机会教会他们情绪管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无条件的爱”与“设定界限”如何共存的论述。它打破了我过去那种“要么溺爱,要么严苛”的二元对立思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既能接纳孩子全部的情绪,又能坚定地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和负责任的独立个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且富有同理心,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语,让人感到被理解和鼓舞,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父母的焦虑感。
评分还有一本聚焦于培养孩子“韧性”和“适应力”的书籍,内容实在让人醍醐灌顶。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与其过度保护孩子免受任何挫折,不如教他们如何优雅地从失败中站起来。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阐述了“受控的风险”和“适度的挑战”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我过去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总想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害怕他们受伤或失望。这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次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哪怕解决得很笨拙,都是一次神经连接的强化,都在告诉他们“我能行”。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脚手架式支持”(Scaffolding)来逐步退出干预,让孩子感受到挑战是可控的,挫折是暂时的。它鼓励家长放下“完美父母”的包袱,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并把这些不完美当作宝贵的教学时刻。读完后,我学会了在孩子寻求帮助时,先问一句:“你觉得下一步可以怎么做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微妙的引导真的有效。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非常侧重于文化背景对家庭教育影响的书籍。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宏大,它将我们当下的育儿困境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中去考察。作者批判性地探讨了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媒体对传统家庭结构和育儿观念带来的冲击。书中探讨了代际差异如何导致“教育理念的冲突”,例如祖辈的经验主义与现代研究成果之间的张力。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批判性思维框架”,帮助读者审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理念究竟是基于传统惯性,还是真正符合孩子个体需求。尤其是在讨论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对男孩和女孩成长的隐形塑造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刻板印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本书的风格偏向于思辨性,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深层含义,但一旦领悟,对自我和家庭教育模式的认知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评分我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亲子沟通的书籍,侧重于倾听的艺术和非暴力沟通的实践。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语言的力量和非语言信号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说话”,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听见”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书中通过大量的对话示范,展示了如何识别指责、批评、说教等无效沟通模式,并将其转化为共情和接纳的语言。比如,将“你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太不自爱了!”转换成“我看到这些玩具散落在地上,你现在是玩得很开心,还是有点累了想休息了?” 这种转变极大地减少了家庭冲突的频率。这本书的节奏很慢,需要反复阅读并进行角色扮演式的练习,但它带来的长期回报是惊人的——家庭氛围明显变得更加开放和信任。它教会我,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首先要从尊重他们表达的权利开始,即便他们的表达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混乱或不合时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