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独生时代的平衡教育
定价:29.80元
作者:李清霞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30306937
字数:192000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指导用书,为家长朋友拨开爱的迷雾,点明教育方向。本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了解孩子和自己,科学的内容为您打下高效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平衡教育,渗透在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培养、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做智慧型父母,为您指出成为优质父母的路径。本书倡导“平衡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孩子的个体性、成长的全面性,期翼对各方面的培养*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内容提要
《独生时代的平衡教育》,一本看似是理论书籍的通俗读物,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过度与缺失,父母教子的优势与困惑,精选20个教育热点,对每一话题都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全新解读;选择上百个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让家庭成为育人的“先锋阵地”。
《独生时代的平衡教育》在文字上力求轻松、活泼,并穿插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故事及案例,营造出了颇具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的行文风格。本书适合孩子家长、儿童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清霞
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在于中央教科所科技研发中心从事儿童认知发展、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曾为《父母必读》、《家庭育儿》、《婴儿母亲》等多家杂志撰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看几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这一本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和犀利,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那种只会鼓吹“正面管教”或“高压学习”的俗套,而是直击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核心问题——独生子女的成长困境。这本书的文笔相当老练,逻辑链条清晰得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了“独生”这个身份标签下,孩子和父母双方承受的巨大压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代际期望转移”这一现象的论述。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地压在了独生子女身上,无形中制造了一个“小皇帝”或“小大人”的怪圈。这种期望不仅是学业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读到某些段落,我仿佛看见了镜子里的自己,那个焦虑、渴望掌控一切的家长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平衡术”,教我们如何在爱与放手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支点,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提供安全感,又能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家庭环境。读完后,我立刻放下手机,开始尝试和孩子进行一次不带评判、纯粹倾听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简直可以说是为我这种身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敲响了警钟。我一直以为,把所有资源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自然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种“倾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隐形代价——家庭关系的失衡、孩子心理的脆弱,以及未来应对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缺失。作者在书中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层层递进,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方式中的盲区。比如,书中关于“过度保护”的论述,让我猛然想起自己是如何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从穿衣吃饭到人际交往中的细枝末节,都恨不得代劳。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捆绑,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和试错的空间。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把“爱”等同于“满足所有需求”,却忽略了成长的本质是学会与不完美和挫折共处。这本书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案例和引人深思的提问,让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想养育一个听话的“完美作品”,还是一个能独立面对风雨的“完整的人”?这趟阅读之旅,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教育观念的颠覆。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是震撼,再读则是反思,现在已经进入了“实践与修正”的阶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理性克制,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使用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夸张词汇,这反而增加了其论述的说服力。我发现,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性书籍,往往治标不治本,而这本书探讨的是教育的“哲学基础”。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答案是“一个内心丰盈、能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那么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否与之背道而驰?书中关于“情感替代”的论述特别引人深思。许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未竟事业的延续,或者生命的唯一载体,这种沉重的寄托如何扭曲了亲子关系,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指责父母,而是温柔地引导我们卸下这份重担,把焦点放回到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上。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盔甲,重新以一个更谦卑、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我的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而更像是一份关于现代家庭生态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的知识面很广,她能从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地找到影响我们日常育儿实践的具体因素。我特别喜欢她引用的一些跨文化比较的案例,这让“独生子女教育”这个话题不再是孤立的中国现象,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意义。书中关于“手足缺失”对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分析,细致入微,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在面对冲突和分享时的反应机制。过去我总以为那是孩子“小气”或“不懂事”,现在我明白了,这可能源于他们缺乏日常的、真实的、非对抗性的“同侪练习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因为那些描述过于真实,真实到让人感到一丝疼痛。它强迫我们这些父母必须正视,我们对孩子的“全方位覆盖”式教育,正在无意中培养出一种对外界支持系统的过度依赖性人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为什么”的深度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关于“边界感”的重塑。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边界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我们习惯于“融为一体”。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分析了这种边界模糊对孩子成年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负面影响。书中提到,缺乏早期清晰的边界训练,会导致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要么过度依恋,要么极度逃避。这种洞察力非常深刻,它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的“界限问题”,与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会给你一个快速见效的“秘籍”,而是要求你进行长期的自我觉察和习惯的调整。它更像是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我们自己教育理念背后的价值观深渊。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平衡教育,不是在资源上平均分配,而是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上,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在一个不再被父母完全掌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