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教子有问题
定价:20.00元
作者:苏颂兴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5508160
字数: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教子有问题》立足于现代教育理论,阐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鲜活的案例为家长朋友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传统和历史的国家。家长意识作为家教的主流观念,充分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往往居高临下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孩子。“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结果,通常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也给孩子带来的苦恼。把培养其有成功心态的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核心内容,
应是您正确的选择。
让您的孩子做到:
在心理上是健全的;
在为人处事上是积极的;
在遇到挫折时能保持乐观心态;
在碰到机遇时能牢牢把握;
对人生意义和幸福有朴实而真挚的认识和追求。
作为子女,谁不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呢?请父母尽量收敛否定性的语言,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哪怕我们并不出色.哪怕我们已白发苍苍。
内容提要
《中国人教子有问题》通过对中国人家庭教育职能、规律、内容、方法、原则等问题的反思,以感性的笔触和鲜活的案例,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针对中国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提出值得借鉴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家庭教育职能问题
现在许多家庭,把学校的教学功能延伸到家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办起了无形的家庭学校。学生的作业每天要做到深夜;节假日,家庭教师要为孩子补课,家长要充当陪读的角色。我们不禁要问,家庭教育的职能究竟是什么?
家教,被忽视的“第二专业”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如果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的一位朋友,担任着一份时尚杂志的主编。这份杂志深受青少年的欢迎,他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偶像。但是辉煌的工作光环掩盖不了他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每天回到家中,他和妻子必须面对自己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儿子:突发的“恐怖袭击”经常让一个好端端的家,霎时一片狼藉。
这的确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夫妻俩“”前夕大学毕业,双双去了西部工作。在山沟沟里,他们的独生子度过了平静而快乐的童年。“”结束后,夫妻俩又双双回到上海,他到出版社做编辑,妻子进大学当教师。进城后,孩子的成绩单经常挂满“红灯”。后来孩子革命加拼命,成绩总算挤进班级梯队,显露出学习的潜力。然而中考时,孩子的成绩离重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差整整20分。夫妻俩感到了在教子方面的失败,他们将孩子劈头盖脸地痛骂了一顿,骂孩子不努力、不争气。为了孩子今后能考上大学,他们无奈地四处奔走,结果花掉几万元的积蓄,送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从此,他们以鼓励的形式把唠叨包装起来,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难以名状的巨大压力。据说在学校里,这孩子连课间10分钟的时间也舍不得浪费。不到两个月,孩子开始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提不起精神。老师在电话里向父亲告状。无知的父母认为孩子缺乏毅力,没有雄心壮志,继续严格要求。又过了一个月,孩子终于不堪忍受而发疯,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这是高学历父母导演的一出家庭悲剧。他们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着令人羡慕的专业知识,在单位是骨干,但作为父母他们缺乏教育子女这第二专业的知识,是的外行。
在这对父母身上,专业的高智力与第二专业的低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
比如,孩子学习跟不上,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在父母的眼里是孩子不努力、不争气的结果,是孩子懒惰和怕苦,是思想有问题。怎么办?父母一味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的所有努力,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弄得一团糟。其实,他们错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来处理,甚至根本不明白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应该教育,而后者需要调适。于是,他们的孩子平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如紧张、压抑、焦虑和无助等等,在他们眼里统统成了懒惰和怕苦。
再比如,孩子从山沟沟来到大城市,走过了从名落孙山到名列前茅的艰苦历程。父母盲目地断定孩子有着巨大的潜力,不断地给他加压。中考前,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水平充其量只属于那种相当普通的学校,即便成绩较好的学生要考进重点学校也会有相当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孩子的学习潜力是有限的,不是可以无穷无尽地挖掘的。平心而论,在社会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父母希望孩子进个好学校、能够上大学,这种期望并非高不可攀,问题是如何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地提出这种要求,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有效,这中间大有学问。
直到现在,那位父亲、我的朋友还在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经不起竞争。”他压根儿没看到自己在家教上的无知。父母不能把准问题的脉搏,又怎能对症?如果说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第二事业,如果说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的话,那么所有父母都不能忽视对第二专业的学习、研究、掌握和正确运用。
总结知识分子父母对孩子教育成功的案例,概括起来至少有这么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类型父母参考:千万别把自身成才的经历强加给孩子!
道理很简单,遗传和血缘上的联系,并不能宿命地决定人的一生。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生存方式、学习内容等,都因时代的差别而使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感受不同、成长道路不同,正因为如此,社会才千姿百态、千差万别,才变得丰富多彩。更何况,父母与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父母必须分辨自己的经验哪些是适合今天需要的,哪些是适合孩子发展的;反之,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不适合的,在对孩子施教时要有所取舍。
现在,不把家教当学问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我看过一份材料,反映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个孩子平时说不上学就不上了,说不吃饭就不吃了;睡觉要人帮着关灯,上厕所要人陪着“办事”;一旦发起脾气来,父母什么事都干不成。有一次,竟然莫名其妙硬逼着他爸爸将“惩罚”两字写上1500遍!针对这种现象,有专家说,现在许多父母对孩子只知爱,不懂如何爱,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付出的苦心往往得不到甜蜜的回报。不懂家教这门学问,到头来孩子必然成为父母的心病或牺牲品。
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明朝年问,有户姓庄的人家养了个儿子。这小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任性十足,长大后在外为非作歹,后由于犯罪被判了死刑。临刑前,他向主刑官提出要吃一口母亲的奶,主刑官和他的母亲答应了。谁知这小子将噙着的一口咬下,并扔下一句话:“都是你们害了我!”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关家教的经典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家教这一门古老学问的实质。根据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古往今来的家教有其独特的职能,是其他各种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在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诸如任性、说谎、胆怯、暴力、厌学、网瘾等等,这让许多父母大伤脑筋。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有的父母说,现在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了。孩子出现异常状态,根源在于父母没把家教当学问;连儿子都不认识,根源在于父母忽视对家教的不断学习和研究。
2006年有调查显示,70%的父母教育子女存在误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懂家教,至少没有把家教提高到作为父母“第二专业”的高度来认识。教子的方式方法有三种来源:一是祖传的,即父母怎么教育自己,自己再怎么教育孩子;二是自选的,即随心所欲,自己爱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三是借鉴的,即在学习别人家教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训和缺陷,加以改进和提高。种情况,要看是继承了的家教传统还是延续了糟粕,结果截然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感性的家教,家教失败司空见惯;第三种情况,是理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家教,真正把家教当做一门学问。可惜,真正把家教当学问的家长还不到30%。
为解决家庭教育的难题,改变父母忽视第二专业的现状,有的地方组织了家长学校,举办了好家长沙龙。这是一种培训父母科学教育子女的机构,一种探讨现代家庭教育观的团体。其共同宗旨是,实施现代、科学、创造性的教育启迪家长的理念,培养的孩子;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座谈交流、专家评点、学者授课、亲子活动,以及热线咨询的形式,拓展家长心智,提升孩子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是令人可喜的新局面。
有报道说,一对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人走进了家长学校的大门,坐在孩子们坐过的椅子上静静倾听家庭教育的基础课,他们成了渴望求教的小学生。触景生情,我们发出呼吁:家长们都来重新做一次小学生吧!因为那些即使上过大学的家长,也从来没有学过家庭教育这门课。“快来补课!”我想,这应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声。P3-6
序言
这本名为《中国人教子有问题》的书,老实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它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警惕的心态。苏颂兴这个名字,在教育界算是有些分量的,所以自然想看看他能拿出什么样的真知灼见来剖析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困境。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直击人心的叙事风格给抓住了。作者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了大量鲜活的、甚至是有些残酷的案例来展示问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过度保护与能力缺失”的章节印象深刻。书里提到太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少吃苦”,把所有可能绊倒他们的石头都提前扫清了,结果就是孩子进入社会后,面对一点点挫折就手足无措。这种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身边那些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完美”外壳下,其实是脆弱的内心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颂兴的笔触犀利,直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教育误区,比如“面子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侵蚀,以及“比较式焦虑”如何扭曲了亲子关系。读完前半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教育理念中那些潜藏的阴影。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直面教育的痛点,并提供了不少发人深省的反思角度,绝对不是那种只能带来片刻安慰的“鸡汤”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健康的“提问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停地在和作者进行“对话”,不是简单地接受他的观点,而是不断地拿自己的经历去印证或反驳。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有价值的部分,是它探讨了“情绪价值”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在追求成绩和“不输在起跑线”的赛道上,父母往往成了情绪稳定的“管理者”,而非情绪共鸣的“伙伴”。苏颂兴描述的很多场景,比如孩子因为小事被父母轻描淡写地敷衍过去,那种被忽视的挫败感,其实远比一次考试失利带来的伤害更深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然后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它提醒我们,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教育决策,都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关于自我价值认定的种子。因此,与其焦虑于孩子是否能上名校,不如先确保他们拥有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观,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令人“不安”却又“醍醐灌顶”。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抱怨,而是试图深入到文化基因和集体心理层面去寻找根源。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他指出,当父母将自己的未竟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隐蔽的控制欲来扼杀孩子的可能性。这种控制欲往往披着“为你好”的外衣,让孩子即便成年后也难以摆脱“取悦型人格”的阴影。更精彩的是,苏颂兴在批评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家庭对子女的巨大付出。他承认这份付出是基于深厚的爱,但这份爱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和边界感,就会变成一种“有毒的爱”。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节奏把握得当,从个案到群体,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满足感。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消化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书”,每读一次,都会因为自身经历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值得深度关注的家庭教育类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相当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枯燥论述,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多角度的社会观察报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育儿观碰撞时的处理方式。苏颂兴似乎并不完全排斥我们文化中对“孝道”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视,但他巧妙地指出了,当这些概念被极端化、教条化时,是如何扼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牺牲精神”的讨论,作者反问:一个被要求无限度牺牲自我兴趣去迎合家庭期望的孩子,他未来对社会的贡献,真的会比一个懂得平衡自我需求与社会责任的人更大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击中了那些信奉“吃苦是福”的家长。而且,书里对“内卷”现象的分析,也跳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深入到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和心理博弈层面。我感觉,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当代中国父母的“高投入”与孩子精神世界的“低回报”进行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迫使读者必须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投入时间和金钱的真正目的。对于那些长期处于教育焦虑中的家长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人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还是在塑造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产品”。
评分要说阅读体验,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持续且多层次的。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它没有使用过于激烈的言辞去指责任何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现状的忧虑,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穿透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去西方化”了育儿讨论。很多国内的教育书籍,要么是照搬国外模式,要么就是陷入本土化问题的泥潭,但苏颂兴似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探讨的是我们独有的“人情社会”背景下,亲子关系中产生的特殊矛盾。例如,书中对“隔代教育”的复杂性分析,就非常到位。祖辈的爱往往是无条件的、溺爱式的,而父母的教育目标又是功利性的、竞争导向的,这种三方角力,让孩子成了最迷茫的承受者。读到这里,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父母看,让他们了解,他们为我所做的牺牲,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可能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负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朴实中带着哲思的,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观点都像一块打磨过的鹅卵石,沉甸甸地落在心上,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