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1世纪怎样做家长
定价:19.00元
作者:周立凯,张双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302056300
字数: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1世纪怎样做家长》是一本供0至18岁孩子家长阅读的书。《21世纪怎样做家长》总结了作者从事家庭教育20多年的研究成果,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的新研究成果,以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论述国内外新家庭教育观点,如“健康个性”、“家庭治疗”、“创新精神”等,有些观点与内容是作者首先提出,如“教育家长”、“家庭教育咨询”、“家庭教育投资”等,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做了详细阐述。《21世纪怎样做家长》是学术著作与通俗读物的结合,阅读《21世纪怎样做家长》,不仅帮助家长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还可学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n 《21世纪怎样做家长》可供家长学校作教材,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坦率地说,让我对“现代育儿”这个概念有了一次彻底的颠覆和重塑。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已经足够与时俱进了,毕竟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但读完前几章,我才意识到,那种自以为是的“与时俱进”其实多么肤浅。作者们似乎有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剖析了当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源头——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未竟之梦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用一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自主权”的那部分论述,它不是空泛地提倡“要尊重孩子”,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区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我们的过度解读。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大哭,我们第一反应是赶紧安慰、转移注意力,但作者却引导我们去“陪伴那个情绪本身”,去接纳那个“无助”的状态,而不是急着去“解决”它。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两年里无数次失败的沟通尝试,那些时候我不是在和孩子对话,而是在进行一场单方面的“说教表演”。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指引我们如何从控制者转变为更有智慧的观察者和支持者。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它不回避复杂性,甚至可以说是直面了现代为人父母所面临的那些最棘手、最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读到关于“亲子界限”的那一段时,整个人都愣住了,因为它精准地描述了我多年来在“过度卷入”和“适度放手”之间挣扎的状态。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爱与关心”,实际上是“控制与干预”的变体,因为我们恐惧孩子会犯错,恐惧他们会经历痛苦,所以我们提前铺设好一切平坦的道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敢于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源自文化传统的“为孩子牺牲一切”的观念,转而倡导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家庭生态——即父母首先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追求,只有当我们自己先被滋养,我们才能真正地滋养孩子。它提供了一种“赋能式育儿”的范式,不再把孩子视为需要被塑造的泥塑,而是视为需要被引导去发现自我潜能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学者气质,但内容却极其前卫和尖锐,这种反差感塑造了它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给疲惫父母的“睡前读物”,它更像是一篇篇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论文,只是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教育公平与个体差异”时的那种克制和深度。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太容易陷入“比较”的怪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必须在某一个赛道上领先。而这本书冷静地剖析了这种集体性的焦虑是如何扭曲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它引导我们去庆祝孩子独有的“非主流天赋”,哪怕这种天赋在传统意义上不被看好。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失败教育”的篇章,它提倡的不是“从失败中学习”,而是“拥抱失败作为学习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父母极大的心理韧性去消化和践行。它要求我们父母首先要放下自己对“完美”的执念,这无疑是一个更困难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最负责任的做法。
评分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买书看书的驱动力永远是能不能立刻解决我眼前遇到的具体问题。所以,当我翻开这本关于21世纪育儿的书时,我最关注的是那些“可操作性强”的章节。让我惊喜的是,它远超了我对一般育儿书籍的期待。它没有给我一堆听起来高尚却难以执行的口号,而是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在数字时代如何设定“屏幕界限”,它不是简单地规定时间,而是从“为什么要使用屏幕”这个内核动机入手,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套逻辑体系非常严密,并且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比如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让那些看似“温柔”的建议背后,都有坚实的科学支撑。我尝试着运用书里提倡的“好奇心提问法”来代替我的“命令式口吻”,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当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案时,他表现出的专注度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完全不同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育儿从一种基于本能的反应,提升为一门需要学习和精进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它给予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套可以应对万千变化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观点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不适,因为它直指我们教育理念中的“舒适区”。比如,它对过度表扬和即时满足的批判,听起来有点“反人性”,毕竟奖励和赞美是我们在传统教育中屡试不爽的工具。然而,当我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实践书中的替代方案——比如,用“描述性反馈”代替“形容词式表扬”(例如,不说“你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你为了完成这个模型,重新设计了三个方案,这显示了你的坚持”),我立刻看到了效果的差异。描述性反馈让孩子关注的是“过程的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而非仅仅是“被认可”的愉悦感。这本书的深度,恰恰在于它挑战了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的、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它要求我们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观察自己的育儿行为,并用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在为他们的“明天”做准备,还是仅仅在缓解我们“今天”的焦虑?阅读完毕,我感到自己的育儿知识体系被重新搭建了一遍,更坚实,也更具弹性,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