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2:孩子的畫如何看怎樣教
定價:25.00元
作者:(日)鳥居昭美,於群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407501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暢銷二十餘年的劃時代育兒經典,塗鴉早教孩子全麵成長。
媽媽們影印手抄非常多的育兒經典,口碑相傳二十餘載,成就孩子一生受益。
·創造力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根本能力。創造力的枯萎意味著自發性、自主性,甚至是自製力的衰退。而孩子在幼兒期及少兒期的繪畫活動,正是培養一個人創造力的*關鍵手段。
·我們成人想要畫畫的時候,即使買齊瞭各種畫畫用具也往往怎麼也拿不起畫筆。但令人既羨慕又嫉妒的是,孩子們卻不是這樣,他們在創造性的生活中每天都能獲得感動,他們能夠隨時暢快自由地開始藝術創造活動。如果教育方式不當使得這時的孩子變成瞭不會畫畫的孩子,那就意味著,在孩子*應爆發旺盛創造力的時期反而扼殺瞭孩子的創造力。這對於~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
在人的品格形成過程中,*早發展的是情感能力,情感是人類行動的動力源泉,它左右著人類的行為方式和性格。情感能力的成熟,是每個孩子品格形成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齡前階段的情感教育。作為情感教育之一的藝術教育,對於幼兒有著特彆重大的意義。
·兒童就像藝術傢樣,每天都會進行繪畫遊戲。和成人藝術傢不同的是,兒童在繪畫過程中保持著完全的自由,他們因快樂而畫畫,保持著藝術的純粹。正因為如此,孩子的畫能夠成為他們整個人格的純真反映。繪畫活動是孩子身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如果扭麯他們的繪畫作品,就如同扭麯他們的人性發展,會造成沉重打擊。孩子畫畫的本質是錶達內心的感動,這是人類*好的教育形式。理解孩子的畫,就是通過繪畫去讀懂孩子的心,通過人與人之間産生的共鳴和交流,在孩子內心銘刻與建立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意識。
——(日)鳥居昭美
內容提要
本書是《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教育傢鳥居昭關的另一部教育經典力作。
本書更加係統地論述瞭孩子從齣生到九歲這個階段塗鴉和繪畫的特點,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深入講述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個性發展,如何通過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在書中,作者詳細對比分析瞭孩子在不同教育環境下的繪畫作品,深刻揭示環境和教育者的態度對孩子創作的影響,並指齣如何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特徵,幫助孩子通過畫畫來發展各個方麵的能力。
本書尤其適閤幼兒教育工作者、小學教師、美術教育工作者以及。到九歲孩子的父母閱讀。
目錄
章 孩子的成長及繪畫的作用
1.1 成人的畫和孩子的畫有何不同
被誤解的兒童畫
教孩子畫成人畫的誤區
對孩子唯命是從的父母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畫不齣畫的原因
培養人類創造力的關鍵期
孩子就是藝術傢
如果孩子央求你給他畫畫怎麼辦
成人的畫與孩子的畫有什麼不同
人不可能獨自生存
和一位失聰青年的偶遇
通過繪畫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對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參與孩子的繪畫活動
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畫畫
語言引導為什麼能夠激起孩子對繪畫的積極性
把語言與文字過早産生聯係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實感受混雜在一起的畫
畫中沒有融人真實感受的部分
畫中真情實感令人感動的部分
感動能剋服形式化的繪畫方式
讓孩子畫畫的是印象而不是繪畫技巧
1.3 造型遊戲培養什麼
要在幼兒期治療手指上的“蛀牙”
如果科學工作者的手上也長瞭蛀牙
培養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
品德教育與造型遊戲的關係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2.1 繪畫能力的發展規律
猿類是不是更擅長畫畫
“一根繩式”的教育觀
文字和繪畫,先齣現的是哪個
文字從繪畫發展而來
不會畫畫的悲劇
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適應性和規律可循
2.2 一到三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從手開始
手的勞動産生塗鴉
捏的動作從兩歲開始
眼睛給綫條帶路
令繪畫有內容的是語言
在繪畫方麵發生從猿到人的本質飛躍
2.3 保護孩子的塗鴉與繪畫熱情
繪畫積極性減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動的動力
“三無主義”扭麯瞭孩子的情感
情感轉化為熱情
不喜歡一個人畫畫的孩子們
要保證孩子有遊戲夥伴
請給孩子準備好繪畫環境
2.4 四到九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語言能力的發展與繪畫能力的發展
豐富與語言相對應的印象
憑印象畫畫的四歲兒童
五六歲開始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産生濃厚興趣
六歲左右基底綫登場瞭
開始關心事物的變化及排列順序
是正麵描繪的“展開式畫法”
能從三個角度畫人物肖像的七歲兒童
邁嚮成人階段步的九歲兒童
第三章 親眼見證孩子的繪畫發展過程
後記
作者介紹
鳥居昭美,日本教育傢、畫傢。日本現代兒童早期繪畫行為研究人。他不僅是頗具建樹的幼教理論專傢,也是素質教育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他畢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兒童的教育素質和全麵發展為己任,嚮日本建言獻策,他的理論和實踐也深刻影響瞭日本文部科學省對美術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處理“糾正錯誤”和“給予反饋”這兩個敏感點上,錶現齣瞭極高的藝術情商。作為傢長,我們總想在孩子畫錯比例或顔色時立刻指齣來,幫他們“走捷徑”。但這本書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直接乾預”。它提供瞭一係列“提問式引導”的技巧,比如,當孩子把天空畫成綠色時,我們不應該說“天空是藍色的”,而是可以問:“哇,你今天的心情是不是很像綠色的草地一樣充滿活力?你希望這片綠色的天空裏有什麼東西呢?” 這種提問方式,巧妙地將對“事實”的糾正,轉化成瞭對“想象力”的延伸。這不僅保護瞭孩子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孩子為自己的創作選擇負責。此外,書中關於如何保存和展示孩子作品的建議也極具實用價值。我學會瞭不再把它們隨便塞進抽屜,而是定期舉辦傢庭“小畫展”,即使隻是用夾子夾在牆上,那種被“看見”和“重視”的感覺,對孩子的自信心提升是立竿見影的。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翻開這本書時,是帶著一種審視和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麵上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大部分內容都充斥著空泛的口號和遙不可及的期望。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幼兒園老師,非常細緻地拆解瞭不同年齡段兒童繪畫發展的裏程碑。比如,書中關於“三到五歲兒童的形象符號化”的論述,簡直就是對我傢大寶近期作品的精準畫像。他畫的人都是“火柴人”,四肢細長,頭部占據瞭畫麵的絕大部分。我以前總覺得這不夠“像”,現在纔明白,這正是他們認知發展到瞭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他們優先錶達的是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視覺上的精確比例。書中還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一個簡單的評估框架,不是用來評判“好”與“壞”,而是用來判斷“發展階段”。它教會瞭我如何“解碼”那些看似混亂的畫麵,理解孩子在用什麼方式組織他的視覺世界。例如,當孩子開始嘗試使用透視感,即便畫得歪七扭八,也應該給予高度肯定,因為它標誌著認知上的飛躍。這種基於發展心理學的解讀,讓我在麵對孩子的“不成熟”作品時,能夠保持一種科學的、有耐心的態度,極大地緩解瞭我作為傢長的焦慮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令人安心的沉穩感,它不像有些育兒指南那樣充滿激昂的口號,反而更像是一本藝術治療師的私房筆記。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材料選擇”和“環境創設”的精到闡述。很多傢長,包括我,都傾嚮於購買昂貴、專業的畫材,認為“好馬配好鞍”。然而,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說明瞭為什麼有時候簡單的泥巴、沙子、甚至是廚房裏的麵粉和水,對孩子的感官發展更為重要。它強調的是“過程的觸感”和“即時的反饋”,而不是最終作品的“精緻度”。我根據書中的建議,清理瞭傢裏的“藝術角”,不再把畫筆和顔料鎖在櫃子裏,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個開放式的架子上,並鼓勵孩子自由取用。起初我很擔心會弄得一團糟,但齣乎意料的是,這種“自主權”的給予,反而激發瞭他更深層次的創作欲望。他開始混閤顔色,觀察顔料滴落的效果,甚至嘗試用手指作畫。這種對“自由探索”的推崇,讓我真正理解瞭藝術教育的核心——培養的是創造的勇氣,而不是服從的規範。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死闆,更像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急救手冊”。我發現我不是從頭到尾讀完的,而是根據我當下遇到的問題,隨機抽取章節閱讀。比如,當孩子因為畫得不像而沮喪時,我就會立刻翻到關於“失敗與重塑”的那一節,裏麵關於“接受不完美纔是最好的開始”的論述,總能幫我迅速調整好心態。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藝術與學科交叉”的探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繪畫,而是將其與數學中的形狀認知、語文中的情感錶達聯係起來。書中舉瞭一個例子:如何通過畫一棵“生長中的樹”來理解時間流逝和生命的周期。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親子閱讀和創作的素材庫。它真正做到瞭將藝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讓它成為一項額外的、令人倍感壓力的“任務”。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教我們如何培養一個未來的畫傢,而是教我們如何通過藝術的媒介,培養一個更全麵、更具感知力的個體。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初為人父母的,特彆是對藝術教育一竅不通的傢長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我記得我剛開始嘗試教我傢那個小傢夥畫畫的時候,那場景簡直是一場災難——他拿起蠟筆,不是畫在紙上,就是試圖把整張畫紙塞進嘴裏,而我呢,隻能手忙腳亂地進行“搶救”。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給我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非常接地氣地描述瞭孩子塗鴉時期的心理狀態。它用一種近乎嘮傢常的語氣,告訴我,那些看似毫無章法的綫條和色塊,其實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建立空間感和錶達情緒的原始方式。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觀察力培養”的部分,它提供瞭一係列簡單到令人吃驚的親子遊戲,比如一起去公園,不是去野餐,而是專門去數樹葉的形狀和顔色的細微差彆。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急於教“怎麼畫”,卻忽略瞭“怎麼看”。通過實踐書中的一些小練習,比如每天十分鍾的“靜物對視”,我發現孩子開始對周圍的環境産生前所未有的興趣,他不再是機械地復製我畫的太陽,而是開始主動告訴我,今天的太陽為什麼是有點蔫蔫的橘紅色。這種從“技法導嚮”到“體驗導嚮”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核心的啓發,它讓我放下瞭功利心,真正開始享受陪伴孩子創作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