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
定价:26.00元
作者:尚秀云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5021595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通过透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人感到了犯罪少年背后的社会问题和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给人们警醒,令人深思。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希望父母强化监护意识,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科学教子,以德育人、以法律人,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录
序言 顾秀莲
前言:让每个家庭充满欢乐——写给父母的话 尚秀云/Ⅲ
部分 问题少年缘于问题家庭
引言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离婚也别逃避对孩子的义务
父母不能放弃教育责任
宠惯娇纵自食恶果
粗暴打骂容易把孩子推向
打工挣钱也别耽误孩子
第二部分 学习做合格的父母
引言
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
不能忽视的“次”
别把教育责任全托付给老人
尊重比强制更有效
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
信任并不等于放任
再忙,也别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要将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
棍棒之下难出孝子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校外租房弊多利少
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孩子从小知道行为后果
不可缺少的挫折教育
父母应当学会科学教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第三部分 关注孩子的道德细节
引言
家教之道贵以德
让善良情感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要让孩子懂得宽容节制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能简单说“不”
关注孩子的虚荣心
莫让享乐思想迷住孩子双眼
别让好逸恶劳俘虏孩子
让孩子背负责任远行
小孩子也要明白大是大非
唤醒孩子感恩的心
你让孩子学会回报了吗
诚实无价
警惕: “危险的14岁”现象
当心孩子的“出轨”行为
第四部分 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引言
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
警惕:学坏常从抽烟开始
将孩子引向毁灭
不良容易走邪路
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携带管制刀具容易捅祸
贪小便宜容易“失足”
是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第五部分 让法律伴随孩子成长
引言
知法守法才能健康成长
法盲距犯罪仅一步之遥
遭受不法侵害要有效求助
不要放弃你的自卫权
告诉孩子“露富”容易惹麻烦
重要的是.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信仰
教育孩子牢守行为底线
第六部分 大学不是保险箱
引言
不可忽视的生命教育
孩子上大学父母也不能“卸任”
警惕素质缺失酿成悲剧
响鼓也需重锤敲
望子成龙也不能拔苗助长
自尊自强才能摆脱贫困的阴影
适时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律能力
别让大学生迷失在网络中
第七部分 警惕精神——不良文化信息
引言
当心“口袋书”侵蚀孩子纯洁的心灵
提防“古惑仔”孩子
警惕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污染
救救迷恋网络的少年
别让虚拟世界模糊孩子的道德认知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网瘾”
怎样让孩子避免网上受
第八部分 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引言
不容忽视的性道德教育
正确对待孩子的异往
孩子“早恋”了,家长怎么办
别急于收获爱情的“青苹果”
过早“性体验”后患无穷
性教育要跟上孩子的性觉醒
性教育先要讲性道德
性教育家长责无旁贷
告诉孩子如何避免害
第九部分 典型案例透视
“蓝极速”纵火少年给我们什么教训
花季缘何成“花祭”
马加爵案剖析
少女“雨”夜失踪给人们的启示
第十部分 让凋零的花朵再绽新蕾。
昔日少年犯,今日工程师
永远难忘的17岁生日
一个回头浪子的心路历程
88封信记录一个失足大学生的新生
让污浊的心灵在劳动中净化
一个扬帆远航的失足少年
跋
后记
作者介绍
尚秀云,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三级高级法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代表。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模范,并荣立一等功,荣获第三届“中藤国际育儿奖”,是电影《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尚秀云是我国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碎片化阅读人群量身定做的,每一部分的篇幅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阅读压力。我通常只能在通勤的地铁上翻几页,但即便如此,每一页都能给我带来即时的启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孩子“规则意识”建立时采取的视角。她没有把规则描绘成僵硬的枷锁,而是比喻成“安全的边界”。比如,关于“说谎”的处理,她不是直接进行严厉的道德批判,而是引导父母去探究孩子为什么需要用“谎言”来保护自己,是担心惩罚?还是渴望关注?这种深度挖掘内在动机的分析方法,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孩子行为的简单判断。过去,我可能只会指责“你不诚实”,现在,我倾向于问“是什么让你觉得必须这么说呢?” 这种转变,让亲子之间的对话从对立变成了合作。书里提供的很多具体对话模板我都抄录了下来,感觉就像拥有了一本“亲子沟通急救手册”,遇到棘手的场景时,能迅速找到一个更温和、更有效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仿佛有一股暖流,轻轻地拂过为人父母的心头。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过来人的真诚分享。她总能抓住那些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育儿细节,比如孩子一个小小的无理取闹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倾听的艺术”,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却忘了停下来,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的眼睛,接纳他们此刻的全部情绪。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在孩子哭泣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许哭”或者“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暂停”,先说一句“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然后再慢慢引导。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情绪的爆发期明显缩短了。全书的布局也很人性化,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姐姐聊天,每条建议都带着烟火气,实操性极强,让你觉得“对,我明天就可以试试这个”。那种不完美中追求更好的状态,让人倍感放松和鼓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颇为用心,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问题时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她把愤怒和沮丧比作“需要被看到和命名的访客”,而不是需要被立刻驱逐的“坏情绪”。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我明白了惩罚情绪本身是徒劳的。我曾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先平静地描述他可能感受到的:“你看起来非常生气,因为积木倒了,是吗?” 仅仅是说出这一点,孩子的哭闹声就明显减弱了。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如何让孩子永远不生气”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地教我们如何“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共处”。这种务实到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让我对亲职的理解从“管教”转向了“引导”,从“控制”转向了“赋能”。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建议,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孩子的全新视角。
评分我最欣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个体尊重”的坚持。这种尊重,是超越了“好孩子”这个标签的。书中有一段关于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的论述,让我深思良久。她强调,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表扬“你真棒”,而是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如:“你看,因为你主动收拾了玩具,现在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一起读这个故事了。” 这种将“赞美”转化为“反思”和“关联”的技巧,极大地提升了我与孩子互动的质量。它不再是肤浅的情感满足,而是真正的能力建设。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清新,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一个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并应用。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陪伴一个独立灵魂成长”的温馨指南,让我学会放下对“完美育儿”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真实、鲜活的每一步成长。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育儿书籍浩如烟海,很多都只是把心理学名词换个说法。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扎根于中国家庭的文化土壤,考虑到了我们特有的社会环境和人情压力。例如,书中探讨了“隔代教育”的张力时,处理得非常微妙和圆融。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批评老一辈的育儿方式,而是强调如何在尊重长辈权威的同时,坚定地为孩子建立符合现代理念的教养体系。她提供了一些“如何与祖父母进行非对抗性沟通”的策略,比如用“请您帮我做个小实验”来代替“您不能这么做”。这真是太绝妙了,既照顾了长辈的面子,又达成了教育目标。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平衡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深谙世故又充满智慧的导师在身旁指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